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旅游礼物馈赠中的日常社会关系再生产

王思雅,孙九霞 旅游学刊 2022-04-25



王思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1


研究缘起


本文始于对一“小问题”的兴趣吸引、形成于对其可能蕴藏的“大意义”的不断思索。从问题意识浮现到文章刊登发表,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的酝酿阶段、中期的聚焦阶段以及后期的深化阶段。

于2018年,笔者便对旅游礼物馈赠现象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兴趣。一方面,笔者在早期的田野调研中直观地感受到:旅游者在旅游地获取商(物)品并带回日常居住地馈赠他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旅游地着力营销伴手礼品牌也已成为一种市场新趋势;另一方面,得益于研究团队的读书会传统,笔者阅读了莫斯的《礼物》与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两本经典专著,并激发了对现有研究的反思:旅游学科集中从营销学视角进行切入,选择性地关注礼物购买这一初始环节,以此与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进行对话。然而,礼物(gift)并非物品(present),礼物行为因其所具有的内在社会逻辑而赋予物以社会生命,其本质为“人与人”的勾连而非“物与物”的交换。回归到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中,这一小小的现象似乎变得格外有趣。不同于传统的礼物馈赠,旅游礼物馈赠作为现代流动性背景下形成并稳定的一种社会性现象,它的本质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调研开始但随之陷入了研究困境。首先,旅游礼物问题虽小,但实则涉及复杂的现象、牵引出庞杂的理论脉络;其次,现象层面的细节零散纷乱,以致未能进行精准的理论定位。自此,研究暂时停滞,成为了“烂尾楼”。

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无法进行实地调研,笔者在家中又重新翻出前期文稿、尝试将其进行回炉重造在吸取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在方法与视角上均进行了突破。首先,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此异质性现象进行了分层。处于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个体位于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阶段,嵌于不同属性与规模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在旅游礼物馈赠需求与效果方面呈现出差异。因此,本文依据受访者的生命历程特征划分为三组,以此更好地厘清旅游礼物馈赠现象。其次,本文从个体视角转为集体中的个体视角,重新审视了旅游礼物馈赠现象。旅游者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其自身的旅游流动不仅关乎个体的体验与经历,还关乎与其紧密相连的社会网络,这在安土重迁、关系本位的中国社会尤为突出。因而,旅游礼物馈赠现象所附着的情境可重新理解为:社会网络中某一个体的短暂缺席与回归。依此思路,旅游情境以及其中所生成的礼物馈赠,对主体(旅游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回到当下的旅游研究,虽然学界已经意识到探究旅游之于日常社会整体影响的价值,但在理论上尚存较大的探索空间。旅游礼物馈赠现象恰可作为切入点进行透视。

在将旅游礼物馈赠聚焦于关系运作后,我们前后共进行了五轮的互动讨论,集中于对研究价值与研究观点的深化。首先,老师建议顺承Nash1996)在《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中对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客源地视域呼吁,并对个体层面探讨集中、群体层面关照缺乏的现状予以回应,对理解旅游自身的社会属性、旅游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推进。其次,老师认为旅游礼物馈赠本质上是叠加于日常社会交换的新型交往方式,需要在与一般礼物馈赠、传统礼物馈赠以及日常关系运作的区分中识别出自身特点。在文章的初审阶段,审稿专家启发性地给予了Sahlins(2009)《石器时代经济学》所提出的一般互惠概念,使本文得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理论对话。至此,本文围绕关系运作的方式与过程形成了旅游礼物馈赠的研究框架(图3)。


图3  研究框架



2


研究结论与启示



旅游者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个体的离开与回归势必对其所处的日常社会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选取旅游礼物馈赠这一游后社会行为,通过对微观关系实践的观察来透视宏观关系结构的变化。

首先,旅游礼物在关系运作方面显示出有别于以往传统礼物类型的特征:第一,旅游礼物馈赠的关系范围与关系运作场景均依据个人交际意愿而非社会伦理规范而确定,馈赠者(旅游者)的个人主体性较为凸显;第二,旅游礼物馈赠中的互惠结构有别于均衡互惠或者一般互惠类型,呈现为扩散性的非均衡互惠,显示出对功利性交往结构的否定或者掩饰;第三,馈赠者(旅游者)通过对特定旅游商品的选取和对旅游商品亲身性联结的展示,表达出对关系主体与关系本身的纯粹个人情感。可以看出,旅游礼物馈赠并不是传统社会的规范延续而是现代社会的创造,其作为一种关系运作机制显示出有别于以往礼物互惠的新特征:礼物关系运作的资源含义、规范含义减弱,呈现出策略化、情感化的特征。很显然,与主流社会学所大量探讨的“人情异化”不同,旅游礼物馈赠却显露出对情感的重视。

其次,旅游礼物馈赠作为一种策略化、情感化的关系运作方式,使得馈赠者(旅游者)的日常社会关系进行了再生产。为了更好地辨析关系运作的过程与效果,本研究对日常社会进行了类型划分(图4),主要区分出强熟人关系与弱熟人关系。第一,旅游礼物馈赠在馈赠者(旅游者)的强熟人关系中呈现为一种情感策略,通过对“真有之情”或“应有之情”的表达来加固原有的长期性社会关系。第二,旅游礼物馈赠也在馈赠者(旅游者)的弱熟人关系中存在,呈现为一种社交策略,通过以礼物之名所启动的社交机会来增进人际接触,将短期性社会关系转化为长期性社会关系。

图4 馈赠者(旅游者)与收礼者的关系类型

通过对与旅游流动相伴产生的旅游礼物馈赠的剖析,本文总结出旅游对日常社会的扩散性影响机制(图4)并增进了对个体旅游流动之于社会的意义理解。在现代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个体间的互动减弱与人际疏离不可避免,因此,各类互惠机制、体系的启动与运转就显得格外重要,以此维系与延续社会共同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网络中短暂的离开与回归,恰可为其提供合理的社交契机并进而产生互惠活动。因此,常态化流动背景之下的短暂旅游流动,具有维系日常社会的积极功能。


图5 旅游对日常社会的扩散性影响机制



3


致谢


感谢每位受访者在初访及回访时所给予的耐心与帮助;感谢研究团队成员解佳、庞兆玲、阿荣娜在思路梳理时所给予的启发性意见;感谢评审专家与《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学术规范上所给予的恳切建议!

引用本文

王思雅, 孙九霞. 旅游礼物馈赠中的日常社会关系再生产[J]. 旅游学刊, 2021, 36(5): 105-117.

WANG Siya, SUN Jiuxia.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daily society reflected in souvenir giving by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5): 105-117.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rpma/mobile/index.html



责任编辑 || 刘鲁
责任校对 || 周小芳
语音主播 || 王思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
技术编辑 ||  邵卫芳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图片来源 || https://pixabay.com/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