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 |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

保继刚,杨兵 旅游学刊 2023-03-26


阿者科计划介绍视频



保继刚

中山大学 教授


杨兵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博士生



1


研究缘起

 
本文是笔者团队长期从事的中国社区旅游系列研究之一。22年前,笔者在桂林龙脊梯田考察,发现当地有农户毁坏梯田来修建房屋拟开小卖部获利,以此抗议景区门票分配不公。由此,笔者团队开启了社区旅游研究,大体以权利作为思考基础,并沿循社区参与、社区增权、制度增权、旅游吸引物权之进路不断聚焦,相应增权工具不断精细化、操作化。10年前,笔者团队在《旅游学刊》正式提出“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即建议将由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转化而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及其权利”进行物权化确权。本文试验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概念,过程中运用了团队长期积累的社区旅游研究成果解决实践问题。

龙脊梯田受损


2


选定阿者科


2018年1月,研究团队70余人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片区调研14天,走访30余个核心村寨的5682家农户,研判当地居民正遭遇梯田景观的旅游吸引物权缺失困境。权益缺失导致村民在旅游发展渐好的情况下仍然深陷贫困,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梯田耕作与景观可持续面临危机。因此,团队决定在其中的阿者科村开展旅游吸引物权落地试验。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区,有65户400余人,几百年来都以种田为生。据团队调查,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785元,而当地当年的脱贫标准是3750元,阿者科属深度贫困型传统村落。但同时,阿者科也拥有着壮美的梯田景观和古朴的蘑菇房聚落景观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景观。阿者科村的旅游吸引物权缺失体现在以下3点:

 (1)得不到的门票分红。当地梯田景区除观景台附近农户获得征地补偿外,门票收益未给到当地村民。村民只好诉诸个人策略:有的到田里蹲点收取每人5元的“田坎维护费”;有的撂荒梯田外出打工;也有的流转土地给外地老板改种香蕉、木薯等经济作物。由于海拔高,不宜种植经济作物,阿者科村民只能选择继续种田,农闲时外出打工,以此勉强维持生计。

(2)有关“村名”使用的旅游吸引物权益争议。几年前,村寨200米旁盖起了一家高端民宿,民宿所占宅基地属其他村,隔田观望阿者科。但民宿使用了“阿者科”作为店名,以村里的古朴生产生活方式为卖点,然而民宿收益并未分配给村民。

(3)出租中的旅游吸引物走向瓦解。试验前,政府引导成立了阿者科乡村旅游合作社,自上而下动员了9家农户对外租赁房屋。但投资者只向个别农户支付租金,使用的却是整村的旅游吸引物(包括村落、农田等)。这对于其他没有得到租金却仍留守在村内的农户缺失了公平,尤其是无房出租的贫困户。租金诱惑下出租房屋数量增多,原住民减少,村庄逐渐走向空心化。

阿者科冬日景观


3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方案设计集中于2018年2—6月,由高校与地方政府两方共同参与实施。试验的首位驻村研究生(第二作者)于2018年7月正式与当地政府派出的青年干部联合进驻阿者科村,出任“旅游村长”,开展旅游吸引物权落地的具体操作工作。在驻村14个月期间,第二作者积累田野日记14万字,拍摄照片和视频若干,详实记录了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操作过程。随后又有11位研究生参与了驻村工作,继续推行阿者科计划。

研究团队与村集体公司员工合影


4


操作过程


4.1建立产权制度结构方案以团队创立的“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为指导,对全村旅游吸引物进行科学评估,逐步界定制度客体、主体、内容与形式。(1)体系化解构产权制度之象征客体。团队多方征集意见,最终确定阿者科旅游吸引物产权制度客体由传统民居建筑景观、梯田景观和活态人文景观构成。从游客反馈来看,阿者科村较成规模的蘑菇房聚落景观构成发展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这得益于在阿者科计划发起之前,昆明理工大学朱良文教授团队与当地遗产管理部门长期对阿者科村做出了大量的民居建筑保护工作。整体来看,旅游吸引物权的客体核心是土地、住宅等个人所有性实物要素之上形成的共有的象征性旅游吸引价值,而不在于普通物权法所关注的单个旅游吸引物资源要素或机械组合。(2)法人化处理产权制度之共有主体。旅游吸引物的产权主体较为复杂,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晰。本文的主体界定主要针对试验地最突出的旅游吸引物直接创造和维护主体,即当地社区。首先,试验将“集体”虚化概念进行法人化处理,然后以户为单位限定集体成员资格,将市场机制建立在传统社区之上。

村集体公司组织框架图


(3)分置化限定产权制度内容。团队引导村民遵循农村资源产权集体所有制传统,约定旅游吸引物权归集体所有,具体约定单独处置旅游吸引物要素产权,即视为永久放弃公司股权,如全村约定房屋“不租不售”。不同于传统共有资源的均质分布,旅游吸引物具有多要素的强关联性,不能以均等占有作为制度建构目标,而应转向整体共同开发利用的新方向。(4)多样化调节产权制度形式。试验更强调产权实践而非法律名义,实则是人们在认知范畴上建立的关于旅游吸引物权益的产权共识。团队定制了长1.5m、宽1.1m、厚5cm的黄木牌镌刻关于旅游吸引物产权制度之核心论述,立于村口如同古代丹书铁券,显得厚重而正式。此外,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也发挥重要作用。现已通过13次村民大会不断增补修订制度,例如某农户家小孩缠着游客乞要零花钱,据第五次村民大会第3条村规民约,该农户当季分红被罚100元。

阿者科旅游吸引物权(分红)体系


4.2培育产权能力与文化

(1)产权能力培育。其一,旅游吸引物表达能力培训。驻村团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结合游览路线节点,形成一套相对体系化的讲解语料库,打印成册以促进公司员工理解和熟记。其二,旅游吸引物营造能力培训。团队带领村民开发农耕体验产品,如何呈现给客人原真性的文化旅游体验,实则是关于旅游吸引物的象征认知与行动调控。其三,旅游吸引物维权能力提升。村民以村集体公司名义成功取得第一笔旅游吸引物用益费,这是村民首次清晰认识到长期被忽略的旅游吸引物权,即不改变实物产权,仍可通过象征产权获益。

阿者科的长桌宴产品

(2)产权文化培育。开展产权文化培训旨在让村民认识到旅游吸引物的潜在开发价值,意识到村民对游客的态度与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游客旅游体验,影响旅游吸引物的效益转化。其一,试验通过每周线下图书馆教育活动引导孩童,改变向游客乞要的行为,甚至形成孩童圈子里的“规矩”,大孩子主动维护秩序。其二,为建立村民和外部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意象与结构认知,团队为阿者科开设抖音账号。团队采购无人机、云台等设备,拍摄村寨和梯田风光。截至目前,抖音视频播放超过1000万次,点赞超过46万次,粉丝超过4万人。除了对外旅游推广,团队工作重点更在于对内部村民开展旅游吸引物价值传播和认知强化,看到网友对家乡的赞美之词,更利于村民建立文化自信。团队还专门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图文形式补充推介阿者科村。

阿者科抖音账号


5


实验成效


经过3年援助,阿者科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曾多次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试验案例入选教育部评选的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评选的全球百强旅游减贫案例,并作为获选案例代表出席了国际会议并现场发布。作为向世界共享的6个中国减贫经验之一,试验经验被拍入新华社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被收入央视纪录片《告别贫困》。2021年2月25日,试验团队成员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表彰。2021年6月,试验入选全国高考地理考题。2021年7月6日,项目案例登上世界政党大会,向全球500余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推介中国减贫经验。

(1)产权制度建立,持续巩固脱贫。援助3年后,阿者科旅游吸引物权制度成功建构,得到多方认可。产权制度确立了分配制度,贫困人口因经济落后保留了更多旅游吸引物,反在分配新格局中占优,分红比非贫困户平均多出22%,这将持续缩减贫富差距。 


(2)产权能力提升,开启乡村振兴。经过6批驻村团队接力式能力培训,阿者科村旅游吸引物权相关的发展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稳步巩固脱贫的同时,正积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奋斗目标,衔接乡村振兴。阿者科由以往的“脏乱差“蜕变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团队更引导村民建立了“一事一议”“财务公示”“村规民约”等乡村治理流程与范式。

(3)产权文化增强,促进遗产保护。乡村文化被团队盘活为特色体验活动,例如团队修复织布车开发研学旅游活动。此外,团队利用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旅游吸引物,如今阿者科已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变为“网红村”。村民逐渐改变“家乡是穷窝”的观念,持续增强对民族和地方的文化认同,不断提高对旅游吸引物的产权认知。村民也开始热衷于在朋友圈转发团队推送,开展线上互动。村里一个11岁的孩子听到有游客说阿者科村因为穷才收门票,当即反驳:“不是穷,是珍贵。”


6


结论与讨论

鉴于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本文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路径
本文重点在于从主位视角还原了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过程,过程中有几个值得展望的问题,讨论如下。其一,本文只探讨了旅游吸引物权从无到有的初期发展问题,至于如何演化则有待观察。笔者认为旅游吸引物随市场需求变化,其构成物的使用功能将受旅游吸引物保护要求所限制,原住民集体或个体在经济维度上将面临新的机会成本选择,旅游吸引物权与构成物要素产权如何在流变的市场环境下调适,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二,探讨技术援助与原住民发展能动性的关系变化。团队目前已经派驻了6批驻村研究生培训村民自治,但毕竟产权问题深植于当地的制度与文化结构之中。本文必须承认外部技术支援的作用的有限性,仅在于引导和催发当地人的产权意识觉醒,技术援助与自治能力的关系有待更长时间检验。其三,试验的推广需要进一步考究特殊情境变量。试验作为社会科学理论运用到基层减贫实践的一次摸索,有其生长的特定社会场域,比如恰逢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大力支持,促进了产权建构的共识达成。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产权建构的合法性授权与支持对试验的开展非常关键,这取决于其为民谋利的政治远见、突破常规的创新魄力与执行效率。本文旨在传递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而不在形式与情境本身。其四,旅游吸引物本身的特征对产权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影响。后续研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开展产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原住民文化类、自然景观类、游客参与建设的文化景观类。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需要考虑各主体在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形成与维护过程中的劳动贡献,并多方协商达成产权利用与分配的制度共识。为进一步检验旅游吸引物权减贫模式的稳健性,并应地方政府再度邀请,目前团队已启动第二期,接力乡村振兴建设。团队受红河县政府邀请到撒玛坝梯田推广阿者科模式,涉及497.6hm2梯田,25个村寨,方案正在陆续落地执行;另有新疆吐鲁番吐峪沟村正在成为试验模式的第三推广地。推广到更大区域尺度后,旅游吸引物权或将部分面临正式制度化的更大挑战,而非仅停留于小尺度区域的“认知”范畴产权。最后,研究不应止步于中立化的逻辑推演与实证归纳。主张发挥知识能动性介入田野实践的新研究值得旅游学界关注,在行动实践中寻找学术问题的答案,兼顾实现理论反哺现实的学术社会价值。本文研究结论尤其适用于旅游吸引物呈现明显集群特征,且未涉及复杂的土地、房屋等实物要素产权租售关系的旅游目的地早期阶段。盼后续研究补充多案例对比,总结出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路径的一般性知识。


7


致谢


阿者科计划是一个校地合作,多方参与的公益援助项目,能取得当下成绩,真诚致谢所有帮助过阿者科的组织与个人。尤其感谢元阳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感谢所有驻村队员的坚守,感谢2018年1月参与《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团队,感谢昆明理工大学朱良文教授团队前期在阿者科村做的民居建筑保护工作。本文得以形成,感谢导师组会大家毫无保留的建议,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引用本文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1): 18-31. 

[BAO Jigang, YANG B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rights to tourist attractions”(RTA) in“Azheke Plan”: A fieldstudy of tourism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18-31.]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xs‍dk/mobile/index.html



责任编辑 || 吴巧红责任校对 || 宋志伟技术编辑 || 邵卫芳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视频来源 || 作者提供音频来源 || 保继刚 中山大学 教授图片来源 || 作者提供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