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2年第4期目录及电子刊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主持人:杨勇 数字经济与旅游业供给侧改革
杨 勇 邬 雪 从数字经济到数字鸿沟:旅游业发展的新逻辑与新问题 赵 磊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维度 陈 晔 贾骏骐 数字经济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路径 黄潇婷 数字经济下旅游决策逻辑变化与重构 魏 翔 数字旅游——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宋 瑞 数字经济下的旅游治理:挑战与重点
◣ 查建平 戴家权 刘珂吉 余 乔 周志坚 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一个新的脱钩分析框架 HOT
◣ 郭淳凡 王淑筠 方 晨 吴小节 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以携程为例
◣ 文 彤 郭 强 邱以澄 旅游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特征及形成机制——以去哪儿网为例 HOT
◣ 罗 蓉 彭楚慧 鲍新中 互联网使用与家庭旅游消费——基于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分析
◣ 何会文 付千娱 权威机构出任展会主办单位的合法性效应研究——以上海为例
◣ 黎耀奇 宋亚亚 梁斯琪 张骁鸣 导游职业污名的形成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HOT
◣ 吕兴洋 吴艾凌 李惠璠 基于品牌感官印象的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以成都4个古镇为例
◣ 郑春晖 张 佳 温淑盈 虚与实:虚拟旅游中的人地情感依恋与实地旅游意愿
◣ 吴 偲 朱 竑 李 军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 武文杰 孙业红 王 英 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参与的情感响应——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 杨振之 再论旅游的本质 HOT
查建平 戴家权 刘珂吉 余 乔 周志坚
摘要:全面厘清旅游增长与碳排放的动态脱钩关系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技术与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法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中,对传统脱钩指数分析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新型的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分析模型,尝试对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展开系统深入研究,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脱钩指数值为0.806,虽实现了整体上的弱脱钩状态,但旅游增长与碳排放之间仍呈现显著的正向关联,旅游业距离实现强脱钩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能源强度效应是旅游业脱钩过程中唯一的正向影响因素,游客规模效应和消费水平效应则是脱钩实现的主要抑制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与收入结构效应的作用则不大。(3)不同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机制,表明未来旅游业脱钩工作在聚焦如何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与转变消费方式的同时,更需要注重保持各驱动因素之间稳定均衡关系与动态作用机制,以实现最大效用的协同脱钩。
关键词:旅游碳排放;脱钩指数模型;LMDI分解法;动态效应分析;成都
2.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以携程为例
郭淳凡 王淑筠 方 晨 吴小节
摘要:如何协调好管理层权力以促进企业成长是学界及业界关注的热点。现有研究已证实,管理层权力是通过企业管理行为对企业成长产生作用,但尚未探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且忽略了企业管理行为存在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文章以携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引入差异化管理行为揭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成长作用机制的“黑箱”。研究发现:不同权力水平下,管理层会根据感知的决策自由度与责任感实施差异化的管理行为,若实施的差异化管理行为能够满足企业成长主题,则促进企业成长,反之则阻碍企业成长。该文为管理层权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丰富了实质性和象征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在线旅游企业合理配置管理层权力提供了指导。
3. 旅游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去哪儿网为例 HOT
文 彤 郭 强 邱以澄
摘要:旅游虚拟社区意见领袖是同时占据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社区参与成员,他们能够控制和制约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而产生网络权力。文章以去哪儿网为例,利用Python3.0网络爬虫技术采集香港都会海逸酒店2016—2019年点评问答社区中用户发布或者回复的帖子;运用Ucinet6.0分析软件建立旅游虚拟社区参与成员互动关系网络,利用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测度网络结构权力,确定意见领袖。随后,文章重点聚焦于意见领袖的形成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旅游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具有自赋与他给、非强制与非显性、中介控制性与小范围性、动态性与非对称性4个表现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形成于专门话题讨论,基于旅游虚拟社区平台平等的参与环境和成员间持续有效的互动,某些成员在原有声望基础上,凭借个人魅力、专业知识等吸引和控制着其他参与成员,逐步占据了网络中的核心位置,成为网络中的活跃分子并具有了网络权力,网络权力在网络位置优势下被持续放大,活跃分子继续凝聚网络成员,在不断地跟帖与回帖互动中影响他人的旅游行为决策和思想意识,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并深化和扩大着网络权力。
4.互联网使用与家庭旅游消费 ——基于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分析
罗 蓉 彭楚慧 鲍新中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城乡居民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中已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文章基于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利用CFP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数据,并结合对应年份的25个省份的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文章计量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居民的家庭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家庭旅游消费随家庭平均上网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形关系;(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户主为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的家庭影响作用更大;(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对家庭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中介效用。文章对传统的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信息传播与消费者行为之间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和循环累积的强关系,同时也提出,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优化信息环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工作模式和休假制度是持续促进家庭旅游消费的重要措施。
5.权威机构出任展会主办单位的合法性效应研究——以上海为例 HOT
何会文 付千娱
摘要:为了克服新进入障碍,邀请权威机构出任主办单位成为新创展会的惯用策略。然而,这一策略是否真的有效,尤其是在展会度过了初创期之后是否依然有效,学术界并没有给出过正面的回应。文章从合法性视角出发,聚焦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和地方性行业协会这4类经常出现于展会主办单位名单的权威机构,探讨它们在展会初创期和展会成长期两个阶段的合法性效应,形成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对2008—2018年期间在上海市举办的562个展会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理论假设。研究结果显示:(1)在展会初创期,通过邀请中央政府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和地方性行业协会出任主办单位来提升展会的合法性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展会生存率,加速培育展会独立生存能力;(2)在展会成长期,除了邀请全国性行业协会出任主办单位依然对展会的快速扩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外,邀请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和地方性行业协会等其他3类权威机构出任主办单位对展会成长的贡献已经不再显著;(3)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出任展会的主办单位,在初创期对展会生存的贡献不显著,在成长期对展会扩张具有负面影响;(4)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而形成的外生合法性,在展会初创期效果显著,而在展会成长期的效果却大大减弱。该研究在理论方面拓展了对合法性效应及其时效性的认识,提出了外生合法性仅在事业初期效果较为显著的论断,在实践方面对展会组织者合理选择与动态调整展会主办单位名单具有指导意义。
6.导游职业污名的形成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HOT
黎耀奇 宋亚亚 梁斯琪 张骁鸣
摘要: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旅游业尤其是导游职业的负面评价已经到了污名化程度,对旅游业的从业者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学术界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却关注甚少。文章以导游职业这一旅游业受污职业的典型代表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对导游这一职业的污名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施污者的角度,公众的实体感知直接决定了导游职业污名的内容,但污名的最终形成与社会认知的负面渲染作用和信息认知的负面导向作用紧密相关;从受污者的角度,由于从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受污者只能被动承受污名。以上结论对职业污名研究具有较高理论贡献,文章同时为旅游业去污名化实践路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7.基于品牌感官印象的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 ——以成都4个古镇为例
吕兴洋 吴艾凌 李惠璠
摘要:感官营销理论为目的地定位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品牌感官印象的概念,并以成都洛带、黄龙溪、元通和街子4个古镇类目的地为例,探讨利用品牌感官印象实现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的可能。研究一通过对到访旅游者游记的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发现,4个古镇在除视觉外的4种感官维度上,给游客留下的品牌感官印象有着明显区别,由此发掘出4个目的地在感官体验供给上的差异(洛带-味觉,黄龙溪-触觉,元通-听觉,街子-嗅觉)。研究二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潜在旅游者的感官体验需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了7个差异化感官需求的细分市场,其中4个单一感官偏好型和中度需求均衡型细分市场的存在使得感官导向的定位成为可能。品牌感官印象的提出给予目的地营销者新的营销手段,为目的地差异化定位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完善了目的地品牌营销体系。
8.虚与实:虚拟旅游中的人地情感依恋与实地旅游意愿
郑春晖 张 佳 温淑盈
摘要:数字技术介入下的人地情感关系是当前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新兴方向与重要议题,虚拟旅游中情感依恋的形成与实地旅游意愿的激发有待深入探讨。文章以九寨沟虚拟景区为研究案例,基于地方依恋理论创新地引入了“虚拟依恋”的概念,实证研究了虚拟旅游中的感知体验价值、虚拟依恋与地方依恋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虚拟旅游感知体验价值的3个维度:逃离、视觉审美以及娱乐与享受均显著正向影响虚拟依恋;(2)使用者对虚拟旅游的依恋有助于增强对现实旅游地的地方依恋,并显著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愿;(3)地方依赖对实地旅游意愿的总效应为正向影响,地方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在二者之间起遮掩效应。文章为明晰虚拟旅游中的人地情感依恋对未来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机理、拓展旅游地理学虚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以及数字时代旅游营销实践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虚拟旅游;感知体验价值;虚拟依恋;地方依恋;实地旅游意愿
9.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吴 偲 朱 竑 李 军
摘要: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0.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参与的情感响应 ——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武文杰 孙业红 王 英
摘要:近年来,旅游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渐受到遗产地的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当地劳动力现状决定了女性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参与问题影响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进程。因此,文章以前景理论和增权理论为基础,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依据女性居民旅游参与的类型、时间分别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了解遗产地女性居民的旅游参与现状。利用ROST EA1.9.04对访谈文本进行辅助处理,并针对不同类型女性居民进行情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多重参与旅游的女性,单一参与旅游的女性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情绪;相比强参与旅游的女性,次强参与旅游的女性表现较为积极。究其原因,可以用前景理论中参照依赖、损失规避以及确定效应加以解释。同时,旅游的发展使得多数参与旅游的女性在经济、心理和政治等方面获得增权。但随着旅游参与程度的加深,承担多重劳动的压力,且在以家务分配权等家庭权力方面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成为多重参与或强参与旅游女性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于如何协调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女性居民合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鼓励遗产地在制度增权和自主增权两方面赋权于民,仍然需要相关各方持续关注。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女性;旅游参与;情感分析
11.再论旅游的本质 HOT
杨振之
摘要:文章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从发生学、源动力上探讨旅游的源起、发生、生成机制和目标。让旅游重新回到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认识旅游的本质;让旅游回到人的存在性,从生活世界“烦”的生存机制中探讨旅游的源起和动力;旅游是去远,去远本质上不是空间的移动,是因去远而获得诗意地栖居,去远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去远与诗意地栖居的关系;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寻找到本真的自我,在旅游中,人显现自身,澄明自身,获得自我的觉悟,认识到自我存在于世的价值。该文提出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将旅游的目标分成3个层级,即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和诗意的存在,最终追问到了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关系到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从而成就了旅游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旅游的本质;诗意地栖居;烦;去远;生活世界
查看电子刊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 ↓ ↓ ↓
技术编辑 | 张文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