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 | 再论旅游的本质
杨振之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研究缘起
旅游学界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范式,主要在于本体论的问题没有解决。旅游的本体论是旅游学科的基石。本体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旅游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这一基本问题。现象学哲学的直观方法,即回到事物本身,对事物进行“悬置”,进行拷问,是旅游研究值得借鉴的方法。对于旅游研究而言,把握旅游的本质就是要回到旅游本身。因此,我撰写了《论旅游的本质》一文,发表在《旅游学刊》2014年第3期,提出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即“走向遥远生活的居住,是获得自身显现的诗意地栖居”。该文发表以来,学界对旅游本质的探讨愈发火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还未能达成一致。谢彦君等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在两种观点的不断讨论中,我发现有的学者对“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有所误解,将其简单地看成了从逻辑上的一个推论。这可能是由于《论旅游的本质》一文论述得比较直接,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阐明的地方。经过了整整8年的思考和研究,再结合我多年来在旅游业的实践和发展中产生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说《再论旅游的本质》是我对旅游本质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的最新成果。
2
研究历程
在有关旅游本质的讨论中,我发现学术界未对体验、经验、经历在存在方式上进行明晰的区分,导致了对体验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我和我的博士生谢辉基在《旅游学刊》2017年第9期发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再思》一文,其中对体验、经验、经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溯源和辨析,三者的区分从狄尔泰的“生命之流”开始探索。通过将体验、艺术经验和经历这三个概念分割辨析,进而将体验重新界定为一种艺术经验,而旅游体验则是在旅游过程中的一种艺术经验。旅游作为一种艺术经验更多体现的是“游戏”。通过对游戏的研究,我们又进一步对旅游做了界定,即“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再论旅游的本质》一文中,我认为去远不是指人到远方,不只是一种身体的移动,核心意义是使远方的风景聚集并走进到自己的身边,本质上是“使远方之物近化”,这便回到海德格尔“物之聚集”的概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游戏而获得的艺术经验,正是因为人们游戏,人们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至此,我已厘清游戏、艺术经验、旅游体验与诗意地栖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还存在一个问题: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那么诗意地栖居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诗意地栖居呢?于是我在《再论旅游的本质》一文中展开探讨。同时,《再论旅游的本质》也将我此前有关“诗意地栖居”的研究连接起来,形成了从《论旅游的本质》到《旅游体验研究的再思》再到《再论旅游的本质》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3
研究内容与发现
《再论旅游的本质》一文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从发生学、源动力上探讨旅游的源起、发生、生成机制和目标。海德格尔提出的“人-在-大地-之中”的存在机制是对人的存在性的追问,这需要回到人的存在性本身,真正回到人的生活世界来思考问题。本文由此出发,首先第一次悬置旅游的本质,回到生活世界。通过还原,发现以前学术界构建了虚无的二元世界——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但实际上旅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还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本身;之后,进一步悬置旅游的本质问题,也进一步悬置人在生活世界中旅游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还原,尤其是回到海德格尔的生活世界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发现了“烦”是生存论的本源,由于烦的生存论机制,“常人”无家可归,被抛于世,沉沦在世。从存在论出发主要是寻找人的存在价值,即“诗意地栖居”,这是存在论结构的中心。诗意地栖居是人的存在意义,诗意地栖居的存在状态表明“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烦”的生存论和存在论机制,恰好是旅游产生的动力和本源。人逃避“烦”而去旅游,是为了“诗意地栖居”。而旅游的存在性是“去远”,本文又进一步探讨了“去远”和“诗意地栖居”之间的关系。去远本质上不是空间的移动,去远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本性,是因去远而获得诗意地栖居,从而获得真实的世界,获得人的存在性,获得人存在的价值。至此,本文已厘清旅游的源动力、旅游的本质,并打通了去远和诗意地栖居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的论述中,本文发现诗意地栖居的目标,也是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寻找到本真的自我(但很难达到)。在旅游中,人显现自身,澄明自身,获得自我的觉悟,认识到自我存在于世的价值。据此,本文提出了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图1),将旅游生活的诗意地栖居分成三个层级,即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和诗意的存在。诗意的生活是指通过旅游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旅游是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幸福生活的重要体现,因旅游而使生活充满诗意;诗意的人生是指人不断在旅行中挑战自我,挖掘自我的潜能;诗意的存在是指旅游让人寻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获得“澄明”和“自性”,达到“致良知”的境界,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超越,达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忘我的境界。最终,以此追问到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显然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关系到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从而成就了旅游的社会价值。人从生存状态走到存在状态,就是说从“烦”的世界走到本真的世界,旅游可能是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所以,我所探讨的旅游,不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旅游,它更加关注人的成长,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人对自我的寻求,人的本真存在,这种对旅游的本体论的探索,可能为旅游的研究和旅游学科的范式的建立打开另一扇门,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此问题上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图1 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
4
感谢与致谢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依然是科学技术控制和操纵着人类,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时更盛。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空虚并存,物质与精神分裂,人与自然分裂,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受到阻碍;甚至人与社会分裂,人类越来越进入到一个分布式社会,蜗居和宅人越来越多,社会沟通也将成为大问题。这些预示着一场新的社会危机即将到来。而旅游生活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增加人与自然的联结,人与社会的联结,人与自我的联结,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疗愈人的各种现代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所以旅游对于人类的存在有很大影响。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旅游学是不是一级学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研究人,我们就绕不开旅游学科,换言之,旅游的研究也不仅仅是旅游学科自己的事。我们应打破学科桎梏,避免画地为牢,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旅游研究新时代的到来。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旅游的本质既然直击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存在价值,旅游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旅游本身,我们应当前往更广阔的时空中去研究旅游,去寻找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感谢两位外审专家和《旅游学刊》的编辑老师为本文内容和格式上的修改提出的诸多建设性意见。
(作者投资的王岗坪君澜度假酒店,躺在床上看贡嘎雪山,让游客领略到诗意地栖居)
杨振之. 再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22, 37(4): 140-152.
[YANG Zhenzhi. Rethink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2022, 37(4): 140-152.]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cucc/mobile/index.html
责任编辑 || 周小芳责任校对 || 王婧技术编辑 || 郭秋琪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语音主播 || 杨振之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图片来源 || 作者提供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