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4年第1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研究:适应时代变化 推进理论创新
张凌云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深度融合范式转换
主持人:白凯
◣白 凯 资明贵 袁祖社
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性解读
◣孙九霞
中国化景观社会与文旅融合新场景
◣戴俊骋
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
◣李 渊 梁嘉祺
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融合新途径
◣李柏文 郭 凌
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的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
◣翟向坤 蔡克信
中国式新安全格局保障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1.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 HOT宋 瑞 宋昌耀 胥英伟摘要: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导向不突出、推进方式碎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学理支撑不强等问题,须将文化和旅游及其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文章在扼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亟须重点关注的8个重要议题。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逻辑体系;重要议题
2.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王兆峰 谢佳亮
摘要: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 2011—2019 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旅融合;效率;空间马尔科夫链;面板空间杜宾模型3. 城市微旅行的文化表征与解说实践──以上海为例薛 岚 李品清
摘要: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市微旅行产品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探究了城市微旅行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表征及解说员带领游客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通过对城市文化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多样性表征,超越了传统旅游形式对城市的文化建构;通过主题与小众的空间组织、真实与在场的文化展演、漫游与凝视的具身体验,带给游客深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微旅行这一新兴旅游活动,并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文化;深度旅游;文化表征;城市微旅行4. “在场”到“难忘”:偏惯常环境下旅游体验的记忆形成与反馈机制 HOT张士琴 石穆沙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在城市绿道这一偏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休闲活动为情境,通过在场和归家后的历时分析,旨在洞悉从“在场”到“难忘”这一体验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反馈机制。通过对5个城市绿道中的55名受访者进行两阶段考察,采用主题分析和系统动力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在场体验以“存在性自我”为核心,且随时间推移其在场体验细节会消减,而彼时感知和感觉到的体验则抽象为情感性欣赏、满足和认同长期保存,成为记忆中的难忘体验。同时,研究提出了“在场感知-阈限自我-情感记忆-情感连接-行为动机”的体验记忆形成和促进重游的正反馈机制,与重游下体验阈限突破的负反馈机制构成体验记忆形成的S形曲线模型,对旅游体验、体验记忆以及目的地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难忘旅游体验;体验记忆;在场体验;偏惯常环境;系统动力分析摘要:艺术不仅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推动目的地实现新的地方生产,由此引发的旅游艺术地理议题产生了巨大的理论需求,亟待学术探索。文章首先厘清广义与狭义的艺术地理研究,剖析其时空观,提出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艺术地理现象,阐释旅游、艺术、地理三者的逻辑关系,分析旅游艺术地理的内涵,建构包含艺术旅游、旅游艺术、艺术联合旅游促进地方生产的主题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辨析了艺术旅游(以艺术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与旅游艺术(具有艺术性的旅游行为及其衍生品)的概念;厘清旅游艺术的3个主题,即旅游作为艺术行为而产生的地理活动现象、旅游引发的仪式艺术作为一种地理文化现象,以及旅游地图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阐述艺术联合旅游对地方生产的促进。最后,文章提出旅游艺术地理研究新趋势,包括基于地方艺术的旅游产业创意开发、旅游及其艺术形式带动地方振兴以及旅游艺术的数字化空间与工具。理论层面,文章一方面为旅游研究引入了一个创新且系统的艺术地理框架,另一方面为艺术地理研究提供了来自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构成;实践层面,文章以艺术为切入口,为目的地创造个体体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生产提供参照。
关键词:旅游研究;艺术地理;旅游艺术;艺术旅游;地方生产6. 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特征与机制侯 兵 李红缘 余凤龙 张爱平
摘要: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生产要素更加关注文献典籍与乡土文化中的饮食元素的挖掘与利用,生产场域从传统的限定性场域向着规模化场域及多元化场域转变,生产模式在技术和流程两个层面呈现出由厨房生产技术向舞台化炫技表演以及多场景技术组合递进的特征,结构形态旨在实现内容生产、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三者的协调统一;2)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形成重要影响,受到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形成生产主体响应机制、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机制、文旅消费提质牵引机制以及主客协商机制等四重驱动机制;3)在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博弈中,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串联起各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利用生产资料,有机整合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生产理论提供另一种解释和分析框架。
关键词:旅游影响;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特征;机制7. 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研究钟栎娜 董英超
摘要: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各地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平台的持续使用一直是学术和行业界讨论的重点。文章以“游云南”平台为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框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进行研究,并提出“因素-感知-使用”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综合分析模型,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在地感知、地方依恋均能够显著提高游客对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感知信任和情感依恋,进而提高满意度。其中,平台情感依恋在提高平台持续使用意愿方面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具体而言,在地感知会通过信息拓展、形象匹配之机制,地方依恋会通过情感外溢、期待满足之机制促进平台情感依恋和信任的产生,并最终提高持续使用意愿。2)功能集群、享乐体验均能够显著提高游客对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信任,进而提高游客使用满意度,最终提高持续使用意愿。功能集群通过“信息全面、减少成本”之机制,享乐体验通过“逃离惯常、精美设计”之机制影响游客对平台的积极感知。
关键词:地方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功能集群;在地感知;地方依恋8. 脱贫地区公共景区市场势力与公共产品悖论及门票价格分类规制邹光勇 刘明宇 高 翔
摘要:公共景区兼具市场势力和公共产品特征,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内在冲突,而脱贫地区公共景区合适的定价机制对建立景区运营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非常重要。基于此,文章对公共景区经济性质进行辨析,以属地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税收和最大化景区经营者激励三大规制动机为基础,比较得出规制效果及脱贫政策影响效应,并分类提出规制原则、策略及适用条件,以此揭示脱贫地区公共景区分类规制机制和原理。文章剖析了脱贫地区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及规制动机与平均运营成本的关系,并提出动态定价、脱贫资金投入与规制协同建设、价格规制中区分市场势力和地方政府非经济强制力等建议,有助于建立更加激励相容的系统规制方案,完善公共景区分类规制体系。
关键词: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市场势力;公共产品;脱贫地区9. 基于空间模拟的都市圈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分析──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朱 政 朱 翔
摘要:综合交通可达性对当代都市圈的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通过空间数据库构建、出发点玫瑰图构建、交通分担率测算、交通接驳时间计算、交通方式可达性分析、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结构分析等空间模拟步骤,深入归纳其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结果表明:长株潭都市圈中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域的“低-高-低”趋势。旅游景区对高速公路依赖显著,轨道交通作用发挥不足,各类交通之间接驳不畅,部分景区入口设计存在问题。文章据此提出宏观交通规划、中观交通组织、微观交通设计3方面的优化措施。文章通过对旅游交通的前端、中端、末端环节全过程分析,构建都市圈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框架。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优化都市圈的旅游交通系统具有规划和管理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长株潭都市圈;空间模拟10. “996”还是“2.5”?──闲暇时间影响经济增长的跨国实证研究 HOT罗 浩 康玉洁 曾小梅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996工作制”和“2.5天小长假”的激烈讨论。为了避免价值判断,文章在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利用41个较大规模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闲暇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按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地理特征分别对样本国家分组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闲暇时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特征,闲暇时间比例在0.6608至0.6855区间下经济增长率明显较高;整体而言,人力资本对闲暇时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数量闲暇一旦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即质量闲暇)很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结果对我国的政策含义是:既不“996”也不“2.5”,保持闲暇时间比例不变,减少工作时间比例而增加教育时间比例,既能提升人力资本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又能通过人力资本改善闲暇质量从而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闲暇时间;经济增长;非线性;人力资本;调节作用主编寄语丨张凌云:旅游研究:适应时代变化 推进理论创新
(点击图片订阅本刊)
HOT=封面文章本期责编 | 吴巧红责任校对 | 王婧技术编辑 | 胡钧鑫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