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榆林 非遗文化 魅力无限

榆林文旅 2023-05-25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截至2022年12月,榆林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个,榆林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非遗保护让文化源远流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榆林非遗项目丰富,传承人技艺精湛。为加强非遗保护,榆林市专门印发相关政策文件,使非遗保护传承有效推进。
  榆林还将非遗保护、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1年以来,榆林市绥德县、横山区、神木市、定边县、榆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横山区还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榆阳区还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2018年5月,布展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在榆林正式落成,为陕北民歌传承与繁荣搭建起新的舞台,成为榆林一座新地标。这是榆林加大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榆林按照基础支撑,整体保护、重点引领,见人见物、活态传承等原则,注重整体保护,重视基础支撑,用于建设非遗基础设施、各地非遗展馆、非遗传习所(基地)经费2亿多元。截至2022年底,陆续建成市级非遗展示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建设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市级非遗示范点6个、市级传习所(基地)45个、县级传习所74个。
  推进非遗传承人培养。目前,榆林有非遗传承人161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0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14名。为进一步加大对传承人的鼓励,榆林每年投入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0万元,对考核合格的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2500元补助经费,并决定从2022年起,每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每人每月增加1000元补助经费。
  活态传承让文化绽放生命力
  近年来,榆林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工作常态化,活态传承进一步扩展。
  榆林市在榆林学院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研究基地,开设非遗研究专题课程,系统开展非遗保护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理论研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榆林小曲研究会、清涧道情研究会、陕北民歌传承与创新研究会等一批社会性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单位相继成立,使非遗传承实践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初步形成时时、处处、人人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良好局面。榆林市县两级文旅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常年派出优秀陕北民歌手走进各中小学、各社区表演。榆阳、定边、靖边等县区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中小学教育。府谷、绥德、佳县、米脂等县区分别组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剪纸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实践、培训展示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17个非遗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在榆林老街开办非遗小剧场,定期组织非遗项目展演。2018年2月至今,共演出811场,践行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市民和游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成为榆林古城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榆林注重活态传承,非遗惠及百姓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非遗+节庆”成为常态。在春节等重要传统节假日期间将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等优秀非遗项目在榆林古城进行集中展演,2007年至今已连续开展10多年,深受广大市民和来榆林游客的喜爱。
  “非遗+旅游”成为亮点。2017年以来,每年春节期间,陕北婆姨剪纸艺术展、陕北秧歌展演、千人演唱陕北道情、千人横山老腰鼓、百人唢呐、陕北说书、定边赛驴会等原汁原味的陕北年俗文化在榆林各地密集展示,充分展示榆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瑰丽多姿的非遗魅力,为市民和广大游客带来别样体验,带动榆林旅游消费的同时,提升榆林文化旅游影响力。
  “非遗+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加强,涌现出绥德武文石雕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等一大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团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从2008年的产量2500斤、产值7500元,发展成为现在产量4200吨、产值5880万元,共有生产、销售手工挂面的农产品企业、专业合作社18家,农户300余户。绥德县成功注册“绥德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石雕雕刻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加工、运输以及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链,年收入达1.5亿元。
  迈上新征程,榆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非遗文化,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1、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2023年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陕西激发创造活力 创新传承非遗3、《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第一季展播(46)4、红石峡中的“大漠金汤”5、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走进全景榆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