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的灵迹5:科学家首次发射摄像机到另外空间并拍下奇异图像与声音(视频)及相关实验记录

多维时空组 易学顾问 2023-03-14

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

平行宇宙有没有另外一个你?

人类首次发射探测器到平行宇宙,

发现惊人秘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93o1zwc0&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1年10月25日,云南大学教授朱念麟、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邵邻相、杨州职工教育大学副教授印大民四人在一起协商,筹备成立超心理学实验室。2011年12月5日,朱念麟、宫哲兵、张文华(女)三人代表一群科学爱好者,决定正式成立“新空间1025实验室”,并公告于网上。

云南大学教授朱念麟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邵邻相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认为存在着新的空间,与我们的现实空间平行交织着。2011年,他们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探索。一次是在11月13日,由朱念麟教授设计主持的“新空间探测一号”意念飞行器,成功进入新空间,拍摄到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另一次是由宫哲兵教授设计主持的“新空间探测二号”意念飞行器,成功进入新空间,由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到它的高速飞行与到达的位置。

人类首次从平行宇宙获得视频数据

      实验室的小学生,开始只能让小纸片从封闭容器里飞出去,后来可以将火柴发射到另一空间。再后来可以将钢笔、手电筒等较重物体发射升空,在实验室里不见踪影。开始只能发射,不能可控性的收回,后来也做到了可控性的收回。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小学生的意念能量,已经足够把一台微型摄像机发射升空,并且可控性收回了。

      他们购买了一台微型摄影机,又加装了一个微型蜂鸣器与微型闪光器。在实验室的桌子上,将微型摄影机放在一个瓷碗下面,可以听到不断发出的嘀嗒声与闪光,这表明它在碗内。一旦嘀嗒声与闪光消失,则表明它离开了桌子与碗底而升空了。

      最初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升空之后发现拍摄下来的东西漆黑一团,原来隐形空间里摄像机感光度是很差的。下一次发射时,让一位小朋友同时发射一个手电筒,才可以拍摄到东西。为了省电,让摄影工作时间长一些。他们发射过程(往往很长)摄像机耗电少,一直开者。手电筒耗电大是关机的,升空之后,才让小学生在小屏幕中找到手电筒,拍摄时才打开开关。

      最成功的一次,从摄影机消失到回收摄影机,一共57分钟左右,基本画面是黑暗中拍摄到一些物体。

      有一张写有文字的卡片,文字可以看清的是,姓名:MAX,住址:金沙镇503。还拍摄到一支笔,一个塑料封装的面包,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将摄影机送到另一空间的小张同学解释说,他在另外一个空间名叫MAX,住在叫金沙镇的别墅区503号。进入另一空间要过海关一样的地方,要填申请表,要排队,还要缴费,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那个有文字的卡片是他进关前填写的,不久后得到批准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的世界。

      小张说,另外空间的人会说一种特殊的语言,他在那个空间就会使用那种语言。回到这个空间,他仍然可以对我们实验人员说那种语言,还用那个空间的文字记录了那种语言。

       以上是这一实验的全过程。后来实验者为了更好地拍摄隐形空间,改用智能手机,代替微型摄影机。智能手机具有红外摄影与全球定位功能等。他们让小学生在功能态 将它从现实空间消失,进入另一空间。打开红外摄影机,突破隐形空间中的黑暗,能拍摄到黑暗中的存在物。同时有一个监视系统跟踪这部手机,确定它到达了哪里,花了多少时间,速度是多少,停留多少时间再回到实验室。

      这个实验 做成功了,手机放在一个瓷盘下面,由小张同学负责发射。发射费时较长,升空前打开了红外摄影与全球定位的开关。升空后,监视系统始终跟踪着手机,报告它到达了哪个地方,停留了多少时间,又回到了实验室。

      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手机摔了一下,手机上的 红外摄影的储存卡因此丢失了,只得到了一张 监视系统提供的手机运行定位图。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实验室的负责人认为这次实验的结果不对外公布。因此,这次实验最有价值的是一种新的方法。在意念搬运中,用全球定位系统跟踪搬运物,并附带红外摄影机。

       其实,这个另外宇宙的空间,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暂时 还感觉不到它而已。飞碟也是另外空间的飞行物,它偶而闯入我们的现实空间,让我们充满了好奇与怀疑。海市蜃楼也是另类宇宙的景象,在特殊时空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个实验拍摄的 未知空间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宇宙的未知事物太多了,需要人类不断地深入探索。这个试验是世界首例,对于认知世界真相,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人类能发射探测器到平行宇宙,探测那边的宇宙,对于人类真正认识宇宙具有极大的意义。甚至会带来一场科学革命,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对宇宙的认识,重新回到对宇宙的正确的认知上来。

      编后语,其实在中国以致世界上有许多有功夫的修行人早就知道有另外空间的存在,并能与其进行沟通,只是由于各种原因 人们无法知道而已。在庞大的宇宙面前,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不要轻易否定 自己认识之外的事物,很多所谓迷信的事物 如今越来月多的被科学所证实,那么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讲,人们固执的坚持教条的科学 才是最大的迷信。

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参与电视节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852xqjd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意念移物与隐形空间

——昆明超心理学实验室纪实之一

 

作者  宫哲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


     宫哲兵教授此文非常重要。里面那些孩子的搬运过程中想象“木偶人”、“小狗狗”来帮助完成的道理,与佛道修行里的观想、幻身修法、护法修法、灵通役使法的道理一致。修道的人从这里悟那个道理即可。尽管本文并没有探讨这些道理,只是讲述真实的事实,读文章者不可不思考。本文是2012年《益生文化》上将要刊发的重要文章。

 

    2009年12月5日,我曾到昆明超心理学实验室考察测试,亲眼看到了小学生们的超感官认字。后写了《耳朵认字真实,疑是右脑功能》一文发表在《益生文化》杂志上。2011年10月22日上午,笔者再次走进了云南大学朱念麟教授领导的超心理学实验室,考察测试了小学生离体认字与意念移物的奇迹。测试中,由于笔者与涂泽先生的提议,让小学生对隐形物品进行空中抓拍,实现了隐形物品的快速显形,深化了实验。这次意念移物的实验让我确信: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空间周围,还存在着另一个隐形空间。

 

一、离体认字

 

1、培训班参与者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上午10点钟,云南大学东二院超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小学生的离体认字培训。这个培训班的名称是“小华陀班”,已进行一年时间了。今天实验室的培训指导教师有云南大学朱念麟教授、张文华老师与梁老师

     朱教授70多岁了,老当益壮,是国内坚持超心理学实验的极少数教授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先任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后任学校设备处处长,一直是云南大学人体科学教研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张文华女士是佛教虔诚的居士,年近花甲,她为云南大学人体科学教研室担任儿童辅导员几十年,尽责尽力,不计报酬,是实验室的重要骨干。梁老师二十多岁,是实验室的新生力量

       走进实验室,三位小学生站起来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欢迎我们一行的到来。这次参加培训小学生有三位。

        小李同学,10岁,五华区韶山小学5年级学生,2011年4月9日参加培训,母亲王云霞也来了。

        小张同学,男,11岁,五华区洪园小学6年级学生,2011年7月16日参加培训。

        小陈同学,11岁,五华区桃源小学6年级学生,2011年9月24日参加培训。        考察测试者有三人,一是笔者,宫哲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在武汉小梅花艺术学校,宫哲兵也办有小学生潜能培训班,进行过耳朵、手心、离体认字的实验。二是重庆的涂泽先生,三是辽宁的释普红女士。涂先生与释普红女士对气功与潜能有多年的实修体验。

 

2、很有难度的测试

 

        三位小学生坐在桌子的一边,我们外来三人坐在桌子的对面。为了防止作弊,为了测试的客观性,交给小学生离体认字的纸条将由我们三人各自写出,互相不知道其他人写的什么字,主持培训者也不知道我们写的是什么字。张文华老师递给我一张小纸片,我在上面用圆珠笔写了三个字,不是并排的,而是上面一个字:“宫”,下面两个字:“哲兵”,三角形排列。然后纸片折叠三次,直接交给小李同学。小李同学将小纸片放在她眼前的桌面上,距离她的眼睛有二尺左右。同时,涂泽将写了字的折叠的纸片放在了小张同学的前面,释普红将纸片放在了小陈同学的前面。三个小学生注视着纸片,开始了透视的工作。  

      这个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严肃,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快速认出。他们三人有时凝视着纸片,有时彼此交流,小声耳语,有时把脸伏在桌面上,像是累了休息一会,有时弯腰把头伸到桌子下面。指导教师与外来考察者也在不停地说话,好像暂时忘记了孩子们与测试工作。过去的实验,每次都有记录表,朱教授拿出过去的这些记录表给我看。每个参加实验的小学生一人一表,上面有参加的时间、地点、测试的纸片贴在右边,左边是小学生认出的字,由小学生自己写出,左右可以对照。最右边一栏是现场见证者的签名,有朱念麟、张文华的签名,还有上浙江师范大学邵邻相教授、美国学者沈峒等的签名,说明前一段培训时他们在场。我注意到,有的测试纸片上有多达二十多个汉字,小学生全部正确地写了出来。有的测试纸片上的字分红黑两种颜色写出,并且是中英文对照,小学生也用红黑两种颜色写出来汉字与英文,完全正确。小陈同学的表格上有一处贴着一片树叶,我感到奇怪。张文华老师解释说,上次意念移物培训时,本来要求她搬运火柴,但小陈同学对她说:“我看见了一片树叶,想把它搬过来,可以吗?”张文华老师说:“可以。”于是陈同学面前桌上显现出一片树叶,张文华把这片树叶贴到表格上了。

 

3、结果出来了

 

    十分钟过去了,三个小学生都没认出来。他们会不会认不出来呢?我说:“大概我写的字太难了” 朱教授说,来了生人,他们认得慢一些。小李同学参加培训时间最长,功能最好,大家都希望她最先认出来。她用手将纸片摸了一下,又摸了一下,并没有打开,也不可能看到,但是接触可以增加信息。二分钟后,小李同学终于拿起了笔,在她的表格上的左边一栏上写下了三个字:“宫哲兵”。不是并排写的,而是“宫”字在上,“哲”字在左下,“兵”字在右下,形成三角形排列。我对朱教授说:“是我写的,正确啊”。张文华将纸片递给涂泽,请他检验是否正确。他打开一看,很惊异地说:“对了,连排列位置都是对的。”朱教授拿过来这张纸片,贴在表格上“宫哲兵”三个字的右边一栏上。有一种现象,认不出来时,几个小学生都认不出来,较长时间。一旦一个人认出来了,其他人都接着认出来,好像链锁反应一样快。这种情况也可能属于心灵感应,后面的人感应到前面的人而出现另类视觉。小张同学第二个拿起了笔,在表格上写下了几个字:“世界和平”,这是涂泽写的。不久,小陈同学也拿起了笔,写下了几个字:“我喜欢你们”,这是释普红写的。朱教授将两个小纸片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上。他的脸上带着笑容,成功的实验,是实验指导教授的最大喜悦。  

 

    三个孩子从思索、冥想、困惑、顿悟中解放出来,面露轻松愉快的表情,他们走出座位,在实验室走来走去,与大人们交谈,回答大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出最多的问题,是你们怎么看见的。小学生问答,在额头上出现一个小屏幕,小屏幕上有一张纸片,纸片上的字很清楚,那些字就是答案。朱教授说休息二十分钟,休息之后进行意念移物的实验。三个孩子马上跑出实验室了,在外面他们可以奔跑,可以说笑,吃点水果,彻底放松,准备下一场很费脑子的实验。其中小李同学的母亲也来了,小李同学出去后,与母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母亲的参与给她增加了动力。

 

 

二、意念搬动火柴

 

1、火柴出了盒子

 

    上午11点开始意念移物的实验,三个小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桌上有三个塑料小盒子,一个是深蓝色的药盒,我装进三个火柴,放在小李同学眼前的桌面上。一个是浅蓝色盒身白盖的药盒,涂泽装进二个火柴,放在小张同学眼前的桌面上。一个是心状红色礼品盒子,释普红放进三根火柴,放在小陈同学眼前的桌面上。三个盒子的前方都有一个反扣的玻璃盘,玻璃盘上方用报纸盖着。按朱念麟教授的设计,三个孩子要完成三步操作。第一步,将盒子里的火柴折断成几截。第二步,让盒子里已折断的火柴飞出盒子。第三步,让飞出的火柴进入另一个反扣的玻璃盘下面。这三步操作不用手,只是用意念来完成,多么不可思议啊!

 

    小学生们开始很专注,他们在屏幕上看见了火柴,并想方法让火柴折断。但并不是一直专注,因为每一次意念的专注都很费神。他们会左顾右盼,会相互间窃窃私语,会回答考察测试者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回到专注状态,那个时候眼神有些痴呆,这是发功的表征。时间比我想象得长一些,十多分钟过去了。朱教授告诉我们,有一次,小李同学请家里的小木偶来帮忙,结果小木偶真的出现在屏幕中了。小木偶用自己的两只手折断了火柴,现实中的火柴真的就断了。我听了这个故事,问小李同学是真的吗?她点头。还补充说,小木偶在我家有一尺高,到了这里只有两寸高。我问她火柴断了没有呀,她说没有。我说你为什么今天不请小木偶来帮忙呢?一句话提醒了她,她马上请小木偶来,小木偶真的来了,她看得见,我们看不见。她告诉我们,小木偶用它的两只手将两根火柴折断了,每个折成三截。又过了两分钟,她告诉我们,第三根火柴也断成了四截,是她的意念里的一个斧子,在小屏幕中砍断的。

       全部断砍后不久,她火柴已飞出盒子了。我们拿起盒子一摇,果然里面是空的。问她火柴到哪里了,她说,到另外一个空间了,暂时看不见它们。我要想一想它们在哪里,也许它们自己会在屏幕中出现于某个位置。连锁反应开始了,小张同学说,他的盒子里的一根火柴断了,走了,只剩下一根了。我拿起来一摇,听得出来,里面确实只剩一根了。从第一根断了走了到第二根断了走了,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我去摇了摇盒子,里面空了。

 

    2、火柴在哪里

 

    小李同学说,他看见火柴了,断成了十截,全部在一个箱子里,它们飞进去的,箱子在哪里还不清楚,要让火柴从箱子里飞出来才行。小张同学说,他也看到了,全部断火柴在一个墙角,不知道怎么能让它们进入玻璃盘。小李同学与小张同学专注于让火柴进入玻璃盘中。我的照相机与普红的录相机放在桌面上,已经开始录相,对准了小李与小张前面的玻璃盘,如果能拍下火柴进入玻璃盘的一瞬间,那是多么有意义啊。时间很长了,没有结果。我问朱教授,盘子上为什么要盖上报纸?他说,不盖上成功率低,盖上成功率高。为什么呢?他也不清楚,猜想盖上以后光线暗,好进行两个空间的转换。不盖上光线强,就是我们这个空间。朱教授也感到时间很长了,就让我们两个人将照相机与录相机拿开,说放置这些设备会增加孩子们的难度。我们很配合,马上关上了照相机。小张同学瞪大了眼睛往上望,终于看见了。他说,我找到了它们,火柴离开了墙角,飞到了天花板上,原有两根,一根断成三截,一根断成四截。小陈同学相比小李与小张同学,内向一些,话不多,很老实。她参加培训晚,今天是她第一次进行这样难度的培训,能否成功,她和指导教师们心中无底。她的火柴还没有断,脸上毫无笑容,痴痴地望着盒子发呆。呆不是坏事,是发功的结果,她的坚持性很好,落后没有气馁,把脑力集中到小屏幕上,只有一个意念,断!断!

 

3、小木偶帮忙

 

    小李同学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原来小木偶帮助她将火柴全部从箱子里请出来了。小木偶就飘浮在空中,手里拿着原来三根火柴的断片。有一根断成四截,一根断成三截,另一根看不清楚断成几截。小李同学喜形于色,对我们说:“平时我在家里特别喜欢这个小木偶,建立了真正的感情,所以它才会帮我。”小李同学说,你们看,火柴一截就在玻璃盘上面的报纸上面,可是我们看不见。她说还有几截就在我的手心上,她伸出手,张开来,手心向上。我们看不见,她看得见,邻座的小张同学也看得见。她说小木偶就在盘子旁边,只有几厘米那么高,它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现在进入小人国了。过了一会儿,小李同学说,谢谢小木偶的帮助,现在所有的火柴都在玻璃盘旁边,只有几厘米远,也许很快就可以进去了。我们意识到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一个隐形空间。火柴原来在现实空间,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从小盒子里出来以后进入隐形空间,小学生们看得见,我们成年人看不见。火柴可以在两个空间中转换,有时隐形有时显形。

 

4、小狗狗不能来

 

    小张同学的火柴离玻璃盘很远,他暂时无能为力。我对他说,你也请一个家里的玩具来帮忙吧。他说:“我不请小木偶,请我最喜欢的狗狗聪聪。有一次,看见小李同学请来了木偶帮忙,我也想请一个东西来帮我。我在家里最喜欢的不是玩具,而是一个真实的小狗狗,他叫聪聪。我尝试着请狗狗来到实验室,刚一想到,它真的来了,就在桌子上,与真实大小一样。不过指导教师们看不见它。”当时做实验,是用意念将纸片剪出一个口子。小李同学请来小木偶,意念屏幕中它用剪刀将纸片剪出一个口子。现实中的纸片,果然出现一个整齐的口子,只有剪刀才剪得出来。小张同学在意念屏幕中让狗狗用爪子抓这张纸片,口子很零乱。现实中的纸片,出现了只有动物爪子才能抓出来的口子。小张同学说:“后来悲剧发生了,小狗狗被人拐走了。我几乎每天在梦中都看见了它,我让它回家,但是它被关在一个小箱子里,锁住了。我每晚都觉得它已经回来了,可是早上发现它不在,好伤心啊。今天早上上学时听见它的叫声,我赶紧喊聪聪,到处找,没找到啊。这次我好想请它来实验室帮忙,可是不行啊,只能靠自己的意念吧。”

 

三、隐形与显形

 

1、抓拍火柴的尝试

 

    小张同学说,目前火柴离开了天花板,就在他的眼前飞来飞去。笔者与涂泽说,那么你就把它们抓住吧。他天真地问大家:“我可以抓吗?”是的,在前几次的实验中,他们只能用意念去指挥火柴,进入玻璃盘子里。即使火柴在他眼前飞,他也不能去碰它们。朱教授感到如果等待火柴进入玻璃盘,时间太长了,也许一上午都不能完成,支持我与涂泽的意见,他发话了:“你可以把火柴抓下来。”

 

    小张同学听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把手掌伸出来准备抓。到底是男孩子,有一股气势汹汹的狠劲。当火柴从他眼前飞过时,他非常用力地猛烈出击,狠抓过去,没有抓到,但是拍打到了,一截火柴显形了,落在桌上。过一会儿,他又猛烈出击,拍到另一截火柴,落在地面上。第三次抓,又拍打显形了一截。小李同学表现出女孩子的温柔,她也抓,但是很温和的。她从盘子旁边抓住一个在手心,告诉我们,一截火柴在她手心。可是我们却看不见,小张同学说他看见了。怎么让它们显形呢?有一截火柴飞起来了,小李同学抓了一把,觉得应该在桌面上显形,但是找了半天却没有。她将三截火柴从玻璃盘旁边抓在手心上,一打开,三截都显形了。接着大家发现玻璃盘旁边显形了一截火柴,小李同学说,这是刚才抓的那一截,晚了一段时间才显形。小李同学的方法是请小木偶帮助,小木偶将火柴交到她的手心握着,一打开往往就能显形。一会儿,有两截显形了。又过一会儿,有四截显形了。她对我们说,最初的三根火柴,断成十截,全部都在这里了。我们观察,发现有三截带火柴头,有七截不带火柴头。有两根断成三截,有一根断成了四截。她告诉我们,小木偶,没有见到了,任务完了,它就回去了。  

 

2、火柴有智慧吗

 

    小李同学的十截火柴都是通过手抓而显形的,不过她抓得很温和,只有一次比较狠,那截火柴好像不太高兴,迟了几分钟之后才显形的。与小李同学不同,小张同学对火柴的抓拍却越来越狠,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手打火柴的战斗。小李抓火柴的过程,我站着拍照。小张同学突然说:“请宫教授坐回到原来的位置。”我坐了下来。原来小张同学发现有两截火柴飞到我的肩膀上,落在那里不动。他绕过桌子,走到我的面前,悄悄地接近,生怕火柴看见他又飞走了。他猛的出手,用力在我的肩膀上一拍,果然当场显形了,二截火柴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内。过一会儿,有两截火柴飞到释普红照相机的前面,小张同学小心翼翼地走近,火柴这次发现了,马上升高,到了天花板下的电灯旁边。此刻我感觉到火柴似乎是有智慧的,它可以躲避小张同学的扑打。有一个火柴飞进小张同学的耳朵里了,小张说出来大家都很吃惊啊。张文华特别着急,赶紧到他跟前,帮他揉一揉耳朵。我产生一个不吉利的想法,是不是小张同学对火柴太凶了,火柴警告他了?五分钟后,火柴从耳朵里出来了,飞到空中。朱教授正在拍照,小张同学说发现一截火柴在朱教授的衣袖里。他走过去准备抓的时候,这截火柴又飞走了,飞到了小李同学的眼前。小李同学问小张同学:“就在我的眼前,要不要我帮你抓住它?”回答是:“不要,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会办。”

 

3、活跃而顽皮的火柴

     有两个火柴似乎很活跃,很顽皮,它们在隐形空间里到处飞,一会儿从小张同学的眼前飞过,一会儿又飞到高空,躲避着小张同学的扑打。其中一个小张同学认得它,说它就是刚才钻进我耳朵里的那根火柴。它们成双成对地飞,小张同学说,它们飞到了书柜上钱学森照片上的上方。我正好站在书柜的旁边,就伸出手,朝照片上方猛地横扫过去,没有抓住。小张同学说,动作太慢了,宫教授的手快到的时候,它们感觉到了,马上躲开,垂直上升,浮在天花板上。小李同学的母亲站在实验室门口,涂泽从门外走进来。天花板上的两个火柴不知为什么对这两个人发生了兴趣,一个飞到母亲的头发上,一个飞到涂泽的头发上。他俩看不见,但听小张同学说了以后,母亲猛的用手拍打自己的头发,没有抓住,火柴机智地避开了。小张同学让涂泽蹲下来,涂泽照办了。小张同学悄悄走到跟前,两只手在涂的头发上合击。扑空了,两个火柴巧妙地腾飞到墙边。墙离小张不远,小张同学用手朝墙上猛拍,两个火柴急转弯,改变了方向,又飞走了。看到这一幕,我们对这两个火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它们好像两个微型飞碟一样神秘啊。我问两个学生,火柴是怎么飞的,他们说火柴是一边高速旋转一边飞,有时上下旋,有时左右旋,有时翻着跟头往前飞。火柴头是红色的,冒着小火焰。火柴身是白色的,冒着青光,飞动时带红线。

 

四、隐形空间的智慧者

 

1、生命体或者能量体?

 

    我说它们好像有智慧,跟小张同学捉迷藏。小李同学说,感觉到它们是生命体。小张同学说火柴是能量,不是我给它的能量,是它自己的能量。如果我不推动它,它有时自己会运动,有时自己停下来不动。有一次火柴浮在空中半个小时,一动不动。后来我专注地看它,它飞走了,我的眼神可能有能量,让它运动了。正讨论之中,冷不防小张同学发现两个火柴飞到玻璃盘附近,他果断地一拍,这两个调皮的火柴终于结束了在隐形空间的智慧飞行,在现实空间显形了。显形后它暂时结束了生命与智慧,成为一个睡着的物质。好可惜啊,如果不是为了实验,何必要让它们睡着呢?它们一个显形在桌面上,一个飞到了地面了,都一动不动了。 小张同学有些进入了战斗状态,他说原来的二根火柴被他断为六截,显形了五截,还差一截没有抓住。他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暂时还看不见它。他像侦察兵一样机智地望着天花板,注视着实验室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十分钟之后,他看见一截火柴飞来了,进入他可以看见的空间,停在我背后贴墙的仪器柜的门上。他离开桌子,走到柜子的跟前,仰视着,显然火柴停留的位置比较高。他猛然跳起来,将手高高地举起,重重地拍击柜门。很准确,火柴显形了,沾在他的手心上,然后从手心里落到地上。他向我们宣布,他的六截火柴全部找到了,显形了。

 

2、躲藏着的显形火柴

 

    与小张同学的激烈战斗相比,小陈同学的巨大进步被暂时忽略了。小陈同学参加培训还不到一个月,还不熟练。离体认字已经实现了,意念移物刚刚开始。上次她把盒子里的纸片搬运出来了,可是既没有进入玻璃盘,也没有再显形,就消失了。她非常刻苦,持之以恒,到小张同学拍打最后一截火柴之前,才宣布她的盒子里的火柴断了,接着宣布火柴飞出了盒子。大家注意力都在小张同学身上,没有关注她大器晚成的杰作。等到小张同学的六截火柴全部找到了之后,大家才对小陈同学的成绩大加表扬。小陈同学正聚精会神地寻找从她盒子里飞出去的火柴,终于她看见了,第一截在释普红背的禅包上,她走过去,从包上的皱褶里轻轻取出,它已经显形了。第二截在书架最上一层的白纸上,她走过去轻轻拿起来。第三截在书架第二层边上的缝隙里,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的。第四截躲在仪器柜里,她打开柜门,第二层摆着两个金属铅笔盒,一截火柴在其中一个铅笔盒上面。

 

    小陈同学说,还有三截火柴,她感觉到它们,但还不知道它们的确切位置。时间已经13点,大家都累了,也早该吃午饭了。有人让小陈同学不找了,结束今天上午的培训工作了。当一半人都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小陈仍然在苦思冥想,忽然她知道在哪里了。她走到桌子最旁边的一个角,在桌子脚下面的杂物中找到了。我跟着她的视野去看,那里居然躲藏了三截火柴。二个很短,一个很长。小陈同学终于也宣布她的火柴全部找到了,显形了。她的火柴显形后不是到处飞舞,而是躲藏着,等待着被发现。此时是13点15分,一个完满的结局。

 

    3、小屏幕的神秘

 

    此后我找小陈同学进行了访谈。我问她怎么将火柴切断的,她说:“首先要凝神,将额头前的小屏幕调出来。心型盒出现在屏幕上,盒子内部的三根火柴也呈现出来。屏幕上出现两只手,应该就是自己的手吧。用两只手去折火柴,折不断。我想到小张同学家有一个斧子,想到后这个斧子就到了屏幕中。我用自己的手拿起斧子,砍断了两根火柴,每根两截。第三根我用自己的双手再去折,就断了,三截。”她很清楚,自己先前找到的四截火柴是斧子砍断的两根,后来在桌子脚下找到的三截火柴是自己用手折断的一根。怎么知道的呢?她说不清楚,只是确实知道。火柴飞走,进入了隐形空间之后,她是怎么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逐一找到它们的呢?她说:“小屏幕上很清楚地告诉了我,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图案,比如最先出现一个禅包画面,一个箭头指向禅包的皱褶处。后来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书柜,第二层边上的缝隙里很暗,看不清里面,但是有一个箭头指向那个地方,我拉开布,在缝隙里看到了一截火柴。最后屏幕里出现一个桌子的图案,不是桌子的画面,是一个图案而已。这个图案的右下脚,有一个红色的箭头指向一堆杂物的缝隙处。我到箭头指的地方,就找到了三截火柴。”听了她的讲述,我有些惊愕,冥冥之中,有另外一个空间的智慧者,在悄悄地帮助这个女孩子。如果没有这个智慧者,屏幕中的画面、图案、箭头,是谁的作品呢?

  

结语:思索与探讨

 

       参加了这次儿童意念移物的实验,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确认一个事实,在我们这个现实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隐形空间。仔细一想,这个隐形空间并不是在现实空间“之外”,而是与现实空间重合与交织着。我们正常人看不见隐形空间,儿童功能人看得见。功能人意念移动的物件,在这个隐形空间里可以运动,可以飞翔,可以旋转,也可以静止。当儿童功能人与我们正常人去抓它时,它可以躲藏,可以回避。

 

    为什么一个惰性的、没有外力推动就永久静止的物件,一进入隐形空间就变得非常活跃,有生命有智慧一样呢?不仅物件到了隐形空间就好像有智慧一样,隐形空间似乎还有另外一个智慧者。当物件飞落到一些黑暗的角落时,这个智慧者会在孩子额前的小屏幕中用各种方式告诉他,或者是一个画面,或者是一个图案,或者是一个箭头,或者是一个人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声音。

 

    这个智慧者是谁?如果大自然像人类一样有一个头脑,是这个大自然的头脑吗?或者是一切宗教所认为的存在着神灵,是神灵在帮助小朋友们吗?还有,我观察到,不同性格的功能儿童,功能物件与他的关系就不同。小张同学是男性,性格强,对功能物件强力抓拍,有一定的攻击性,相应地他的功能物件满天飞,运动性与躲避性很强,有时会作弄性地或报复性地钻进他的耳机与喉咙里。小李同学是女性,性格温和,对功能物件轻抓轻拍,相应地她的功能物件就在她身边缓慢地运动,轻轻地飞,飞得不远,或者停留在他旁边的桌子上。小陈同学是女性,性格柔顺,她用意念操纵的功能物件几乎没有飞扬,没有转动,而是静静地躲在各种各样的黑暗处与角落处,等待小陈同学一个一个地找到它们。

 

        培训教师与功能儿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培训教师没有功能,看不见隐形空间,但是他们有培训儿童功能的经验,没有他们的培训,儿童不可能进入隐形空间,也不可能用意念操纵功能物件。朱念麟教授提出,培训教师与功能儿童的关系,好像是盲人与导盲童的关系。对于隐形空间来说,教师是盲人,看不见。盲人培训了导盲童,导盲童将盲人带进了隐形空间,通过导盲童的叙述,盲人也知道了隐形空间的一些秘密。


后记:更多报道见以下媒体

http://news.sina.com.cn/o/p/2012-10-30/031925466216.shtml

在昆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多年投入心力在别的科学家避之唯

“实验”中折断的曲别针

隔着药瓶折断的火柴棍

特异痕迹实验的“成果”供图


  ■ 都市时报记者陈舒扬

  “有两根火柴似乎很活跃,很顽皮,它们在隐形空间里到处飞,一会儿从小张同学的眼前飞过,一会儿又飞到高空,躲避着小张同学的扑打。其中一根小张同学认得它,说它就是刚才钻进我耳朵里的那根火柴。它们成双成对地飞。小张同学说,它们飞到了书柜上钱学森照片的上方。我正好站在书柜的旁边,就伸出手,朝照片上方猛地横扫过去……”

  这一幕并非出现在《哈利·波特》的魔法学院里,而是在一篇名为《意念移物与隐形空间——昆明超心理学实验室纪实之一》的网文中。作者宫哲兵记述了他2011年10月22日考察该“超心理学实验室”的情形。

  跟随这一线索,都市时报记者在昆明找到了这样一群所谓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多年投入心力在别的科学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上,寻找“超自然”现象存在的证据,并试图在科学探索和超自然现象之间铺设桥梁,证明二者并非水火不容。

  然而这座桥梁,目前看上去搭建得并不顺利。

  探访“魔法教室”

  他们相信,几乎所有小孩身上都有可开发的“超能力”

  罗新对所谓“人体科学”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今年9月他们新招收了5名小学生,每个周末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是“不依靠眼睛认字”、“意念移物”等人体超能力。

  10月13日上午,穿过一个服装市场,爬上楼梯,登到天台,便找到了罗新的培训室。他正站在门口,戴一副厚重的眼镜,身着浅色西装,系红色领带。

  罗新今年73岁,1961年从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99年退休。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人体科学的研究。

  培训室的另外3名工作人员都是女性,参与这里的工作均已有不短的时间。除了“罗教授”,她们也都是这里的“老师”。

  培训室有30多平米,当中摆放着一张会议桌,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趴在桌上写作业。工作人员解释,时间尚早,其他的“学员”会陆续到来。这里的小学员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每周六、日由家长早晚接送,正如课外辅导班一般。

  罗新告诉记者,几乎所有小孩身上都有可以开发的“超能力”。不过,最佳开发时间是10岁以下,至于成年人,开发难度相当大;而如果小孩没有持续接受培训,能力很可能会退化或消失。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关于耳朵认字、意念移物等特异功能见诸报端后,引起极大争议。在一些人士的倡导下,上世纪80年代起,“人体科学”成为研究对象。1984年,同当时国内其他许多科研机构一样,罗新所在的云南大学也成立了“人体科学研究室”,在物理系任教的他担任该研究室主任。

  “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是人体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1988到1999年,我还在学校专门开设了《人体科学研究》的课。”罗新还记得,研究室设立后,期间前后拿到过两笔数额分别为一万元和两万元的国家拨款。

  通过自己设计的“试验”,罗新“验证”了某些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他主动提到外界的质疑和批评:“的确有人作假,但不是所有现象都是假的。”

  罗新和他的同伴没有中断过对小孩“超能力”的开发。然而,记者被告知,虽然以前在这里的孩子的“超能力”开发普遍效果明显,但眼下这批学生才开始接受培训,尚无成效。而且期间老师们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只有等他们作业做完了,没有压力,比较放松的时候,培训才能更好进行。”一名老师说。

  记者最终无缘目睹孩子们身上的超能力,因为“今天功课很重,明天也比较重,我们这周不培训”。

  根据老师们的说法,家长大多不清楚或不关心孩子在这里接受的超能力开发,只是关心孩子的功课。而不管是辅导功课还是潜能培训,都是免费。 记者提出采访家长时,老师们以不便打扰家长、引起不必要的担心为由拒绝。


  新空间1025实验室

  朱念麟在文章里写道:“对于有志探索自然奥秘的人而言,一生中能碰到一起无法解释的现象,已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而特异痕迹现象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碰上了如此多的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这可真是天大的机遇”

  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顽皮的火柴”,出现的真实地点是“新空间1025实验室”。

  朱念麟,云南大学物理系的退休教师,人体科学研究团队中另一位主要参与者,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办人。10月24日,在“新空间1025实验室”——一栋老宿舍的一间十余平米、摆放着简单家具的房间里,朱念麟向记者展示了近一两年的“培训记录”。

  每一个学员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收集了每次的实验记录。记录以表格形式填写,第一栏是学员写下的利用超能力“认出”的文字或符号,第二栏粘贴着展开的小纸片,二者的内容大体相符。后面还有“培训老师”的签字和说明,比如“手心认字”或“离体认字”,少数注明未能成功辨认。

  一些表格上还粘贴着折断的火柴、写有字的火柴、树叶、打开的别针……或其他“实验”中使用和发生变形的物品。

  朱念麟还拿出被剪断的回形针、嵌在塑料壳中的红色指印、拧上螺帽的螺丝……并一一讲述来历:“这些几乎都是小学员们不使用正常工具或不接触物品,就能实现的效果。”

  研究者们将这些称为“特异痕迹”。朱念麟在一篇论文里写道:

  “对于有志探索自然奥秘的人而言,一生中能碰到一起无法解释的现象,已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而特异痕迹现象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碰上了如此多的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这可真是天大的机遇!如果我们未能牢牢地把握住这个机遇,那么它就变成天大的遗憾了。”

  去年10月,同是该领域的研究爱好者、武汉大学的宫哲兵到访并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后,朱念麟决定将自己的培训室命名为“新空间1025实验室”。“新空间”即另一个“隐形空间”,“1025”指的是成立之日。

  “宫哲兵来的时候,是小孩们状态最好的时候。”朱念麟说,并答应了记者在周末的培训日前往探访的要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