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寨卡来了,如何防控? |《科学通报》对话中国疾控中心刘起勇研究员

2016-07-19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背    景

寨卡病毒病已成为当前全球及我国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在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列入“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呼吁国际社会协调应对。截至6月15日,全球共有60个国家或地区正在发生经蚊媒传播的寨卡病毒病,其中2015年以后新发生并正在流行46个,主要集中于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岛国。当前我国尚未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截至2016年6月15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输入性寨卡病毒病21例,其中广东13例,浙江4例,北京3例,江西1例;输入来源国为委内瑞拉17例,萨摩亚3例,苏里南1例;入境口岸为广州9例,深圳7例,北京3例,上海和厦门各1例。 鉴于愈加严峻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形势,我国当前针对该病的媒介控制策略是什么?我国主要媒介伊蚊传播寨卡病毒能力如何?该病研究及防控方面还有哪些科学问题尚待厘清?尚有哪些相关工作亟待推进?为此,我们专访了刘起勇研究员。

       刘起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理念的提出及全球推广应用,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在寨卡病毒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方面的应用。此外,他还就我国主要媒介伊蚊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以及今后寨卡病毒媒介伊蚊研究及防控方面亟待探索的科学问题和推进工作等进行了介绍。


撰文 | 刘小波  吴海霞  鲁亮




刘起勇,博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主任,主要负责我国媒介伊蚊等重要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防控工作。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项目。先后成功应对了包括2006年非洲及2010年我国基孔肯雅热暴发、2006~2015年国内多起登革热暴发以及2016年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疫情等。


● ● ●


       寨卡病毒病尚无疫苗,通过媒介伊蚊控制切断传播链已成为当前防控该病的唯一有效途径。该病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白纹伊蚊边界调查及媒介伊蚊监测,当前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国海南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临沧市、台湾嘉义县以南和澎湖县部分地区。上述地区也是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高风险区。白纹伊蚊分布于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城市化及全球化影响,我国两种主要媒介伊蚊分布区及寨卡病毒病风险区将进一步扩大,风险人口相应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近期我国各地气温不断升高,加之频繁的跨国人口流动,寨卡病毒病防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  寨卡病毒蚊媒传播示意图

2004年,作为新当选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刘起勇研究员基于多年的病媒生物及病媒传播疾病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及所面临新挑战的认识,首次提出“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创新理念。随后,他成功发起了“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在全球不断推广、推进“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并得到了国际同行和WHO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基于该理念在媒介伊蚊监测控制方面的创新性,WHO在“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2-2020”中,首次采用了“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基于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理念及相关的媒介生物监测控制成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被WHO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为WHO及成员国病媒传播疾病控制提供了创新策略和技术支持。以蚊媒传染病为重点,实施基于监测和媒介蚊虫阈值预警,将媒介蚊虫持续控制在暴发阈值以下,将被动的应急处置变为主动的暴发风险控制,真正实现了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践行了我国“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方针。

我国的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防控策略

刘起勇指出:“寨卡病毒病可沿用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的成熟套路,应采用基于可持续控制理念和登革热控制经验及策略。媒介伊蚊分布区要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开展媒介伊蚊预防性控制和输入病例疫点媒介伊蚊控制,预防控制寨卡病毒病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和扩散风险”。上述策略的提出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科学判断:首先,从病毒学上来看,寨卡病毒及登革病毒均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次,从传播媒介来看,寨卡与登革热均由媒介伊蚊传播;再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用。

       ▌▌关于媒介伊蚊日常监测控制(暴发风险控制),他指出:“在我国寨卡病毒病不同风险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活动季节,开展媒介伊蚊监测,虽未出现寨卡病毒病疫情但布雷图指数超过20时,当地政府要组织开展灭蚊防病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如城区、城郊结合部)的重点地点部位(如居民区、公共场所及其他人群密集地点),进行预防性灭蚊,清除室内、外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20以下,降低寨卡病毒病输入后的传播风险。各地要开展媒介伊蚊抗药性监测,指导科学合理用药,并进行效果评价,提高科学防控效果。在寨卡病毒病高风险地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抗药性监测,其他地区每两年至少开展1次抗药性监测”。

       ▌▌关于媒介伊蚊应急监测控制(暴发处置),他指出:“在我国寨卡病毒病不同风险区媒介伊蚊活动季节,在出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例时,核心区(以疫点为圆心的200米半径范围)布雷图指数超过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布雷图指数超过10时、其他区域布雷图指数超过20时,要启动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在核心区和警戒区,应根据媒介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选取敏感卫生杀虫剂进行疫点成蚊杀灭,结合重点部位的滞留喷施和孳生地清理。当地政府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动员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动员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做好病例和医院防蚊隔离。通过媒介伊蚊综合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控制传播风险”。  

 ▌▌“做好联防联控,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刘起勇强调。联防联控体现于几个层面。一是跨国境、跨省及省内各相邻市县(区)联防联控。二是多部门的联防联控。寨卡防控涉及的部门多,如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和体育、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环保、交通、公安、财政、工商、外事、园林绿化、农业、消防和边防等部门。如何形成多部门联动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防控长效机制,是当前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三是跨学科寨卡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集中科研院所、疾控机构、医院、高校等行业优势和技术团队,针对寨卡病毒病防控的生物-环境-社会等因素,研究“病原体-媒介-宿主-环境”协同关系,开展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策略更新,要立足解决当前媒介伊蚊防控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升媒介伊蚊防控的科技含量,推进多学科交叉和“大数据”在媒介伊蚊防控中的应用。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能否传播寨卡病毒,传播能力如何?

这是当前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刘起勇介绍:“国际上已有研究显示,埃及伊蚊可有效传播寨卡病毒,白纹伊蚊也可能有效传播该病毒”。对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寨卡病毒能力的强弱,巴西Thais Chouin-Carneiro等研究人员2016年度发表论文认为,尽管可以感染寨卡病毒,但两种伊蚊作为媒介的传播能力较低,而其他因素,如本地人口增多、高密度的“人-蚊”接触是该病毒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我们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寨卡病毒敏感。病毒可以感染两种伊蚊,并在蚊虫体内迅速扩增。蚊虫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模式动物,而且可以通过经卵传递的方式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代蚊虫。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我国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可以传播寨卡病毒,且这两种伊蚊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类似”。

目前需要澄清及进一步探索哪些科学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刘起勇强调:“如:媒介伊蚊传播寨卡病毒效能与传播登革热相比的异同?如何更好地基于监测资料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决策?因此,仍需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及时调整媒介伊蚊控制阈值,并实现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此外,需要不断完善媒介伊蚊监测系统,积极拓宽媒介伊蚊监测资料来源及途径,全面整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和民间监测数据,便于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及预警。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利用云平台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更为精准地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决策。同时,科学及时的效果评价,便于及时调整精准控制蚊虫的行动”。

今后我国寨卡病毒病疫情形势如何演进?

刘起勇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及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寨卡病毒病暴发流行风险区将进一步增加,密度升高的动力强劲,风险人群将进一步增加。根据我们的研究,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RCP4.5、6和8.5),2030年、2050年和当前(2013年)相比,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有不同程度的空间扩增,例如到2050年,在RCP4.5情景下,全国共有86个县(2131.4 平方千米)将成为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媒介伊蚊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当前,寨卡病毒媒介防控领域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推进。我们需高度重视媒介伊蚊防控工作,积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平台,获得更多的国际媒介生物监测管理信息,及时调整媒介生物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传染病无国界,我们要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共同挑战,提供中国原创性的控制策略及理念,为全球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虽然我国在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防控道路上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既然已经启程就要坚决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切实保障我国寨卡病毒病防控的依法、科学及有效开展,为全球寨卡病毒病挑战应对贡献中国科学家的智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登陆《科学通报》官网

 

关注科学通报,了解科学前沿。

微信ID:科学通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