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增场馆、打造赛事、建立梯队......泸州体育要有这些大动作

2017-09-26 泸州市政府新闻办 醉美泸州

9月25日,泸州市政府八届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体育工作建设健康泸州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结合泸州实际,就2017—2020年“加强体育工作、建设健康泸州”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部建成,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200万,体质健康达标率超过90%,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力争泸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夺取奖牌。体育产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增加值21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争创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2~3个,走在川滇黔渝结合部前列。

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


街边等区域将建成15个全民健身广场

《意见》指出,到2020年,泸州市将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形成“两核、八心、多点”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空间布局结构。按照15分钟体育健身圈要求,中心城区新增1个约400亩的综合性体育场馆;提高体育生态园、奥体公园、张坝体育公园等现有场馆设施使用率,重点在街边、绿地、社区公园等区域建设全民健身广场15个。新建5个县(区)级体育场馆,新建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4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5处、村级农民健身工程320个。到2020年,全市建成4个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县(区“) 一场一馆一池”和综合体育健身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年增幅6%。


丰富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市-县(区)- 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运功体系,以举办泸州市第八届运动会(2019年)为契机,推进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全民健身月等“健康泸州体育惠民工程”,每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 场次以上,实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


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创新推行“1+X+Y”(体育总会+运动协会+人群和行业协会)体育组织建设模式,到2020年,全市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体育组织达到120个以上,形成四级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年均参与人数达到200万人。加强对全市75个协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指导,培育“十大品牌俱乐部”。探索将“坝坝舞”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引导其健康发展。


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依托泸州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构建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1个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 7 个县(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立市民健康锻炼和体质监测评价体系,每年监测人数3.5万人以上,完成2019年全国第五次体质监测泸州抽样检测任务,到2020年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20%左右。


力争打造1~2个泸州特色品牌赛事

《意见》指出,打造泸州特色品牌赛事,泸州将重点举办ITF国际网球巡回赛、国际拳王争霸赛、酒城国际马拉松、山地汽车越野拉力赛、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等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力争打造1~2个品牌。同时,依托泸州山水林地等自然资源,争创1~2个国家级休闲运动基地。


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体育+互联网”产业,依托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加快“泸州体育云平台”建设,到 2020 年建成体育产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打造两江四岸全民健身走廊、城市健康综合体以及体育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赤水河红色体育旅游、黄荆老林-画稿溪-丹山山地度假休闲旅游、佛宝森林体验及山地穿越旅游 3 条精品体育休闲旅游线路,到 2020 年体育旅游占旅游总产值的 10%以上。发展“体育+康养”产业,结合小城镇试点建设,规划建设玉龙湖水上运动小镇、凤凰湖户外运动小镇、龙城文化小镇等 7 个体育产业特色小镇,到 2020 年创建 2~3 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成功申报 1~2个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


策划生成一批产业项目。建立“泸州市体育产业项目储备库”,每年争取 2~3个产业项目跻身省级甚至国家级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库,有 1~2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川南临港片区,引进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制造厂商进驻,到2020 年入驻企业5 家以上;依托高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园区,引进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上中游制造企业,鼓励开发体育器械新产品,实现零突破;依托泸州轻工业园区,引进体育服装、运动鞋帽等生产企业,配套建设研发中心。


竞技体育大提升建立人才梯队

《意见》指出,发展竞技体育,首先要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未来,泸州将推进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好的特色项目进校园,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让每个学生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每所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有1个项目的学校代表队,每年打造10所特色示范学校,到2020年达40个。同时,每年举办区级以上中小学生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竞赛、交流、展示平台。


建设竞技体育人才梯队。重点打造邹凯体育俱乐部,完善市业余体校为龙头、县(区)业余体校和学校训练基地为基础、各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支持的“三级训练体系”。每年新增2个市级训练基地、1个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到2020年基地达到15个,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达35个,创建1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立15个体育特色项目运动队。到2020年,全市开展业余训练项目达 20 个,在训注册运动员达4000人。每年新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到2020年达80所,全市经常参与足球运动人口达到20万。


提高竞技体育产出率。落实《泸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奖励办法》,与东部体育先进省、市建立“人才互换”机制,今明两年达到10人以上,到2020年超过30人。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世智

往期更多精彩

携手合作!泸州将和兄弟市州共同打造这样一片“云海”

关注丨泸州万达广场春节前全面完成装修,明年6月1日正式营业

创文丨当泸州人在创文时,到底追求什么?

天气丨秋分都过了,泸州的秋天还没到?原因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