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党的十九大】泸州城市的国家使命

2017-10-09 泸州市政府新闻办 醉美泸州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第六集《开放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代表泸州,作为其中重要元素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当前,该片区正为内陆开放新高地代言:已注册企业2518家,注册资本超167亿元。


与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有关的故事持续上演。9月29日,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几百家企业齐聚酒城,在以“自贸泸州、商通全球”为主题的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上,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


而在此之前,已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华为公司、恒大集团、万达集团、南瑞集团、碧桂园、葛洲坝集团、步长制药等近5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进驻泸州。



泸州何以受到众多国际国内企业的青睐?这主要得益于我市抢抓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磁场,区域辐射、集聚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钱景”不可限量。


2016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我市定位为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0万,建成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立足国家规划站高谋远,我市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成功必定有我”的担当,紧扣“山水绿色、宜居宜业、区域中心、中国酒城”城市发展定位,浓墨重彩做大城市骨架、做强城市产业、做优城市功能。一个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在成渝城市群中强势崛起。



规划引领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大格局


规划是城市的“成长坐标”。


如何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市委书记蒋辅义说,规划必须先行,尤其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统筹性。


我市中心城区由长江、沱江交汇而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实践中明确:沿江组团、北进南拓、东接西延、拥江发展。


近年来,我市沿长江、沱江两岸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推进组团式、多区域发展,不“摊大饼”,多“蒸小笼”。同时,按照“新城突出基础先行”“老城突出完善功能、方便市民”原则,大手笔布局沿江区域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和谐宜居、生态空间显山露水。


我市更是强化“多规合一”,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统筹起来,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如此一来,我市中心城区实现每年以8万至10万人、8至1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容”。大城市骨架也已显现:截至2016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5平方公里、人口达136.2万。


当前,我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绿地面积9.5平方米,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和“处处见绿、四季见花”的城市生态景观。


看中泸州“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间”的特色,眼下在我市中心城区购房的外地人超过10%。


在此带动下,我市已然构建起“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中心城区、4个县城、重点镇竞相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47.5%。


随着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的两江新城拔地而起,泸州“一核、两城、三园、多点”的新一轮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正加速呈现。


集聚产业

产城融合,筑牢发展根基


9月29日,在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投资促进推介会上,华安集团智慧驻车项目、雅斯诺纳溪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链项目等27个项目“相中”泸州,逾345亿元的投资又将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再添一把火”。


如何提高我市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蒋辅义反复强调:“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再漂亮也是‘空城’。”


坚持“产业跟着园区走、新城依托园区建、人口围绕产业聚”,俨然成为产城融合的泸州路径。


在中心城区周边,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和泸州空港产业园区“强强联合”,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构建城市经济的产业支撑,工业虽是重中之重,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同样不可或缺。我市同步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正“试水”这类模式。该片区以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全力以赴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依托完善的园区承载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该片区今年前8月新增进出口贸易备案企业193家,是去年的2倍。


产城融合的效益凸显:近年来,全市园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23家,吸纳人口15万,带动城市新增面积23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强大的产业园区平台更是驱动泸州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近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和川滇黔渝结合部9个城市前列。


完善功能

“一枢纽四中心”,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近段时间,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强势推进。过几年,该铁路将在泸州北站与渝昆高铁并站,共同拉近泸州与周边城市的距离。


“怎样提升泸州在区域中的辐射、集聚和服务能力?必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说,丰富区域中心城市内涵,泸州到2020年要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健康中心和文旅会展中心。


撸起袖子加油干,泸州人拼出了成绩: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通信、环境、防灾“六大系统”日趋完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



现在,泸州一揽子新举措向着目标再发力——


实施泸州港二期等工程,加快建成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长江二桥、长江六桥、沱江六桥、主城区至泸县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二环路等跨江通道、环线路网、立体交通、轨道交通项目,畅通城市脉络;开建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泸州段、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全力推进渝昆高铁前期工作,补齐泸州客运铁路短板;加快建设的云龙机场明年投用后,航线将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并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航班,国际空港将是泸州城市新名片;强势推进泸州医教园区和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放大泸州医疗教育优势;做大做强酒博会、商博会、农博会三大展会品牌,构建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特色街区互动发展的商业体系,让川滇黔渝结合部群众吃、住、行、游、购、娱再多添好去处……


这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见效后,泸州将更值得期待!



现场

形成一、二环路和绕城高速环路

泸州“三环”搭建大城市骨架


10月1日,漫步在中心城区主干道上,5年没回泸州的杨杰被街边的许多路牌所吸引:一环路龙透关路段、一环路酒城大道一段、一环路酒城大道二段……


让杨杰更意想不到的是,泸州不仅有了一环路,还有二环路和绕城高速环路。这形成了泸州的“三环”,搭建起了泸州的大城市骨架。



去年11月,我市对中心城区两条环线道路分别命名为一环路和二环路。其中,起于康城路一段,经沱江三桥、龙马大道一段、龙马大道二段、春雨路一段、迎宾大道一段、回龙街、沱江一桥、江阳北路、江阳中路、江阳南路、江阳西路、龙透关路、酒城大道一段、酒城大道二段,止于酒城大道三段,全长15.4公里的环线道路命名为“一环路”;起于沱江六桥北,经千凤路、蜀泸立交、龙马立交、空港立交、港口立交、泰安立交、高新立交、沙湾立交、城南立交、龙车立交、邻玉立交、江北立交,止于沱江六桥南,全长52.5公里的环线道路命名为“二环路”。



据悉,今年4月24日,我市举行2017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二环路高新区段、千凤路段当天集中开建,标志着二环路全线开建。二环路为城市快速路,闭合面积130平方公里。全线由6段组成,目前二环路东段即空港路已竣工。


泸州绕城高速环路形成的时间更早,于2014年中旬建成。该环路是一套完整的环线高速路网,包括隆纳高速公路34公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33公里、泸渝高速公路26公里,几乎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环,构成泸州大城市的外环,其闭合面积超400平方公里。

数据

泸州城市建设五年巨变


①成功争取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国家“双两百”规划,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1.1平方公里增加到135平方公里,人口由101万增加到136.2万,全市城镇化率达47.5%。


②园区建成区面积由44.1平方公里增加到78.5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5.9%。



③93公里绕城高速闭合运行,8个进出口通道建成通车,5座跨江大桥加快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江路15公里,新建城市公园23个,改造棚户区5.7万户。


④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泸州段开工建设,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加快推进,城北公交枢纽站全面竣工,泸州客运中心站建成运行。



⑤建成西南商贸城、华润万象汇等新商圈和大型商超,形成泸州金融商业中心、酒城乐园等新地标和特色街区。全市万人以上小城镇达12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0个。


⑥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建成投运,新开通3条近洋航线、6条铁水联运班列,集装箱年吞吐量从10.1万标箱增加到48万标箱。


⑦与韩国平昌郡、武汉市、南京市等一批国际国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图/牟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