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泸州40年丨古蔺龙爪村:穷山沟蹚出甜蜜致富路

泸州发布 2023-09-07


讲述人:陈仲尧(原泸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记录者:泸州日报记者 阮春华


龙爪村,过去是原古蔺县黄荆区所辖的龙爪乡,撤乡并入原黄荆乡后改为村建制,后又划归彰德街道。当听到龙爪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的消息时,我感慨万千,三十多年前随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李锡炎同志到龙爪考察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01不通公路的穷山沟步行四个半小时才到乡政府


1988年4月,我在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工作,跟随李锡炎同志到古蔺县调研党建工作。县上的同志在汇报全县党建工作时提到了黄荆区龙爪乡,说它既偏远又贫穷,还不通公路。李锡炎同志注意到了这个不经意间谈起的地名。于是,在离开古蔺县时,他提出到龙爪乡看一看。


龙爪公路


古蔺县的同志却连忙说龙爪乡山高路远,只能靠步行才能到,需要走大半天,劝他这次不要去,但李锡炎同志依然坚持要去实地看看。当天,由于古蔺县的同志有其他工作,无法一起前往,他们便联系了黄荆区的同志在公路旁一个叫“大闹沟”的地方汇合,和我们一起去龙爪乡。


考虑到可能要赶很远的路,从县城出发前,我特意在招待所拿了几个馒头,备作干粮,然后与李锡炎同志乘车赶到约定的见面地点。随后,我们在黄荆区同志的带领下,走上了去龙爪乡的山间小路。途中,我们与黄荆区的同志边走边谈,了解当地的情况,还访问了路边一户贫困农家。


这一趟路程远得超乎想象—从“大闹沟”到位于龙爪坝的乡政府,我们足足步行四个半小时。


当天晚上在乡政府会议室,乡干部向李锡炎同志汇报全乡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我记录下了龙爪乡的一些主要数据:1987年,全乡有163户共774人,贫困户多达147户共692人,占总数近九成,40岁左右的单身汉多达29人;全乡人均年收入仅111元,50%的居民住在树皮盖的房子里……


听到这些数据,再加上亲眼看到的情况,我只觉得这里穷,真的太穷了。


02全民“集资”上山伐木卖钱修公路


当时我们从县城到龙爪乡,大部分路程需要步行,其中从“大闹沟”到乡政府的这段路,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修建的。


乡干部说,长期以来,龙爪乡没有一条公路,大家出村进城极其艰难。如果要去县城,单程就要走七八个小时,经常天亮出发,天快黑了才能到。多数时候,大家赶路还要随身带上些生活用品或者换洗衣服,到沿途的亲戚家住一晚。这样算下来,来回一趟县城往往需要耽搁三天时间。这种情况下,村民们想从城里割点猪肉回来都不行,生怕路上耽搁,回乡肉就臭了。


不仅如此,当时的干部最怕被分配到龙爪乡工作,因为这里实在太偏远、太贫困了。穷到什么地步?一些十来岁的孩子甚至没有裤子穿。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村民开了很多次会,打算修一条路,连接县道。但大家都一穷二白,修路的钱怎么解决?


经过反复商量,乡上制定了一个“方案”:全民动员起来,上山砍树,请人运到通公路的地方,再用卖木材的钱修路。于是,大家每人都领到了任务,没日没夜干了起来,就连十多岁的孩子也来帮忙。就这样,大家努力了三年左右,才修成了乡上唯一的公路。路通那天,龙爪坝上的鞭炮声响了好久。


听说这些事后,李锡炎同志告诉我,这个贫困的乡村使他的心情很难平静。我又何尝不是呢?虽然四个半小时的山间步行让我疲劳不堪,但当天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睡。考察结束后,我写了一篇纪实散文《龙爪乡纪行》,被当年的《泸州文艺》刊用。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这篇文章对当年龙爪乡贫困状况的原始记录,却成了现今龙爪村脱贫攻坚的历史见证。


03通电通水发展产业

龙爪村的脱贫之变


那次考察之后,我记住了这个叫龙爪的地方,关注着它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从龙爪村党支部书记许达成那里得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龙爪村通过市、县相关部门以及驻村干部的大力帮扶,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乡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再也不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个穷山村了。在龙爪脱贫的路上,许达成向我讲述的一些故事让我颇为感慨。


龙爪河水库


1998年,龙爪河水库正式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便是当地道路的改建以及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说,通电之后,有人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就放在院坝里,几十个人围着一起看《雪山飞狐》,场面至今难忘。不过,由于当时的电力设施属于工程简易用电,极不稳定,遇上刮风下雨打雷天气,都会停电,而且恢复起来特别麻烦,村民们就把这种电叫作“打屁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当地在后来的农网改造中全面更换了电力设备,彻底解决了用电难题。


2012年之后,龙爪的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摆脱贫困、增加村民收入成为了头等大事。当地通过技术培训、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多种形式的帮扶,让产业发展的脚步日渐加快:黄柏、杜仲、厚朴等中药材的种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成立专合社,发展蜜蜂养殖成为“甜蜜事业”,村民们又多了一项增收来源;还有养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和稳定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发展蜜蜂养殖成为当地“甜蜜事业”


2018年,按照四川省“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的“一低五有”贫困村验收标准,龙爪村实现整村脱贫。今天的龙爪村,有181户共654人,家家户户都配上了摩托车或汽车,并且实现100%搬入安全住房,靠近公路,交通便利程度和居住条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如此,一半左右的村民已经在古蔺县城或县城周边购置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再次回想起1988年我所看见的龙爪,这三十多年的变化翻天覆地,可谓是一个壮举。如果不是亲眼见证过这一切,我无法相信当年那个连公路都不通的龙爪乡,会变成今天幸福的龙爪村。我为它的巨变感到由衷地高兴,也衷心祝福龙爪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征集进行时

《泸州日报》长期征集“口述泸州40年”报道新闻线索,您可以拨打新闻热线0830-8800088、0830-6660000提供线索,或将线索发送至邮箱:951602931@qq.com。


END -


推荐阅读



祝贺!泸州通报表扬31名“担当作为好干部”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年秋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方案出炉
世界读书日,用脚步阅读“泸州”
全省仅6个,泸州上榜!

泸州日报记者 阮春华
编辑丨刘昌灵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
审核丨刘林
由于公众号运营规则的改变,你可能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将“泸州发布”设为“星标”,具体方式见下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