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冯校长说:2017年众筹的三大趋势
互联网众筹的形式不断变化,公益众筹能否继续保持活力,似乎成为一些公益组织的疑惑。但冯永锋校长认为,公益组织彻底众筹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环保先锋,他还放出狂言说:不众筹的环保行动者必将没有出路。
“众筹意味着最彻底的社会化和公众化,不坚定地和公众站在一起,这样的环保行动者当然肯定欠火候,肯定欠操练,肯定欠透明和坦诚;任何一个环保行动者如果没有经受公众之火炉的冶炼,这样的环保行动者肯定也不纯粹,不硬实。”
春节过去了,2017年的公益众筹,特别是环保领域,究竟有什么明确的趋势呢?且听冯校长道来——
1
针对环保行动者个人的捐赠方式即将到来。
过去,环保行动者要想做事,事先要写个项目书,然后去和基金会交涉。基金会加入了很多的资金意志和资助官员的意志之后,才可能允许环保行动者去执行。这样的后果是,除非环保行动者具备巨大的化合和变通能力,否则,要么陷入项目思维难以自醒,要么陷入基金会意志怪圈里难以逃脱。没有办法回到环境灾难的需求本身,无法回到自己的主动搏击、自由倡导的强能量境界。
但互联网众筹的出现,彻底让环保行动者成为了执行的主体,成为了环保灾难的解决主体。资金由此成了追随者和辅佐者,资助方成了支持方和助成方,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困于基金会和项目官员的意志太多。
这样,环保行动者与环境难题本身的关联性更密切了,他可以长时间全身心直视环境难题庞大而笨重的身躯,随时捕捉难题在时光机里变幻难测的微小神态,作出相当精准的战术动作安排。随时根据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所能应用的工具,给出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不必拘泥于项目书有没有相关的约定,畏惧基金会资助人是不是高兴和认同。
而这样的状态是真正回归了公益的本源和环保公众参与的正源,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穿透力和巨大的可持续延展力。因此,在2017年之后,公众将会对环保行动者个人产生无限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会围在环保行动者的身边,品评、鉴定、议论他的每一个动作,纠偏他的每一次失误,宽容他的每一次躁动,传播他的每一个美好瞬间,颂扬他的每一个微小成就。理解他的每一次选择,支持他的每一个理想,愿意与他一起共同解难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左图是北京丰台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发起的“拯救农药中国叫上我”项目。春节期间,调研团队发起“大学生下乡公益活动”,倡导回乡大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家乡的农药危害情况。
右图是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发起的“9元抢鲜看鸟人大片”项目,项目计划拍摄第一季《护鸟英雄传》,为十位护鸟英雄做专访。
捐赠人数量本来就比公益行动者、环保行动者的数量要大得多。绝大多数捐赠人都在自己缺乏时间去参与环保行动之时,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环保能量、环保资源、环保资金、环保理想,委托给已经在前线、在现场、在基层的环保行动者们。这当然意味着,捐赠人自己主动寻找合意的捐赠对象的时代正在到来。而捐赠人乐意寻找和支持的,当然是一个个可感受可接触的现实中的环保行动者个体。
所谓的机构,其实就是“环保行动者的联合体”,由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具象的生命组成。支持机构,自然就会向支持个人方向发展。这样的好处是,有人喜欢萝卜型的人,有人喜欢白菜型的行动者,有人喜欢土豆型的行动者,有人喜欢花生型的行动者;有人喜欢活泼外向的行动者,有人喜欢沉默内向但同样有力的行动者。公众——也就是随时而自由的捐赠人——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对行动者直接发起投票式的捐赠。
当然,机构的作用在这时仍旧是强大的,机构可以在行动者之间互相调剂。每一个机构都难免有新人有熟人,有表现快速的人与爆发迟缓的人,有成名要早的人也有大器晚成的人。只要愿意保持对环境问题的直接行动,都可以永远得到公众的支持。
2
公众支持一个环保行动者,除了支持他的行动经费之外,肯定也愿意支持他的生活经费——也就是传说中的工资,包括五险一金之类的保障性福利。
因为,当环保行动者能够自我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么,他们每年的“项目建议书”,里面的财务预算,其实就是两笔钱,一笔是差旅,一笔是工资。
在以前,公众可能更相信,只能支持行动经费,而不能支持生活成本。但随着每个环保行动者“个人主页”的透明化呈现,公众越来越清楚环保行动者每天的所有行为,知道其家庭真实情况,知道其内心的真实活动,知道其每一个保护动作的艰难,以及这艰难所浇铸出来的美好,很自然地,就会很乐意支持甚至比行动经费为重要的生活经费。
主动成为环保行动者的人,对生活经费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上也就是其所在地区的同类“事业单位”的对标水平。他们需要的并不多,得产出的效应却非常大,因为他们是直接进入角斗场,与凶狠的环境灾难直接博弈的人。无论场外的观众人数有多少,无论坐在观众席上的围观者有多尊贵,都远不如这直接的对抗来得重要和及时。无论最后是胜是败,都将给凶险的环境灾难,带来巨大的对冲和制止。
由此,我真的要大声疾呼,呼吁所有的环保行动者不要再怕这怕那。只要肯行动,一定会得到支持。只要肯在行动中,写公众号,组建社群,随时发起众筹,就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支持和鼓励。
上图是好空气保卫侠发起的“冲出霾伏还孩子蓝天”项目,空气侠希望通过众筹成立好空气互动基金,守卫好空气,守卫蓝天。
3
环保行动者的“业务模式”正在全面融合,完全集成在一个个个体身上,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假装分离成好多个业务板块。
民间环保组织或者说公益组织,属于“微型组织”,同时又属于“创新型组织”,因此其架构,本来就应当与传统体系的完全不同,应当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见、自己的需求,去进行人事的安排和管理方式的设定。
但可惜,很多组织盲目地、机械地、不假思索地照抄社会上那些流行的大组织的架设模式,也按照功能,对机构进行细分。结果是,一个三个人的机构,这个人是业务部,那个人是财务部,那个人是宣传部。官职倒都是封上了,职能也似乎划分好了,但机构的能量表达,似乎却一直在微弱下去,互相之间的衔接总是做得不够,增持总是做得不好,更多的时候总是在互斥,更多的时候是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最低值。
很多环保行动者误以为,筹资的归筹资,传播的归传播,业务的归业务。我是做业务的,我只需要埋头把业务做好,让筹资的人去帮我筹资吧,让传播的人帮我传播吧。如果没有人帮我筹资,我就不管了,能有几个钱就做几个钱的事。如果没有人帮我传播,我就不管了,能做多大面积的事,就做多大面积的事。
但环境灾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扩张的步伐,他们比以前奔跑得更快,笼罩得更广,毒害得更多,几乎占领了中国人脚下的每一寸领土、每一缕呼吸、每一粒饮食。在如此紧迫的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沦落为环境灾难殖民地的时代,仍旧缺乏进取心,缺乏扩张力,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每天只做一点点的被动应战的“环保公益”,可能就很难说得过去。
因此,环保行动者必须成为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特种兵,这样才可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才可能让整个机构的“工作当量”超乎寻常。在这样的一个深入社区、直接生长于大地之上的“环保特种兵”身上,传播就是筹资,筹资就是做业务,做业务就是传播;做业务就是带团队,带团队就是组建行动网络,组建行动网络就是筹资。筹资就是社会倡导,社会发动就是传播,传播就是政策建议。
当所有的功能都集成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过去理解的所谓的“业务”,在今天需要有全新的解释和融合;过去所理解的“机构”,在今天要重新的组建和编织;过去所谓的机构与职员的关系,在今天需要颠覆式的改写——机构只是每个人成长的支撑者,而不再是管控者和养老金的发放者。机构更像是一所大学,一个互助中心,而不再是被生意之胶粘得太紧的生命压榨器。
上图是好空气保卫侠发起的“别让孩子上学吸尾气”项目,空气侠计划通过调研保障校车清洁,让孩子免于直接暴露柴油尾气的风险。
▼
众筹的必然是有时间长度的,或者说,一个众筹的过程,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基本是同步同程的。众筹肇始于某个人发心要做某事,终结于某件事完成的那一刹那。就如江河入海的过程,众筹起始于最早的那一股泉水,终结于入海前的那最后一粒雨滴、一片浓雾。
因此,如河流众筹入海一般的流水态众筹,从开端最细微处就着手的众筹,贯彻始终的众筹,海纳百川、河纳百流型的众筹,与解决问题过 54 28436 54 15534 0 0 2830 0 0:00:10 0:00:05 0:00:05 3048中的所有喜悦、困难、迷惑、小胜利、微成就相伴随的众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众筹。
说到最后,众筹最大的变化只有一个,就是应用者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应用的坚决性越来越强,应用的熟练程度越来越高。众筹是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基本的通用的必用的工作方法。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逃不过众筹的帮助。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卖风买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上文章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