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优秀作品展播(三)



2021年,欣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引领青年团员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团省委广泛组织动员省内高校学子参加“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同学们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

各高校学子通过短视频+调研报告的形式,用一段段实践影像、一篇篇调研报告,表达出对红色精神的阐述、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活动形式新颖丰富,感染力强,传播力广。

甘肃省学联推出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优秀作品展示,我们将优秀实践成果转化为云上“红色教材”,让更多青年突破空间限制、感受朋辈风采。

目录

  • 作品一:

    红军长征在漳县——追寻武阳四史足迹 传承红色长征精神

  • 作品二:

    寻根红船精神 传承老山品质——红色文化的溯源与传承调研

  • 作品三:

    红色文化看泾川 乡村振兴赏湫池——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乡村振兴

  • 作品四:

    心系治沙楷模牢记党的嘱托践行生态文明——师生共同研制栽植梭梭苗 播种肉苁蓉联合作业机械


红军长征在漳县

——追寻武阳四史足迹 传承红色长征精神

西北师范大学·对影传媒团队





作品简介

《红军长征在漳县》以第三视角的方式展开发生在1935年到1936年漳县土地上的红军的故事,故事以红一方面军进入漳县境内,在1935年9月,中央红军七千余人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改编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继续北上,调集毛炳文、王均等部七个师的兵力堵截在陇西、武山、天水一线,形成了“渭河防线”,“陕甘支队”日夜兼程170里到达新寺镇,毛主席用兵如神,鸳鸯嘴巧渡渭河等故事。并对岷、漳、洮州三次会议加以介绍,还有红四方面军在1936年期间发生在漳县对漳县产生的影响,有漳县对红军的三大贡献、红军在漳县的四次战斗、红军开展的五项活动等,对漳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实践感悟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知。名师劲旅大会师,长征精神代代传。英雄的华夏儿女,怀着家仇国恨,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部部震惊世界的千古绝唱和英雄史诗。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和中华民族崛起的强烈责任感,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翻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红一、四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漳县。伟人的足迹留在了漳县的山山水水,红军的步履踏遍了武阳大地13乡镇95%以上的国土面积。

今年,时逢建党一百周年,我们重温这段党史事迹,无疑会更加激发继往开来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建设文明昌盛的中国的决心,从而使这段历史永远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走向美好明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团队风采



寻根红船精神 传承老山品质

——红色文化的溯源与传承调研

兰州理工大学





作品简介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建党百年之际,兰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9名大学生志愿者采取“云组队”的形式,分别前往生源地,通过瞻仰南湖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寻访革命老战士等环节,收集影视素材,剪辑制作微视频《寻根红船精神 传承老山品质》,庆祝建党百年。




实践感悟

一条小船,在碧波荡漾中诞生了一个大党;一种精神,绵延几十载,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建党百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我们追本溯源来到革命圣地嘉兴南湖,通过瞻仰南湖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以及寻访革命老战士切身体会了革命前辈们的艰辛,也感触到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也是新时代的精神高地,学习和弘扬“红船精神”,做“红船精神”的传承者,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使命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如同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我们要敢于创新、砥砺奋斗、甘于奉献,在实践中不断扩充升华“红船精神”的内涵,在历史中发现红色故事,在红色故事中感悟时代精神,在时代精神中刻写民族希望。



团队风采



红色文化看泾川 乡村振兴赏湫池

——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乡村振兴

甘肃医学院·实践团队





作品简介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透彻把握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更加自觉地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志愿者实践团”深入乡村,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精神和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前往湫池村感受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同时调研红色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振兴作用。





实践感悟

此次红色之旅活动,我们倾听革命事迹,在聆听革命的历史中成长。历史光芒是不会被任何物质掩盖的,他将充实着每一页历史,革命精神会永远激励着一代代进步青年沿着前进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他的光辉与风采将会一次又一次照亮人们前进的路。作为青年一代,更应学习发扬革命精神,以传承红色基因,凝心聚力迈向新时代。

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求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秉承先烈之意志,高举红色之火炬,继往开来,走新时代青年特有的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助推乡村振兴,学习贯彻红色精神,将对青年一代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团队风采




心系治沙楷模 牢记党的嘱托 践行生态文明

——师生共同研制栽植梭梭苗 播种肉苁蓉联合作业机械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品简介

为了习总书记到访古浪县八步沙时“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深切嘱托,为了积极响应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为了减轻诸多“六老汉们”的治沙艰辛,我们利用农机专长,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师生共创、校企合作研制了一种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栽梭梭苗、同时播种肉苁蓉的联合作业机械,旨在助力生态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经对古浪县八步沙、民勤县、张掖临泽县、新疆和田和内蒙五地实地调研,针对调研情况确定设计方案,研制了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栽梭梭苗、同时播种肉苁蓉的联合作业机械,可将梭梭栽植、肉苁蓉播种(利用种子包衣技术)两大功能集于一机,一次性完成,并保证梭梭栽植深度适中,填土及时,梭梭苗端直不偏斜,根部适当压紧;肉苁蓉距梭梭苗距离恰当,深度适中。目前作业效果良好,只需两人一机即可每天轻松种植50~80亩,改变了传统的纯人工栽种的现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加速荒漠化治理,美化生态环境,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助力添彩。



实践感悟

经过近一年半的项目实施,团队成员协同一致,根据个人特长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项目调研、方案确定,到样机理论设计、试制改进和中试生产,圆满、高效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同时,通过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感悟颇深。本次项目实施,我们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本着勤学、善思、创新、实干的精神,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团队风采



END

编  辑:徐卓珺

校  审:王兆君

终  审:李钰洁

来  源: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医学院、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共青团中央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读书班◎ 青春三下乡 | 兰州大学:723支团队奔赴全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返家乡”进行时 | 甘肃省各地团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 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优秀作品展播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