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 | 听,昏黄记忆里的师大

2016-11-28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师大是母亲,她俊美的容颜里绽放着师大学子们如歌似火的青春与执着追求的梦想……一代代学子与她一同成长,他们既爱她刺玫下的旧旗袍,也爱她新时代的华礼服,赏着她变化的美丽曲线。


师大用她那健美的臂弯托着多少的孩子到达了梦想的彼岸。


那沁在一段段时光里的师大旋律,请静静聆听……



80s———“那时候的我们都很单纯”


八十年代的师大很简单,一米多高的大门,两旁排着郁郁葱葱的树,教学楼是几排古色古香的小平房,教室也不是流动教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那时学生很少,一年才招收600多学生,从住宿到饮食都很简单,同学间、师生间接人待物都很诚恳,关系也很融洽。


“之前学校的食堂很小,饭的种类也少,平时就是馒头大米,一周能吃一次包子卤面就开心得不得了。”1985届毕业的王岁花教授笑着回忆道。在师大度过35年岁月的她对师大的变化感慨万分:“我们当时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不会想太多,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也很简单明了:好好学习,以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时没有那么多的社团和活动。最热闹的时间就是“文明礼貌月”和“学雷锋活动月”,学生们一起去植树、打扫卫生,有时候班里也会组织跳集体舞。每星期的娱乐活动就是周六学校公演的一场电影。


“每次放电影,人都特别多,我们都搬着自己的凳子提前占位置,去了晚了就只能站在旁边插缝看。”王岁花教授说,“尽管没有那么多活动,但生活中简单的小事也能让大家感到很满足。”


90s———“大家都信奉读书改变命运”


九十年代的师大学风正浓,课余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那时城市发展很快,人人都想进城。考上大学后,户口跟着迁到了城市,可以在城市里工作,所以那时读书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追求更好生活的代名词。


“我入校时就决定将来要考研,所以拼了命地学习,生病打着吊水时还在学习。”1999级的张广根老师感慨道,“那时寝室严格要求10点熄灯,所以晚上经常到长明灯教室学习,平时自习室也总是人满为患。”学生们简单明确的目标给予了他们读书的动力,九十年代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像强烈磁场一般吸引着学生们奋发。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九十年代的青年也有了自己的新时尚。摇滚乐队风靡一时,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学起了吉他,奏起了民谣。


电脑作为新兴事物也备受青睐,学校周围办起了许多学习MS-DOS操作系统的电脑兴趣班。学生们出于爱好自发组织了各种活动,比如:滑冰、交谊舞、风筝大赛,还有自导自演的话剧……这使他们在学习之余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00s———“校园环境变化巨大


 进入新世纪,师大也开始有了崭新的面貌,00年代是变革的时代,校园里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


2003届毕业的崔宗超老师说:“我上学时住在潮湿的一楼宿舍,墙面轻轻一碰就会掉粉,地面更是凹凸不平,但是我们用地板格、蓝色碎花布把寝室里里外外装饰了一遍,墙面上贴着‘手足情深’的书法字样。后来新建的宿舍条件改善了很多,可是却少了几分温馨。




那时网络发展很快,图书馆兴起了电子阅读,教室也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变化的见证者,崔宗超老师感慨道:“曾经的老师就是‘一本书一盒粉笔打天下’,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漂亮极了。”


在没有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一边眼神炯炯地盯着老师,一边拿着笔不停地记笔记。当时每一个同学每一门课都能记两三本笔记,小小的笔记凝练了老师讲解的重要内容,学生们拿出笔记,一门课的知识都尽在手心。现在多媒体设备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却失去些许教课的韵味。



四年青春划过,与师大情缘不解,

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独特的回忆。


师大珍藏着每一代学子的点滴青春时光,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大学故事,都在师大生根发芽。


如今新世纪的学子们正在师大温暖臂弯里渐渐成长,继续谱写着师大的动人的旋律。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作者 | 金   晨  李鹏月

编辑 | 刘家铭 王亚娟

出品 | 新媒体协会

监制 |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点击查看往期热文


 置顶公众号  功能上线啦!

爱师大微信吗?爱我就把我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