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校徽中的故事 我来给你慢慢讲

2017-01-05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今天可以边看文章边听敲好听的语音


四季的风吹来了生命的轮回,阳光委托花草汲取光阴,当你走进校史馆,看到这九十多年的沿途记忆化成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整整齐齐排列着,像是镌刻在时光深处不老的风景。


在这些老照片里有一张石刻校徽的特写,显得格外耀眼,苍劲的刻痕悠悠地诉说着那些老去的故事。


老校徽石刻


它和我校保存完好的为数不多的老建筑——— 平原楼,一起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现在的它依旧在平原楼外墙上散发着沉稳的光芒,每一处被雕刻的痕迹,每一条长出的纹路都充满了时光的味道。


该校徽的创作者和开始使用其作为平原师范学院 (我校一前身)校徽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将其选用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校徽,这中间却是有一段故事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发国际传真、打国际电话相当麻烦。外教打国际长途有时要等上半天,外事办公室往国外发一份传真需要专人到郑州出差一天来完成。直到九十年代初,新乡市饮马口邮局率先引进设备,给我校当时的对外交流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1992年我校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校外事办公室购买了学校的第一部传真机和第一部国际电话好的与国内外高校增强联系。




但当时未成体系的校园文化却给我校对外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尴尬,现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之前的外事办公室)处长李秋发老师告诉我们,那时学校的对外交流工作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一些文化标识系统的意识还不是太强,因此对外交流一律使用空白稿纸。


然而,国外高校的传真纸都有明显的图案标志,比如有地域特色、文化印记等能够代表本学校特色的徽章,相比较而言,我们注重公章内容却相对忽略了外在形象。


因此,拥有一个能具有本校特色的徽章,增强对外交流正式性及官方性,便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外办主任的赵云龙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平原楼上雕刻的校徽,顿时觉得心中一直模糊的图案清晰了,当即决定就是它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雕刻的图案平面化,但为了平面图案与墙上的图案比例完全一致,必须采用平行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赵老师立刻找来了梯子,爬上去小心翼翼地站定,与校徽图案保持平行,一连拍了好多张照片,最终从中选出一张最完美的作为平面图样,校徽也第一次出现了纸质图案。


接着对校徽作出修改,把“平原师范学院”改为“河南师范大学”,把建校时间“1951”改为“1923”(当时校方已确认将建校时间追溯到冯玉祥将军1923年建立的原中州大学)。



该校徽整体采用实线条勾画出具体的事物,如橄榄枝,书本,太阳等等,没有采用抽象简单的线条,而且采用对称结构,庄严古朴,艺术气息与文化气息相融,十分符合师大历史悠久,学风纯正的气质,象征着师大师生严谨刻苦的求学态度。由于当时学校没有专门的文化机构,外办采用这一校徽后,其他部门就不约而同地表示默认。



跨越世纪风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呈现。为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展现我校形象,2010年,时值九十年校庆筹备之际,我校公开对外征集校徽。二、三等奖均有得主,一等奖却迟迟空缺。相较于原校徽,征集的校徽更注重个性,却体现不出师大的历史厚重感。于是校方决定继续沿用原校徽,并正式承认它作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校徽。


之后,《河南师范大学章程》中对校徽作出了明文规定。章程第六十九条:徽标正上方太阳照耀书本,中间的锦旗图案上写有河南师范大学校名,两侧橄榄枝环绕,下方的缎带上有“1923”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但校徽里印证着每个人对师大特有的文化情愫,李老师也谈了谈自己的想法。校徽里有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每一个元素接受岁月的洗礼,依旧鲜活的呈现在光阴的溯源里,刻着九十年的痕铺卷开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徽章式的外表,端庄大气,就这样骄傲的展现着绵绵浩荡的师大历史;徽章的正上方有太阳和书本图案,是的,无论经过多少流光岁月,教育、知识、书本,依旧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它永远是师大的精魂;两边半环抱式围绕着橄榄枝状的图案,像丰硕的收获,又像师大里一代代茁壮成长的学子们;


在这众星拱月式的包围下,是我们的校名——— 河南师范大学,最耀眼的位置,也是我们师大人最为自豪的字眼。


目光稍移,有一颗五角星,赤忱热血心,一腔爱国情,与民族情结相互辉映着;最下方是我们的建校时间“1923”,还有一些装饰性的纹路,它们也尽最大的力量使校徽更加完美。李老师就这样把一些生涩的图案标志映刻进时光里,讲得绘声绘色。



时光匆匆,师大长了一岁又一岁,记忆里的笑脸换了一张又一张,岁月的尘埃落了一层又一层,而校徽依然以最崭新、最干净、最端庄、最大气的模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熠熠生辉,独一无二。


在师大的角落里,校徽从不缺席。交流名片上、书本信件上、路边的指示牌上都有它的影子。学校活动里,它还被做成了卡通样式,剪成窗花图案,它不再是冰冷的石刻,越发变得有亲和力了。


它在师大的这片沃土上,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的,我们每个人都认得它的模样,它是我们心中的勋章。


如果说图画,文字是一种文化,那么校徽便是文化的结晶,它已深深融入师大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之间传承。





也许你在入校的第一眼看到它并不在意,但在之后的四年学习生涯中,耳濡目染,便生出了感情,堆叠出许多与之有关的记忆,到最后,当你踏出大学的校门,怎么也忘不掉,它曾经时不时地闯进你的眼帘,见证了你大学时代所有的变化,而最终,这些都会成为你心中永恒的记忆。


一枚校徽,一种文化,一份怀想,最初的记忆,最后的怀念,都随着它一起镌刻在老去的时光里,流淌在未来的长河里,生生不息。


注:本期文章摘自《河南师大报》2016年3月1号第760期,相关信息如有改动敬请见谅。


来源 |《河南师大报》

作者 | 张子琦  王   静  成思远  张   帆

语音 | 河南师范大学广播站

编辑 | 赵   菁  吴   玥

出品 | 新媒体协会

监制 |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点击查看往期热文


 置顶公众号  功能上线啦!

爱师大微信吗?爱我就把我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