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 | 护你安好,师大校医院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2017-05-12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5·12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而设立的节日。其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各地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人员,医护人员,自愿者十余人奔赴救灾一线。相隔9年,这段记忆依然在你我心中。


在师大,也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在这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节日里,我想带你一起走近他们。



一身白褂,一双妙手,一颗仁心,这便构成了医者,医者汇集之地便是医院。


于我们来说,医院或许是个冰冷的字眼,刺鼻的消毒水、冷冰冰的医疗器械把空气中的轻松抽离,不安放大。


但校医院,它却无疑是个温暖的词汇,带着温度的药片、长辈似的关怀都在熨帖着偶患疾病的学子们。



出了西校区的校门,稍走几步便可以看到一栋四层白色楼房,这便是河南师范大学医院了。眼前的这座建筑虽然尚显年轻,但“校医院”这三个字却始终陪伴着师大的成长,同沐风雨,共赏流岚。



身在后位

护你安好


校医院的身影最早出现在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时期。在那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刚刚建立的校医院显得十分简陋。3个医务人员、30平方米由澡堂改建的房间,这便构成了最初的校医院。


简陋的条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医院的职能发挥,所以他们只能处理一些头痛、发热等简单的疾病。而校医院的医生却并没有轻视自己,他们依旧恪尽职守,为师生的健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简陋的校医院越来越无法满足师生的就医需求,扩建校医院的步伐便由此迈开。校医院面积不断扩大,医护人员也逐渐增多,到了1960年,校园的东北角终于盖起了总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卫生室诊所,这便是校医院的前身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校医院也开始了它的大踏步前进。1980年高校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校医院的医师团队不仅更加专业,也变得日渐壮大。至此科室不断细化,可以在校医院看的病也越来越多。


随着病患的增加,校医院的总面积已经越来越难满足病患们的需求了。因此,在1993年,学校决定为校医院盖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



在此之前,学校决定把校医院暂时搬至老化学楼。搬入老化学楼的校医院有了更大的工作面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病患的需求,但老化学楼终究经不起岁月的雨打风吹,渐渐成了一栋危楼。


与此同时,校医院新建筑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994年一座漂亮的白色建筑在校园大门西侧拔地而起,气势恢弘。这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校医院了,医疗团队越来越庞大、分工越来越细致,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校医院历尽沧桑却初心不改,它正在以自己独有的语言把“医者”二字烙进师大的记忆。


校医院像是师大这座象牙塔的安全网,尽职尽责地佑护师生却不去讨半分名利。“学校嘛,教育科研是本职,我们是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张建邦医生说道。


不同于社会上的医院,校医院的定位是“防未病,看小病,管慢病,转重病”。在防护方面校医院的工作不可谓不细致,不仅要对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护进行宣传,还要督促食堂加强饮食卫生建设,对学校食堂进行每两周一次的安全检查,把好“病从口入”关。


在传染病防治的历程中,校医院有一次不得不提的经历。那便是1980年底的甲型肝炎,这次传染病的爆发到了校医院无法以一己之力救治的地步,所有被传染的学生都隔离在现在西校区的中三楼,其他同学则提前放假。


在新乡市卫生部门的支援下,病情终于被控制住。自此之后,校医院对于传染病防控就更加重视了。看小病则是校医院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坚守的工作,即便是过年期间,校医院都有坚守在值班室的医生。



每年校医院的就诊数可以达到15万余人次,其中大部分是学生,也不乏教职工及其家属。近些年来,随着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增加,以及国家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校医院也加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为他们悉心调养。


慢病患者经常会选择中医作为调理手段,而校医院的中医院也堪数科室中的翘楚,进一步帮助师生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对于重病患者,校医院会根据患者以及意愿进行处置,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治疗。



医者仁心

满壶冰心


医者行医,医术为基,医德为大。而校医院的医生对自己的要求还不仅仅止步于医德,他们所求的还有一份亲人般的呵护与家一样的温暖。



校医院一楼进门左边的中药诊疗区,不知你是否去那看过病,开过药,认不认识就诊时那个嘴角带笑的余孟兰大夫。


余大夫曾被评为校园首届“十大育人楷模”以及身边“优秀师大人”。说起余大夫,前来看病的老人可真是打心眼里喜欢,“她呀,对人好着呢,待人和气,看病看的也好,这么多年了,俺一直在她这看。”说着说着,老人不由得就笑了起来,言语中都流露着两人之间的情谊。


余孟兰大夫1983年到校医院任职之前曾当了3年的赤脚医生,现为校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进到余大夫的办公室,抬眼就可以看到墙上挂着的一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八个大字的锦旗。


当问到这面锦旗的来历时,余大夫解释说是我校附属中学一名老师送来的。主要是为了感谢余大夫在他出院回家后一直帮他调理身体,直至康复。


都说医者父母心,余大夫一直秉持着“认真看病,真诚待人”的原则,“当看到病人脸上的笑容啊,我这心里也跟着高兴”,余大夫开心地说道。


我校今年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的一名女生在余大夫这调理完身体后给余大夫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是您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予我关怀,感谢您一年来如妈妈般的照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想必余大夫等到的就是她期待的病人的健康和微笑。



枯木逢春舟迫岸,妙手拈来病等闲。医者仁心,医者仁心,校医院的医生兢兢业业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求赞扬,不求名利,以病人为中心,赠病人以真心。


悠悠六十多载恍然而过,校医院纯白的建筑已然泛黄,医院内医生雪白的大褂早就变旧,但那颗身为医者的仁心却依旧一尘不染。踏进校医院,被消泯的是疾病,而永驻的则是那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缕医者精魂。


虽无凌云雄心志,不枉冰心盛满壶。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2017年3月15日(第3期)总期第799期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文字 | 车青雅 李琳琳 孔维杰 吴  帆

编辑 | 马孟丹 高  晓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