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版《开讲啦》 | 青年,关于你的碎片化时间!

2017-09-27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2017年9月15日,《河南师大报》开设“教师有话对你讲”栏目,请身边的老师同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智慧与学习经历。


由于报纸版面有限,该期文章发表时仅摘录部分文字。现将全文发表如下,希望带给更多师大人生活的智慧、学习的导向、人生的启迪,也请各位老师踊跃投稿!

教师有话对你讲 · 开栏寄语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教师,在带给我们知识的时候,用他们更多的智慧和经历启发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开设《教师有话对你讲》栏目,就是请身边的教师述说他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热情。


在此也向全校教师征稿,请有意的老师将稿件投至邮箱dtztbggyx@163.com


本期邀请商学院杨玉珍老师开讲。




嘿,青年,您的碎片化时间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苦恼!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的便利,为我们注入太多功利化、碎片化的信息,忙工作、忙生活、忙锻炼、忙娱乐也将我们的时间打的七零八落。


我们也有无数的理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不求上进找借口,大学教师要上课、开例会、做科研、指导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集体练习八段锦、参加歌唱比赛等文娱活动。


我们的理由千千万,哪条都很现实,难以反驳!


同时,我们也会好奇,有的同仁承担繁重的课程任务,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身兼行政职务,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内外、省内外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决策咨询活动,讲座报告云集,还有时间玩微博、转载丰富的微信内容,一年还出几本书,他们的时间从哪儿来?


当我们思考无解时,我们常把这类人列为精力充沛的“异类”,或者称为“大牛、超人”!我们也经常忍不住想弱弱地问一句:“您一天睡几个小时!”我猜想除了精力充沛之外,时间管理应该也是“牛人”的秘诀和良方。


当然,无论是谁,最佳的状态或理想是我们有整块整块不被打扰的时间,但是现实残酷,我们长大后、工作后已身不由己,不可能再重复“一日三餐食堂吃饭、吃喝拉撒闲事不管、骚扰不接推销莫入”学生时代的宅男宅女桃源生活了。


如果真的回到那样的生活多半我们会抑郁,所以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少做事情、不做事情;另一种 38 38877 38 15089 0 0 1469 0 0:00:26 0:00:10 0:00:16 3139择是管理好碎片化的时间。不建议选第一种,那是青年颓废。


碎片化时间指受众因为需求多元化或者接受多元化任务后,其工作生活所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


数年之前,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觉得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安静的不受打扰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不得不进行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来完成一项重要的事情。终于今天理出了个思路。


我们现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您可以利用的最小时间单位是什么?

是一分钟还是三分钟?

您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

您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

您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

您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问题很难给出超过3种以上的回答,有的朋友甚至全部回答刷微博、看微信、浏览网页。


如果我们把碎片化的时间用于看微信、浏览网页、看电视等,最终我们总是难以实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有愿挤总是还有的”。


也不可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当然这句话隐含了一层含义就是,鲁迅先生具备了管理利用喝咖啡这种碎片化时间的能力。


我想此时有同仁或学生会反问,看微信不是学习吗?获取的不是信息吗?当然是!


如果您已经是某一领域的大牛,具有超强的掌控和攫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已经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深度,更多是需要广度的延伸;或者您是做信息咨询工作的,必须有博大的信息源为决策咨询服务;或者您的生命周期已经不处于工作生活的繁忙爬升器,处于边生活、玩工作、观风景的平和期,您尽管把睡前、上厕所等时间都用于看微信、刷微博、浏览网页,因为是您专业所及、成绩所积、人生所至。


但对于正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深度、增加认知能力、常感叹时间不够用的青年人,我还是建议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管理,干点儿更值得干的事情为好。


碎片化的时间怎么利用,能干什么呢?


1摒除信息噪音,重温经典


互联网逐渐主宰人们的生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经典的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再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难以保持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


这些碎片化的、无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信息噪音”,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信息的判断。


辨认信息噪音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从原本追求的“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把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或者把当代的著名作家加为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通过主动过滤信息噪音,使自己的时间变得富有。


 “收益短半衰期”事件


吟诵经典与看微信、刷微博、玩手机游戏之间的区别在于,看微信这件事是典型的“收益短半衰期”事件,也就是干这件事的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很快。


很多时候看完一条微信信息我们顿觉“有收获”,感受到即刻的好处,然而这一好处持续的时间却很短,明天后天就可能忘记,难以产生长期的效果。


或者玩手机游戏,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很多事情所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会迅速消退,于是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强烈的刺激和愉悦就持续不断的玩下去,玩游戏就是典型的短半衰期事件。


综艺节目也是如此,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精巧、制作精良、多位明星助阵、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觉失落,第二天甚至记不起来太多细节,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是短半衰期事件,女同学买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男同学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均是如此。


➤ “收益长半衰期”事件


什么是长半衰期事件呢?诵读经典;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或者生存工作技能;与师长、大牛进行一场有价值的谈话。


诵读经典是长半衰期事件。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呢?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他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简单地说,经典的价值在于总是能从中找到新东西,经典的价值还在于其收益较长的半衰期。



2与师长、大牛进行一场有价值的聊天


这是长半衰期事件!当然,因师长、大牛之故,谈话必定有一定的价值,和我这样的小蚂蚁聊天多半是没有收获的。


我的记忆中,长期封存的有刚工作之后和刘老师聊天,他问我“你如何管理自己一天的时间”,我说:“上午下午有几个小时干工作、看文献、写东西,晚上看电视”,刘老师很惊诧:“晚上看电视是很浪费时间的,有了行政工作之后白天忙行政事物,晚上除了新闻联播之外剩下的时间是看书、搞科研”。我当时很惊诧,方知道为何“高山仰止,如此优秀,行政和学术兼顾!”,


几年以来谈话内容及景象仍印象深刻,虽我未曾做到晚上不再看电视,但是代之的是阶段性新任务“陪孩子玩”,但恐怕这些谈话内容要伴我终老了,足见其半衰期之长。


拜访退休被返聘的郭老师,郭老师教我在单位务必低调,并举出一位年轻人不计成本广听学术报告后在教学科研方面迅速成长的例子,先生的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拜访耿老师、程老师,教导我身在高校,学术为本,有机会兼顾行政;李老师谈他苦难的少年经历如何磨砺高尚的品格和谦逊的人格;我校主管科研教学的陈老师一句话点醒糊涂人:“据我观察,科研做的好的人教学一般不会差”,颠覆了很多人认为科研强的教师比定教学不足的主观判断,树立了年轻人“两条腿”走路的信心。


当然太多太多师长们的鼓励也印象深刻,既是动力又是鞭策!谈话的情与景随时再现,半衰期够长,这是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件,这些事情比看微信、看娱乐节目有用的多的多。


➤ “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


什么是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呢?比如连一小时书法;背诵唐诗宋词,短期内收益虽低,但可陶冶情操,练就才艺和技能。


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就更不能干了,挑起或参与一场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看朋友圈、刷微博;女同志在背后议论他人的家长里短。


到此为止,有同仁可能会反问一个问题,用10分钟、30分钟诵读一小会经典著作,然后被打断,我如何将阅读思路连贯起来呢?我的建议是:


一是做标注,理重点。


下次复习一下重点标注的内容;或者读第一遍时注意全篇做标注,被打断就打断了,全篇读完后再复习标注、整理成笔记。


做论文也是,孩子睡了,可以看一个小时论文,论文可能只看了1-2篇,那么做笔记吧,看几十篇后重点复习标注和笔记,一遍一遍从笔记的整理中形成新思路,找到新素材。


二是尽量“管理选择好任务中断点”。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任务中间进行“任务转换”会存在“转换损耗”。


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陨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可现实就是这样,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


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


所以,尽量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比如先把论文的大纲列出来、先把汇报PPT思路想明白再去完成课题结项、或者准备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这样的任务中断,走走停停,未必是坏事。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比约克夫妇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提升学习效果的原则,叫“必要难度”,就是学习、工作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工作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刻意地“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的挑战更大一些。


集中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流畅感”,于是会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少继续学习的投入。而分散学习、工作则反过来,每次重新拾起之前一段时间学的东西,都会感到有点陌生,都会感受到一点思维的“阻进感”,这时你会低估学习的效果,从而刺激进一步的学习投入,引发强度更高的记忆提取过程,使得记忆更加牢固和持久。


哦!原来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事物本身正反两个方面,任务的切换也有了正向作用的理论依据。



3构思文章写灵感


除了诵读经典、找大牛聊天,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用于构思文章,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请教他人,关注信息点,随手写一下灵感。


这样的片段多了,再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将碎片化的灵感整合成提纲或者一个小片段的文章,然后继续积累素材。


攒的内容多了,自然有了写的欲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一口气写出几千字的随笔或学术论文。


我的此文构思开始于多年前,直到假期读了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其中谈到的一些思路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也借鉴了一些素材,终于成文,期间断断续续,是碎片化时间完成的。


所以请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是否能分解成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为碎片化的时间建立结构化思维,


再次回到开篇时的问题:

你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30分钟可以干什么?


当你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用途的时候,它最大的可能用途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所以现在为你每一样碎片化时间单位找至少3-5种有价值的用途吧,比如3分钟的时间内精心回复一条短信,收看一份邮件,构思一条微博,查看一个方案素材。


进一步思考在公交上的三分钟你能干什么?在办公室的三分钟能干什么?在卧室的三分钟能干什么?这样任何场合你意识到你有几分钟的碎片化时间,马上就可以安排成零碎时间去完成一件小事情,而不是临时去想能干什么。


而一旦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你就能自由组合时间碎片完成不同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学会把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串联起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


比如,在家休产假或暑假在家带年幼的孩子时,孩子觉多,大人觉少,孩子午休2小时,你可以午休1小时,用1小时看1-2篇论文,当然这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提前将论文下载好放进IPAD里,或者打印纸质稿子放到床头。给孩子辅导作业、或等孩子放学时也可以看看自己的材料,做做自己的工作。


最后,当现实的生活或工作让我们时间七零八落,当带娃与工作让女性朋友狼狈不堪时,与其花时间抱怨和憧憬大块时间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还不如提前训练碎片化时间利用的能力。


这并不是说工作不需要大块的时间,而是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大大节约大块时间或者提高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甚至日积月累完成近似不可能的工作。


如此之后,男性朋友会更加优秀和从容,女性朋友更能兼顾工作、生活!


嘿,青年,您的碎片化时间!从现在开始吧!




杨玉珍

杨玉珍,女,中共党员,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入职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年度人物、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编辑 | 张斐然 贾若雪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