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 | 幽幽故梦影,浓浓古书香

2017-10-09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千年流转,沧海桑田,曾经动地惊天的古代大事件都在时间的冲刷下化为云烟。透过泛黄的纸张,我们似乎看到一位沉稳睿智的老者,沉静地将心中的故事诉说,印证着模糊的记忆和想象。带着悠悠思古之绪,我们走访了图书馆南四楼的特藏文献部。


推开木制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书卷氤氲的淡淡气息,经由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像一坛醇郁芳香的酒,让人原本有些浮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让人情不自禁沉醉其中。



一路走来



古籍阅览作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形式,从1951年起就和图书馆一起栉风沐雨,共同见证了师大的筚路蓝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古籍阅览室从老图书馆 (今琢玉楼)搬迁到现在的图书馆大楼,经历了十几年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6年,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图书馆启动特藏书库古籍回溯建库工作,进行古籍信息的分类、标引、编目、著录、典藏,完成了古籍书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2008年,图书馆设立“特藏阅览部”,古籍管理工作开始“走进教学、融入科研”,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注入强大助力。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财政部、教育部主持影印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赠送给各省重点高校,我校图书馆得以接收了《中华再造善本》古籍丛书,完善了收藏体系,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2012年以来,图书馆陆续选派专人学习培训,掌握了规范的古籍登记方法和古籍保护知识。


2015年至今,按照国家标准 《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2013),“古籍文献保护室建设”项目一、二期分步实施,古籍书库建设和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图书馆现有古籍98种,4346册,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把接触原典、传承国学的钥匙。



读书怡人性情



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一个满载着人们殷切希望的既定目标,也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潮流。孔子学院的设立,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处处显示出中国古老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国学热的兴起,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生机。阅读经典文献,建设书香校园。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图书馆承担着服务育人的重任,古籍阅览室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因此,图书馆丰富的特藏古籍资源完全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图书馆因应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与调整,设置了古籍书库、民国文献书库和国学普及书库,分别收藏有线装古籍和大型古籍丛书、民国时期图书期刊及影印本、简装古籍和工具书等文献。


古籍书库中,书写华夏大地的灿烂文化的大型丛书和类书、明清档案史料等普通古籍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永乐大典》的残卷以使我们深味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国学普及书库收藏的儒、道、佛文献使读者能够徜徉于丰富多样的文化海洋。这些图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们的教学研究和同学们的阅读体会,这里是与古代对话的良好平台。也正如民国时期蔡元培鼓励北大学子时说的那样,这里亦是“学问改变气质,读书怡人性情”的知识圣地。



服务育人 不断发展



据特藏部王安功老师介绍,古籍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国时期的图书有一天也会成为古籍,必须加强保护意识和利用意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籍不可避免地出现破损、残缺的现象,但由于缺少具有古籍修复方面知识的人才,想要修复破损古籍难度很大。因此,古籍室的工作人员对古籍视若珍宝,他们将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书卷一一精心装订,几乎当做孩子来对待


提及古籍修复,古籍部王老师告诉我们一件令他至今回忆起来仍十分动容的事情:2006年,在进行古籍回溯建库工作时,发现一部康熙时期万树编撰的《词律》二十卷,书角磨损严重,纸张脆化断裂,很多字迹也因生虫已模糊难识。由于缺少修复的条件,只得先找到一个函套,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写一手漂亮“舒同体”毛笔字的娄元敬老师,便为这本古籍题写“词律”书签并加“元敬题”印章,就这样保护至今。每当看到这本书,不免想起娄老师的英年早逝,不禁扼腕叹息。


图书馆承担着资源供给、服务育人的重要使命,为此面向相关院系专业选拔了学生馆员,也支持一些学生社团,如读者协会等在此举办一些关于国学阅读推广的活动,让同学们在阅读与交流中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这些举措拓宽了大家的视野,让学生对古籍不再保持着陌生感和疏离感,让它与我们走的更近。本着这样的精神,国学普及书库面向全校师生实行开架阅读服务,从晨光熹微至披星戴月,校内师生均可自由阅览。


谈及特藏古籍工作的发展,图书馆馆长苏全有教授表示,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引进和培养古籍保护、修复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强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古籍的数字化适应了当代社会数字阅读的趋势,一部古籍化身千百,佳惠学林,方便更多人阅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籍原件也能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当下,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虽然受到商业化、快餐化、碎片化的冲击,但古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涵养文脉心性、培育精神价值的优秀文本,其阅读不断推广、加深,定能发挥出深刻的影响。



学问改变气质



在与前来阅览的同学交流时,我们深感纵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热爱读书,从中汲取修身益世的营养,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范围来说,每个人都应该去接触古籍图书,以从中获得价值观的滋养。


泱泱华夏,需要这样安静的方寸之地,以读书涵养学风,以学风造就人才。当阅读成为潮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抽出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和血脉才能紧紧地连接古今,贯通中西。


中华文化能够历久不衰,虽衰而复盛,证明了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提出我们应对传统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对它进行传承与发展。习近平主席也不止一次地引经据典,鼓励我们重视历史,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新儒家主张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地转换,的确,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出新的文化意义,也是应有之义。对于师大来说,图书馆的古籍阅览注重营造良好氛围,使得校园人文气息更加浓郁,众多学子能够在这里沐晨光而行,倚古文而进。




幽幽故梦影

浓浓古书香

古籍阅览室

作为图书馆充满着静气的存在

蕴含着师大的厚重

那些古书,字字句句

皆为前辈学人的心血

当我们用手翻开发黄的书卷

所触碰到的不只是用于记录文字的纸张

而是流传至今,经岁月沉淀而愈显深邃的思想的结晶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2017年6月15日(第9期)总期第785期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图片 | 石婷婷

    文字 | 郭亚欣 马俊柯 陈 力 郭雅馨

    编辑 | 魏明琪 马培杰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