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师大的这幢苏式建筑里,有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2017-12-19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时光步履匆匆,往事裹挟成风

有时走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

走得太快,遗失沿途风景

走得太远,忘记为何出发

这一次在师大

听勤政楼讲一下那段光阴的故事





走进校园,迎风招手的毛主席像和图书馆在阳光下仿佛闪着金光,一股敬畏感由然而生,是被建筑的气势所迫,亦或是在知识面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向右,慢慢踱几步,阳光的亮度好像暗了几分,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静悄悄的。


时光,好像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一栋青灰色的苏式建筑,静静地立在那里,有些肃穆,还带着几分庄严,连带着周围的阳光都沉寂了下来。


门前老树的枝丫在墙上投下纵横交错的影子,好似历史的纹路,在无声地讲述着时光的记忆,墙面上斑驳的痕迹,又锁住了多少历史的沧桑?



勤政楼建于1956年,在我校由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改称为平原师范学院之时,它作为主角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勤政楼,最开始叫一号楼,和现在的二号教学楼原址,是一起建成的。因为扩招的原因教室容纳量不够,二号楼在原址上重新盖起,而一号楼则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一号教学楼就凭着它四层的海拔优势,典型的苏式风格和三十多万的投资在当时成为新乡市的地标性建筑。一号楼虽为砖混结构,青砖灰瓦,但建筑十分精致和讲究,不知多少学子曾透过高高的拱形窗,畅想自己的未来。


从建成到现在的六十余载中,我校经历了扩招、合并、改名等一系列发展。在此过程中,因教学需要或质量问题,曾经的建筑大都被取代,教学楼越来越高,外观也越来越宏伟。


可一号楼就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没有崛起,也没有倒下,只是静静地伫立着,沉默但坚定。




据一些老师的回忆,从1956年建成到1978年,该楼一直为综合教学楼,1978年外语系搬入此楼。2003年因原行政办公楼拆迁,一号楼的职能由教学楼改变为行政楼,同时进行了内部的装修。为不破坏建筑的原貌,窗框等结构的修葺采用了仿木的设计,最大程度的保护了该楼的原貌。



因“行政楼”一名只能体现该楼的职能,却没有任何精神内涵。鉴于它行政办公的职能,也为鞭策行政人员勤政正身,取“勤”字替换了谐音字“行”,给这座楼最终命名为“勤政楼”,“一号教学楼”就这样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




如今的勤政楼,安静地立在自己的角落,与它比肩的,是帕瓦罗蒂音乐厅。音乐厅就像一个年轻的女郎,有着光鲜的外表和追求热闹的资本,每个夜晚,都飘扬着美妙的音符。


和它相比,勤政楼是略显单调和陈旧,如同一位迟暮的老者,沉默不语。没有学生的进进出出,没有上课前急促奔跑的脚步声和下课后叽叽喳喳的交谈声。


它不言语,不代表无话可说,而是时光积压,叠成历史的厚度。



我们怀念过去,不仅仅只是怀念过去。


清华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楼之大也。”那大学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或许,大学的根基就是传承。没有根基的大楼,总是盖不高的。


趁现在春光正好,花开正娇,慢下你的匆匆脚步,教室并不是你的终点,沿途风景中的历史或许会给你更多的感悟。


几经岁月沉淀,勤政楼仍是沉默地立着,它青灰的墙面在绿叶的点缀下更显沧桑。


偶有学生夹着几本书,路过这里,转个弯,就没了踪影。几十年前的某个午后,是不是也有一个学子,夹着几本书,路过这里,他或许戴着圆圆的眼睛,又或者有着飘逸的长发,走着走着,就消失在历史的深处;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时过境迁的今天。勤政楼就默默地看着,却把所有记在了心里。



师大的岁月,岁月的历史,没有在风中散去的,都凝聚在了老建筑里,给砖瓦染了沧桑。我们既然无缘亲身经历那过去的岁月,那就主动地去寻一寻,问一问,听老建筑讲讲那过去的故事。


在宁静伫立的参差砖瓦上,曾有我们所不知的洪水奔流而过。而现在,此处已到处是花朵的洪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聚的记忆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第746期(2015年4月15日)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文字 | 常晓林 吴慧慧 李  航 

李  萌 郭玉洁 成思远

编辑 | 马金伶 贾若雪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