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巍巍师大平地起,唯愿吾辈心间记

2018-01-12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师大故事

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

在岁月的流逝下

他们或许改变,或许未曾改变

但从未被忘记

最初的那一抹师大颜色

在如今看来

也许只是白与黑的交错

但却是师大故事最开始的地方

本期师大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大半个世纪前 师大是这样建成的



1949年5月,新乡解放,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在建国初期,这一片饱经战火的土壤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急需要有所改变和发展。


百废待兴,人才为急,也正是在这时,曾在建国前长期从事教育领域工作,时任平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晁哲甫先生提——建一所大学。


经过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决定建立平原大学,并在同月成立平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省政府主席晁哲甫兼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学校的筹办立下汗马功劳,他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地有能力学识的老师,鼓励他们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与奉献



我们从当时在平原大学筹备委员会中任通讯员的郎跃宗老先生口中得知,晁哲甫先生和从四川重庆请来的曾任中央工业专科学院校长的魏明初先生为筹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魏明初先生甚至和家人住在筹备处,为筹办事宜跑前跑后


晁哲甫先生不只在教师方面追求能干之人,在工程建设方面,他从哈尔滨调请来总工程师汤汇川参与平原大学初期建筑的设计指导,他们的参与为学校筹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初学校选址并非现在的牧村以北,而是省政府划定的花园村。筹备委员会在和农民协商好后,砖沙等建材已经运到施工地点。但在1951年4月,筹备委员会突然接到指示"城市重新规划布局,文化区为牧村以北",于是筹备处成员立刻采取行动。


从1951年来到平原师范学院干部培训班的耿干臣老先生口中得知,在那样艰苦的环条件下,筹备处成员没有怨言,仅凭七八辆马车,在两天内完成筹备委员会的转移工作。


中央教育部在1950年11月核定指示平原大学于1951年暑期开学,留给平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可这并没有打击成员的信心。牧村以北是当时远近闻名水土丰沃的良田,但是在委员会不懈努力下,仅用二十余天便与当地农民达成协议完成征地。



在这两次的征地过程中政府给予学校很多支持,也正是人民对新中国的信任,并没有太多波折就谈妥条件,很顺利地征收了土地。


征地期间每户农民的土地还很零散,也不是方方正正的,学校为了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就没有从中划取规整区域,而是将他们地契上所有土地统统收购,而地契的单位也从亩精确到分厘毫丝,相当于小数点后四位,整合所有土地后也仅有389亩土地。


在物价波动严重的情况下,为了取得农民们的信任,最终商定以2000-2300斤小米一亩的价格折合成钱付给农民,在成交那天,农民们排着队等着,一手交钱一手交地契。


郎跃宗老先生说到征地的顺利时十分感慨,并认为"以前搬迁时出现的问题,在那时则很少,足见新中国的威信和学校筹备委员会的负责。"在此期间我校首任院长赵纪彬先生更是功不可没。



在1951年,新乡仅有一小部分为市区,大多处还是荒郊野地,而牧村北更是诸路不通。为了加紧学校建设,筹备委员会便用小船一桨一桨把建筑用的泥沙运来


"那时学生老师们要进城采购东西,也要依靠卫河里一叶叶船,后来学校自己也置办了一只船,用来每周进城运学校所需的生活物资。那时的河水高涨,现在学校的附属中学旁边甚至曾经就是一个小型的码头。"耿干臣老先生回忆道。


滚滚卫河,卷起无边枯黄,吞咽当年的汗水。


1951年5月到8月15日筹备处撤销,从上海请来的施工队用了三个多月便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据郎跃宗老先生介绍,第一期征地结束后学校的边界东起卫河河心,西至现在师大家属院东墙,北至学苑餐厅北墙,南至今文渊楼南侧的台阶边沿,至此学校已初具规模。



学校最早仅有一个两三米宽的木门,就在现勤政楼北侧的台阶边缘。学校最初建立的只有四栋楼,其中现在的平原楼是当时的教学楼,现在的中心花园原本也有两座两层小楼是学生宿舍,另一个办公楼与现文渊楼相对,坐东朝西。


四座楼房全部由木板建成,只有两层楼高,却已经是很大的规模,如今不显眼的平原楼当初在全市也还是数一数二的规模。在工业水平并不发达的年代,那批两层的木板房基本代表国内较高水平。


郎跃宗老先生说,当时第一批征地建成后,很多离这里很远的老人闻讯拄着拐杖赶来看这拔地而起的建筑。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平原省需要用钱的地方多如牛毛,可为了建造出更好的校园,政府却首先将大笔资金用于大学的筹建,甚至从唐山采购了水泥,被称为"洋灰"的水泥一斤相当于一斤白面,市面上少见且价格昂贵,可见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


可惜的是,后来由于学校的发展需要或者出于安全考虑,早期留下的楼已所剩无几,即使被保留也没有再当做主要的教学办公场所。



为了当年的种种不被遗忘,我校档案馆的老师们就与河南大学建立校史联盟,希望能保护史实,抢救几近被遗忘的校园文化。


但光影匆匆,故人大多离去,使得很多求证和采访变得艰难,档案馆的赵启才老师为了复原当年的真实情况也做了大量调查,记录了很多数据,但他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很多细节没有被完善。


总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精神和理想而不断前行探索。


就像当年人们注意到了平原楼背后的历史与文脉意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会被暂时淡忘,但一定会被重新发现永远铭记,拂去尘土,薪火会继续代代相传。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第794期(2017年12月31日)




许许多多的先辈们

为我们书写了师大最初的故事

这也是他们的师大故事

他们留下的印记不会随时光而流逝

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是他们留在师大的痕迹


最初的师大故事已经讲完

未来的师大故事还在继续

你,作为一位师大故事的续写者

又与师大发生过什么呢

今日话题

#我与师大的故事#

评论区见!




题外话

你知道题目中“836350斤小米”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文内有答案!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文字 | 李婧瑀 王嘉玥

编辑 | 邢恒睿 王欣悦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