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2016-05-25 杨绛 读书杂志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


编者按


106岁的杨绛先生走了。杨绛是《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的老作者,曾在《读书》发表过十几篇文章,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干校六记》、《我们仨》一直深受读者欢迎,长销不衰。先生年逾九秩时,仍撰文以“不官不商有书香”为三联书店加油。这篇《走到人生边上自说自话》是先生在《读书》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今日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我们重刊此文,以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



走 到 人 生 边 上 自 说 自 话

            ——答《读书》杂志编者


文 | 杨 绛

(原载《读书》2007年11期)




我是《读书》杂志的老读者。《读书》的编者多半是我的小友——很亲热的小友。有一位听说我出了一本新书,特来问我写了什么书。我告诉她书题是《走到人生边上》。


她惊奇说:“人生边上!好大的题目!”


“题目太大吧?我写的只是一串自问自答,我们家乡话叫‘自说自话’。”我实在很心虚。


她央求说:“杨先生,说说您的‘自问自答’吧。”


我就老老实实把我的“自说自话”向她解释一番。


我有几个年轻朋友坚信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年轻朋友都已退休,也不年轻了。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身世不同、遭遇不同,但是对他们坚信的问题却非常一致、非常肯定,好像是这个时代统一的信念。


我写这篇短文,最初只是想对这个信念提出质疑。没料到一提质疑,便引发了许许多多问题。问题并不是从未想过,有些还是经常想的,只是不求甚解,糊里糊涂地留在心上。真没想到一个人活了九十多岁,带着这么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竟一辈子不求甚解!


二〇〇五年我九十四岁那年,立春之前,曾小病住医院。躺在病床上,闲来无事,无事找事,要对那几位朋友的信念来个质疑。我出院回家,第一事就写下了了《走到人生边上》的第一页。因为我不仅土埋半截,土已埋到我脖子上了。来日无多,来年屈指可数。而我的倔脾气,一件事开了个头,一定要完成。可是心上这一堆糊涂思想,要清理一番已是不易,要把一个个问题想通,更是不易。不料问题越想越多,我好似黑夜里走入布满乱石的深山僻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哪里去找指导呢!我深悔早年光阴虚掷,没多读点书,如今临渴掘井,想读些能助我思索的书,能增得几分知识?真是不度德,不量力,我这回只好半途而废了。但是念头愈转愈有意味,只是像转螺丝钉,愈转得深愈吃力,放下不甘心,不放下呢,人老了,精力不足了。我正像《堂吉诃德》里丢了官的桑丘跌入泥坑,看见前面的光亮却走不过去,听到主人的呼喊又爬不出来。


我挣扎着,这么想想,那么想想,思索了整整两年六个月,才把自以为想通的问题,像小女孩儿穿珠子般穿成一串。我很顺当地添上十四篇长短不一的注释,写成了这本不在行的自说自话。


深感商务印书馆用惊人的速度印刷成书,让我能及早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二〇〇七年九月一日




点击右上方
分享至朋友圈

长按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dushu_magazine即可关注《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