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 三分才性,七分际遇,犹见可贵
读者来信
三分才性,七分际遇,
犹见可贵
《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一文读后
文 | 薛 果
署名吴真的《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一文(载《读书》2017年11期)的后半部分,相对比较多地讲了藤野先生的个性和个人际遇,读之颇生感慨!文中的敷波与藤野,虽然工作在一起,但是两人的个人才性、人生际遇却很不同。从个人才智方面看,多多少少当然有那么点差距,不过,依我看,这种所谓差距更多时候是与个人性格联系比较密切,真正是“才性难分”。其实,左右、影响人的一生的东西里,才性只占三分,起比较大的作用力的,往往是际遇,际遇多占七分!
藤野先生赠予鲁迅的照片(来源:http://www.newconfucian.net/blog/)
多占七分的际遇中,当时当地的各种所谓“制度”又是最有“制约力”的因素!吴真文中的敷波先生,性格比较外向,与人交流得多一些,“个人形象”确实很可爱;藤野先生的个人形象,好像专门与他的敷波同事“作对”,属于典型的内向性格,这种内向性格,多数时候不大容易讨人喜欢!在“个人收入”方面,“敷波比藤野早四年当上教授,月薪一千元,而藤野在教授里面是最下层的十二级,月薪只有六百元。”(见吴文)可能是因收入低吧,人家是坐车到学校,而藤野一人是步行。读至此,虽然也体会到文章流露的对藤野先生的怜悯气息,不过又想,若不耽误教学,步行亦有其快乐,这种快乐,独属那步行的人。墙里墙外,抹平了。性格欢喜也好,静独也罢,面对的“薪水分配制度”是一样的,是冷冰冰的,它才不管你步行辛苦不辛苦!
吴文告诉我们,敷波在学界是比较得意的,一直做着大学教授,而藤野则相对失意,后来到下面做了乡村医生。两人的这种际遇,还是左右于当时的“制度”规约。虽然具体分析,其中不免个人性格也会被所谓制度“出卖”(这种出卖是静静悄悄的,表面难以看到)的成分,但是,人之柔软人之血气,至少在“制度”的表面是看不见的……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一个不受制于“制度”?“制度”在何时在何地都是冷冰冰,只有奔跑在其中的人会喘呼着热气!这样看来,敷波与藤野,若掰可爱可贵,还是看才性。这方面,任何人都一样。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近期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