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彭锋、丁宁、邵亦杨、刘旭光、李凇
在《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初稿完成后发给了几位同仁指正,现征得同仁允许,将我们的对话附在这里,期待有更多朋友参与讨论。
彭锋
与丁宁
丁老师好!草成一篇有关凡•高的鞋的短文,涉及夏皮罗和海德格尔,您是专家,麻烦帮我看一下是否有硬伤。
后半部分有意思!农妇的鞋还是不可思议,因为那毕竟是皮鞋。海德格尔说的是走在泥泞的田埂上,不应该有皮鞋的可能。供参考。
好!谢谢丁老师。说不定海德格尔说的鞋不是夏皮罗指认的那幅。
应该还是农妇的那一双。
我试着把前面的部分再修改一下,本来主要也是想说后面的内容。
另外,海德格尔不是唯一犯错的哲学家。即使阿恩海姆,他的错误似乎更吓人。当然,美术史家也有犯错的,应该不分美学家和美术史家。
好!海德格尔在其他地方还犯过类似的错误。
对方正在输入……
凡•高作品:《两个农妇挖马铃薯》(油画,1885)
与邵亦杨
亦杨好!草成一篇有关凡•高的鞋的短文,涉及夏皮罗和海德格尔,你是专家,麻烦帮我看一下,以免有硬伤。
我看挺好的。哲学家和艺术史家不同角度,相互学习解读艺术。
对方正在输入……
凡•高作品:《静物:陶壶和木屐》(油画,1884)
与刘旭光
刘兄好!记得你写过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关于凡•高的鞋的争论的文章。我前几天封闭开会,写了一篇有关的小文,想请你指正。
天哪!您这个结论太惊人了,简直成了碟战片了!海氏没看过这件作品,这就成了一桩公案!文中把1886误打到1986了。
谢谢指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关于结论,美术史和主张和美学的主张的区分,我的观点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并不是美学的,他把艺术作品作为现象学诠释的一个例证。按您的解释,可能是展览中的其它作品误导了海氏——这个解释有说服力。但在这个诠释中,我看重的是他所说的作品之作品性的诞生,为了艺术作品在存在论上的独立性,他不得不说真理在艺术作品中“自行发生”,不得不说这件作品是某个人的生存世界在作品中的自行发生。在这一点上夏皮罗和海德格尔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海德格尔无根据地说是“农妇”,而夏皮罗有根据(指高更的日记)地认为是凡高自己的世界。您考证出海德格尔没有看过展览,没有见过这件作品,这个结论非常惊人——20世纪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艺术诠释原来只是想象!
我觉得海德格尔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凡•高的鞋,可能是看书,看画册,听朋友议论,看展览得来的,但是他绝没有看过夏皮罗说的那个展览!夏皮罗的证据没有一个是铁证。
这印证了我的推测,他是为了自己的先入的方法论需要,而强制诠释这个作品。
海德格尔反对现代美学,但如果将美学理解为艺术哲学,他的解释还在美学范围内,接近后现代美学或者前现代美学。
哲学家评论艺术总是别有用心,他们不是从艺术史与艺术本体的角度讨论艺术,而是从哲学的体系需要。我刚刚研究了福柯、德里达对艺术的解读,哲学家进行艺术评论,实际上没有把艺术作为艺术。
是的。都是在借艺术说自己的事。
半年前,我们在浙江大学就鞋的问题进行过研讨,沈语冰也参与了,但您这个结论实在太惊人了,看来我们的解读还是理论化了。望您早日发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深入一下!或者您组织个研讨,我、苏宏斌、沈语冰,都可以再参与进来。这事太惊人了。
好的。我刚完成初稿。先征求一下同行的意见。现在有大数据,一些事情可以弄得更加清楚一些。
对方正在输入……
凡•高作品:《一双靴子》(油画,1887)
与李凇
李老师好!草成一篇有关凡•高的鞋的短文,涉及夏皮罗和海德格尔,麻烦帮我看一下是否有硬伤。
拜读了!有意思,你的思考比其他人又深入了一步。夏皮罗也犯了轻信大意的错误。不过,海德格尔是记错了还是有意错说?似乎前者的可能性较大。毕竟是老年时代对年轻时候的记忆。错误是常事。无论如何,细究事实和确切性是讨论的基础。
我也是前些天封闭开会,把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下,我觉得海德格尔和夏皮罗两个人都搞错了。
似乎双方都有因为马马虎虎而导致的偏差和学术资源的浪费。
海德格尔肯定是记错了。三十五年前的事情很难记得清楚,我现在回忆我三十年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您说得太对了,不知道大家为此写了多少文章,结果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你稍稍做了点功课就终结了一场罗生门!有启示!应该还是农妇的那一双。
我觉得海德格尔脑子里面只有一个模糊的凡•高的鞋,他可能是看书或者听别人说,具体落实到哪双鞋上去,确实不好说。对这个课题贡献最大的是大数据,就是凡•高数字美术馆的创始人,他现在拥有凡•高的大数据。
海德格尔的看法基础,是两种印象的叠加:农村生活和鞋。另外,我们应该学学做大数据。可以从单个做起。我还是觉得海德格尔去看过展览,只是时间记错了。不会说谎。
我估计海德格尔可能在德国看过凡•高的展览,因为在20年代的时候海德格尔在写作中就提到过凡•高,而且凡•高在德国做过展览。海德格尔肯定没有看过阿姆斯特丹的展览,因为那段时间他在弗莱堡有课,而且好像没有离开德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海德格尔秋天私下去了一趟阿姆斯特丹,会见朋友或者看展览,因为是私下行动,没有人知道,在他的年表里这件事情没有记下来。
我觉得还有一点,凡•高为什么反复画鞋,正如他反复画自己一样,不是特别喜欢,而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更顺手的东西。
您这点说得太对了。我看了一些资料,他在当时实在没钱雇模特。有一次在跳蚤市场买了一双旧鞋,本来是想穿的,后来觉得不合适,就把它们当道具来画了。
坚决同意。
我在开车,没法给您打字。我把文章发给了几位研究凡•高、海德格尔、夏皮罗的专家,他们有些回信了,有些没回。我还在考虑这篇文章如何发表的问题。
要讨论海德格尔的看法,另一条线索就是凡•高作画的背景和动机。
我担心文章发表后有些朋友会不舒服,因为毕竟以前写过那么多文章,都是建立在认同夏皮罗的考证的基础上。
讨论的是事实。不用顾忌。
我没有提国内学者的文章,因为我有点担心我的文章是针对他们的。其实,我一直没想介入这个话题。只是开会闲着没事,找了些资料,尤其是凡•高美术馆那位给了我重要信息,才写出这篇短文。不过,我此前读到此类文章,总感觉像是哲学想象,没有确凿的证据,包括夏皮罗在内,都没有过硬的证明。目前凡•高美术馆那位掌握资料最全。
有一点新认识都是要下功夫的。点赞!
哪里!都是向您学习。
哲学的深度+美术史的态度=新的高度。
哪里!因为我自己是做哲学的,我知道做理论的哪些地方是在耍花枪,哪些地方不是。美术史完全是跟您偷学的。
过谦了!我总觉得理论家视点高,我对学生总说要看理论的书,听进去的人少。难成大器。
对方正在输入……
凡•高作品:《一双靴子》(油画,1886)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其他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