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长声:被漫画“异化”的国度

2016-01-15 李长声 读书杂志



编者按


中国漫画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以后,长期委顿低迷。八十年代末期受到日本漫画影响,我国的漫画市场虽一度火热,却始终任由盗版漫画大行其道,品质低下,且牢牢地被打上低龄人群读物的烙印。时至今日,我国的漫画市场90%以上仍然属于低幼和青少读物。而在日本,支撑漫画出版、漫画文化的读者层,是小学生到四十多岁的成年人。


今天周末,为大家推送李长声的《漫画文化的日本》,看日本如何从“铅字世代”进入“视听世代”,日本漫画如何登堂入室。对于漫画行业成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比利时、美国等,漫画和文字、影像一样,是一种表现方法,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几乎没有它不能“染指”的领域。



漫画文化的日本

文 | 李长声

(原载《读书》1991年5期)



本文作者


有人说,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大人从孩子那里拿来了两样东西:打弹子(一种赌博性游戏,台港译之为扒金库,谐音调侃,极妙),还有漫画。漫画二字,在日语中意思很宽泛,包括我们所说的漫画和连环画。类似我国传统连环画的,又叫作故事漫画,后来叫剧画,是漫画的故事化,长篇化;若说这两种叫法的区别,似在于后者更强调动作感与惊险性。还有一个词——コミックス,来自美国报刊的comicstrip,指连续漫画,但实际也并包了故事漫画,即剧画。所以,除了有别于单幅漫画(cartoon),所谓コミック(comic),用法等同于漫画,且大有取代之势。这些词带了些漫画史色彩,若较起真儿来,一般日本人恐怕也闹不大清楚的。总之,战后以来渐渐风行日本,以至形成一种漫画文化,甚至代表着日本的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主要是《铁臂阿童木》那样的漫画(连环画)。


手冢治虫


《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一九二六—一九八九)被誉为漫画之神,是他最先把电影手法引入漫画,开创了战后的故事漫画。讲谈社出版的《手冢治虫全集》有三百卷之多,犹不足其平生作品的半数。他曾把日本的现代漫画史划分为六个时期。战后头十年为第一时期,是孩子的“玩具时代”。第二时期是战后第二个十年,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坏书,乃“清除时代”。以后是第三时期的“点心时代”,即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不情愿地允许漫画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情况下看看。一九六三年,《铁臂阿童木》上了电视,开始了第四时期“主食时代”。一九七〇年以后的第五时期,漫画变成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离,的确是“空气时代”。从八十年代后半,进入第六时期“记号时代”,漫画已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集英社出版的全三十四卷《龙珠》

时至今日,漫画作为大众文化的传媒之一,左右着出版界的兴衰。据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一九八九年出版书刊五十七亿三千万册,其中十八亿七千万册是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占百分之三十二点八。而一九九〇年,可能已突破二十亿册。周刊或月刊的漫画杂志发行一二百万,不足为奇,具有代表性的《周刊少年ジャンプ》则多达五六百万。漫画单行本也无法用一般的畅销书概念来衡量,例如《ドラゴンボ一ル》二十三卷(鸟山明作,集英社刊),已发行五千万册,似乎犹“绵绵无尽期”。粗略统计一下,就可以开列出漫画杂志二百二十种,出版漫画的出版社一百二十家,漫画作者两千六百人。一九八四年,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公论社停掉了卖不出的文艺杂志《海》和科学杂志《自然》,染指漫画出版,一时间它的大楼上悬挂的广告条幅净是“中公漫画手冢治虫主编《世界历史》十五卷”之类,看上去一派漫画杂志社的气象。随后,文艺春秋社、新潮社等正统出版社也纷纷涉足,使漫画出版更加蔚为大观。如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漫画出版,在世界上大概是独一无二的吧,日本这个出版王国真该叫漫画出版的王国才是。



中央公论社出版的手冢治虫主编十五卷本《世界历史》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种漫画热现象,举出种种成因,如认为其社会背景首先在于日本社会的高度紧张,为消解疲劳,松弛情绪,逃避到漫画世界里。支撑漫画出版、漫画文化的读者层,是小学生到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日本把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九年第一次出生热时期降世的一代称为“团块世代”(成团成块,足见其多),这一代人几乎是在电视中泡大的,是所谓“视听世代”,对漫画的认识,与他们的上代“铅字世代”截然不同。他们把漫画带进了大学校门,使之发生质的飞跃,终于取得堂堂正正的文化地位。可以说,“团块世代”及其弟妹儿女们创造了现代漫画的历史,而这部历史也反映了他们的“梦幻、失落与挑战”。某教育评论家说:“和铅字、映象一样,漫画是表现方法之一,全然不必敌视。它遍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领域,是自然而然的。”著名漫画家石森章太郎有一篇《“万画”宣言》,主张把“漫画”改为“万画”(日语发音相同)。“万画,是万能之画,能表现一切现象;万画,是投万人所好的媒介;万画,借助于一幅乃至万幅的表现,具有无限可能性。”有位年轻女漫画家自负地认为,一幅漫画抵得上万字文章哩。


一九八七年,描绘日美经济摩擦和日本经济动向的《漫画日本经济入门》(石森章太郎作,日本经济新闻社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刊)走俏,引发了一场“解说漫画”出版热。《知价革命》、《大恐慌》、《超导入门》、《MADE IN JAPAN》等经济类书籍的漫画版连连上市,人们看得不亦乐乎,致使一些人担心,这些漫画读者今后是否还会读铅字的经济类书籍。把难解的书籍改编成漫画,或许是容易理解了,但究竟能容纳并传达多少原著的内容,也着实令人怀疑。不过,法律条文,工程预算,连这类硬性书籍也都从漫画版找到了销路。大学校史画成了漫画,以招徕不爱读铅字的考生们,培训新毕业的职员,使用的是漫画读本,漫画真个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仿佛把整个日本都“异化”了。近来,把古典漫画化成为出版的一个热点,不仅有“高中漫画学习参考”,还有面向上年纪读者的“古文漫画”。对此,仍然是“赞否两论”。一位老教师说:这未免过于追求让学生觉得有趣了,教授古文的最大意义在于了解原文之美。



1987年11月陆续出版的
《漫画·日本历史》

(中央公论社)


中央公论社自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开始出版四十八卷本《漫画·日本历史》,每月一卷,四年出齐。漫画进入历史领域是比较早的,但那是为中、小学生的“学习漫画”,如集英社的《日本历史》(十八卷)、小学馆的《少年历史》(二十卷)、学习研究社的《日本历史》(十六卷)等,而这套漫画历史读物是冲着成年读者的。把从原始到现代的通史漫画化,想来难点不少,起码有二:一是易失之肤浅,二是一幅幅漫画的历史考证极繁难。据说,创作过程是先由教授们撰写原稿,漫画脚本家们将其改编为漫画脚本,而后在生活史、建筑史等方面的专家们的考证下,石森章太郎作画。参与其事者,一卷有五十来人,可能多是作画助手吧。各卷皆附有《作者备忘录》,汇集了服饰、器物、风俗等素描草图,可看出漫画家为准确地表现历史所下的工夫。石森章太郎说过:这套漫画读本将是他三十五年漫画家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他生于一九三八年,受手冢治虫漫画的影响,从中学时代开始作漫画,二十多岁的时候有每月作画六百幅的记录,现今是二百幅左右。作画慢了就供不上“阅读”,因为“训练有素”的漫画读者具有三十分钟看完一本三百多页的漫画杂志的能力。石森章太郎把这套历史漫画读物叫“万画·日本历史”,希望出齐之日,就是“万画”一词取代“漫画”之时。每卷二百四十页,积四十八卷,足有一万多页,倒的确是“万画”了。



雅虎日本网站拍卖的全四十八卷本《漫画·日本历史》


或问:《漫画·日本历史》越有意思,岂不越助长近年来脱离铅字(不读书)的势头么?石森章太郎答曰:“要是那样,首先应该把铅字弄得跟漫画一样有意思。”若说“跟漫画一样有意思”的铅字文学,最典型的就是头两年风靡一时的吉本香蕉(微信小编按:现在通行音译“吉本芭娜娜”)小说。这位年轻女作家与她的读者们同属“漫画世代”,其作品,形式上是文学,但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场景转换等,都好似漫画的再现,变形,是漫画的铅字化,作品风格完全是少女漫画式的(所谓少女漫画,是女漫画家为女读者层创作的漫画作品,这个漫画种类也堪称日本一绝)。吉本小说彻底打破了漫画与文学之间的柏林墙。作为表现样式,漫画与文学已完全等价,而漫画对文学的影响,今后会更加自觉,更加深入。



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Banana Yoshimoto)

成名作《厨房》已被译作多国文字

漫画一般是先在杂志上连载,若受欢迎,跟着就汇编成单行本,一卷接一卷地出版,有的还改编成电视动画片,几种表现形式互相呼应,不断扩大影响面。一九九〇年流行的《ちびまる子ちゃん》(樱桃子作,集英社刊)是描绘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随笔式漫画,就这样几条腿走销路,而电视动画片的插曲唱遍四岛,更使它人人皆知。影响大,尤其在青少年中,是漫画的优势,但坏漫画也因此而为害尤烈。据政府总务厅报告,一九八九年九月至一九九〇年九月,一年间被打×的书刊有四十三家出版的五百五十四种。东京都生活文化局一九九〇年八月对市贩的三百三十二种杂志搞了个调查,这些杂志所刊载的漫画有性描绘的占一半,就画面上人物只是女性的来看,衣着整齐者为半数,另半是内衣、游泳衣,乃至裸体、性器官。漫画的过度性描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九九〇年秋,几个地方相继把一些漫画书刊指定为“有害图书”,不同以往,这次首当其冲的是小学馆、讲谈社、集英社等大出版社,令人不能不对出版的使命和道德愈加担心。所谓指定有害图书,就是不要向未满十八岁的少年儿童出售、借阅,这全靠书店老板的良心和眼力了,据说“在封面上弄个标志以区别青年读物还是少年读物”之类措施也在研讨中,如此而已。当然,一被指为有害,有的出版社畏于读者舆论,顾及企业形象,只好忍痛腰斩连载,或不再出单行本,但指责的是父母,而购读的是孩子,所以我行我素的也大有人在。



2010年3月16日的《朝日新闻》

东京都出台条例限制漫画中的性描写

在言必称国际化的今天,也有人谈论漫画的国际化。就交流而言,《铁臂阿童木》早已飞到许多国度,而外国漫画家也有打入日本出版的,其中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可算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创作受日本漫画的影响相当大,笔法尤近似日本漫画家秋龙山。不过,把他的作品与日本漫画家赤冢不二夫的《孙子》、《论语》、《菜根谭》等作品比较一下,就显现出两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来,前者立足于原著的解说,而后者完全着眼于当代的实用。日本的漫画更像是动画片,一页上划分几格,也有助于形成连贯的动势。会话在画面上“吹出”,是画的补充,画的一部分。而我国连环画的特色则在于图文并茂,一页页都可以独立成画。文字与画面分开,既使画面完整,又使文字更注重文学性。或许可以说,中国的连环画仍属于铅字文化。



吴智英《现代漫画的全貌》双叶社文库本


评论家吴智英在《现代漫画的全貌》(增补版,史辉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刊)中说道:“日本文化中,堪称天下绝无仅有般特别发达的民族遗产的,只有两种。那不是歌舞伎,不是茶道,不是和歌俳句,不是日本式经营学,不是天皇制,这些表面相异而本质类似的东西,在别国找得见。日本值得骄傲的两种文化,第一是利用胶着语的特性而混用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汉字假名混杂文,第二是极其高度发达的表现样式——漫画。第一的汉字假名混杂文,在朝鲜也并非不可使用,而表意文字的汉字本来是表记中国语的文字,表音文字的假名也是由汉字派生的文字。如此说来,两种当中也唯有漫画才是日本夸耀于世界的最高的文化。”这部论著由漫画论、漫画史、作家作品论三部分构成,颇富创见地论述了日本现代漫画的全貌,的确是漫画评论的“重要的一册”,但他的上述说法,不知人们以为然否。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上方
分享至朋友圈

长按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dushu_magazine即可关注《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