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越过年,越孤单 |【经纬低调出品】

2016-02-06 经纬创投 经纬创投

机票上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跟你们聊这个话题好像也是有点怪怪的。对于日日打拼在异乡的创业者们来说,“背井离乡”是生活的常态,“早出晚归”是早已习惯的事情。


“回家”二字就像是乍来的温暖。我们很难说得清楚,到了年终内心拉扯着我们回家的强烈欲望从何而来?


但是,家,是要回的;年,也是要过的。


万家团聚,灯火辉煌。卫视从小年夜便开始造势宣传,明星们换着衣服和妆容不断地恭贺新春。但即使是再欢乐的《恭喜你发财》,也无法减轻孤独感。


除去补眠与吃喝,节日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无聊的时刻:翻遍了手机也不知道要打给谁;约的各种局也因为久未相逢而显得心有旁骛,成年之后隐晦的攀比让我们觉得寡淡无味;百无聊赖的时候看些节目,每个都是新年特辑,符号化的节日完全无法拯救孤单。


“年夜饭”、“春晚”、“团聚”、“欢声笑语”……仿佛少了哪个关键词,这个“年”就脱离了主流的价值观。




年复一年,“年味”如此刻板但又无从触摸。是不是,“过年”这件事不需要那么吵杂喧闹,热闹非常?普通人家,围坐一桌,安静温暖地吃一餐饭,同家人聊几句贴心的话,这样的时光一年中又能有几次?然而,经常发生的是,我们酒过三巡,忘记走心;或者埋首于手机红包,忽略了爸妈眼中的期盼……有几分心思体味过年的温暖,不得而知。


除却过年期间一个又一个令人身疲的固定“过场”,伴随着年岁渐长,过年同日常生活的差异感逐渐降低,这个日子不再特别,我们有的时候笑称其为--“成长”。

因为长大了,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吃得到的鸡鸭鱼肉,也没那么容易点亮我们的世界了。不是因为菜肴不香了,而是长大的我们嘴边也不缺那些美味的珍馐,那种舌尖上一击即中的甜蜜感也消失不见。吃着年夜饭,咀嚼一些来自幼时的熟悉感,填充“过年”的那一份愉悦。


带着赶回家乡的风尘,赴一次老同学的约,然而席间几个人的话题却只能渐行渐远:谁发财了、谁生孩子了、股市又跌了,房价又涨了……我们渐渐融不进曾经熟悉的世界,几个朋友所剩的话题只有“当年青涩,上床下铺”,但这种情怀维系对话,到最后,好像只能越谈越空。毕竟,最回不去的,就是“当年”。


再次打开手机的通讯录,发现每年回去想见的人逐渐变少,30个,20个,到最后变成3个,2个。旧有的社交圈子不断解体,逐渐游离到熟悉的社会关系之外,彼此之间的人生轨迹渐行渐远。在节庆分为的烘托之下,个体的差异感反倒被凸显了出来。用句通俗的话说:“你的孤独,格格不入。”



如果非要说为什么我们越过年越孤独,其实这个罪名真的不能完全怪到“年”的身上。如果我们平时就感觉到打拼事业的孤单,孤军奋战的无奈,这些情绪,寄望于过年中的大局小聚来改变,是不可能的。


社会学家以赛亚•柏林曾经分析过人性,我们潜藏着一种惰性,习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归到一起,创造一个没有哀伤、忘记现实的处境。“年”就是我们借以寄托美好的时刻。我们对于“现实感”的缺失,很容易让我们失望,所以我们常常发现:“现在,连过年都变得这么没滋没味。”其实,并不是过年本身失去了快乐和滋味,而是我们自己给它附加的美好过多过重。


现代人又经常容易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我们,把孤独这份情绪都隐藏起来,只能暗暗把眼光稍微放宽,将个体的情绪渐渐放下。


小的时候,烟花炮竹都是过年的常事。三十晚上,打开窗户,空气中都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味道。有的地方,白雪皑皑,红色的鞭炮纸星点散落在平整雪白的地面上;有的地方人声鼎沸,打牌、胡侃、串门,每一个锅子都冒着热热的饭菜香气……记忆中的年,想起来总会让人嘴角挂着一丝微笑。


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越过年,越孤独的想法,但是不断成长的人,总要学会和自己的孤独,友好相处。


 也许你还想看:

“很多人”有时候不如“一个人” 

有些事勉强,不如放下 |【经纬低调出品】

你靠什么记住一个人?

你,有没有一个说晚安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

为什么越礼貌你越害怕?

为什么你明明拼尽全力,却往往毫无建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