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凤翔脱贫攻坚 | 人勤脱贫快 自立“拔穷根”

信传 凤翔微报 2021-07-31

摄氏35度,仲夏的汉封村里,草木茂盛,天空湛蓝却没有一丝凉风,异常闷热。

在二组村口的山沟里,45岁的贫困户唐新科穿的长衣长袖,和媳妇吴栓爱半蹲在齐腰高的草丛里,一镰一镰割着青草。“家里有6个‘张口货’哩,昨晚我对门说预报明天有雨,要多割点草给攒下哩!”顾不上多说,唐新科手里的镰刀又快了几分。

唐新科口中的“张口货”,是他喂在新房和老屋窑洞里的6头黄牛。在唐新科夫妇看来,这几头牛是家里最值钱的“宝贝”,再苦再累夫妇俩都毫无怨言。

不到一个小时,青草已装满了两辆小推车,唐新科夫妇俩一前一后,推回了家。

青草还没进院子,唐新科就靠在新房的门前,擦了把汗过起烟瘾。这座新房是去年建成的,一砖到底,新门新窗,新房门楼上“勤和兴家”四个字格外显眼。作为贫困户,唐新科去年享受了3.9万的危房改造补贴。院子虽然有些凌乱,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旧屋

▲新房

两年前的唐新科家,可是另外一副样子。房子是包产到户后盖的土厦房,破旧的土房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帘洞”,厨房也是依着土房临时搭建的,低矮乌黑。

其实在汉封村,唐新科算个“能人”,他能唱戏,会拉二胡,在北乡的小戏班颇有名气,收入虽然不高,但也能维持生活。但生活上的不幸,让他停步不前,干啥事也没了心劲。

唐新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向他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养一头牛政府补贴3000元,养一只羊政府补贴100元,种植1亩核桃,政府第一年补贴400元,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补贴500元……

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唐新科有些心动了!“政策一好,咱做啥也就有了心劲了!”唐新科说。

要想脱贫,得有致富的门路!唐新科琢磨着,该发展些什么产业。曾经养过牛的他,和妻子一商量,翻出了家里的老铡刀,决定发展黄牛养殖。

他托亲戚从麟游买来了知根知底的黄牛,精心喂养起来。

在妻子吴栓爱眼中,唐新科是个爱牛狂人。怕牛虻咬牛,他在牛圈旁生起火堆,给牛熏牛虻;天气热了,他给牛圈撑起防晒网,将怀孕的黄牛拉进老屋的窑洞避暑;每天早晚要割两次青草,还从柳林买来6吨酒糟,让牛吃饱吃好。

在夫妻二人的精心喂养下,从最初的两头,唐新科家的黄牛已繁养、扩大到现在的6头牛。“牛肚子还有两头小牛犊哩,农历5月、7月下牛娃!”唐新科兴奋的说。按一头牛7000元计算,仅这几头牛,就为唐新科家带来了4到5万元的收入。

唐新科是个闲不住的人。村上16年新修了二组通往村外的水泥路,喂牛务农的间隙,他外出唱戏挣钱跑的更勤、更方便了。村上为贫困户组织的养殖、种植、烹饪等技术培训他也次次参加,希望能多学一门手艺。

“人还是要勤快,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不起作用。政府能帮我们一年两年,不能帮我们一辈子。我们自己要让自己日子越来越好。”唐新科边收拾牛圈的粪土边说。

在北山脚下的汉封村,像唐拴科一样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正因为如此,去年,汉封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群众不等不靠,少年们学习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发展产业,汉封村民团结一心,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拔穷根摘穷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至县委宣传部信息与传媒组邮箱

fxscbjb@126.com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凤翔县委书记王建民:践行梁家河精神 建设实力强县

影  像 | 大美凤翔

全省农业信息专家齐聚凤翔,见证京东携手陕西!

聚焦凤翔脱贫攻坚 | 弘扬好家风 脱贫更自强

征名啦!凤翔西区新建小学待命名,叫啥您说了算!

▶向世界发出凤翔"声音"!中省40余家主流媒体聚焦凤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