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了!每年我们都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

2017-01-16 蝉主 蝉创意

↑↑↑



买到今年回家的票了吗?


回家过年这件大事,触动无数中国人的心弦。


每年春节前在中国都会上演一场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春运大戏。


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众


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春运场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类迁徙事件,2009年上映被称为“中国春运纪录片”的《归途列车》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影片获得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和第33届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国际60多项奖项。

 

蝉主还不小心地被本片范立欣导演颜值惊艳到。


凭借这部影片,他成为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范立欣导演



《归途列车》讲述了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夫妇张昌华和陈素琴在春运高峰期回乡的真实故事。


该片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导演组跟随农民工张昌华一家往返于四川农村与广州工厂之间,亲历三年春运。


剧照里女儿张琴满脸的不开心



这样的一个普通家庭故事,其实是中国的一个社会话题。


影片用镜头聚焦小人物命运,讲的不仅仅是春运。

 

还包括农民工在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记录了中国普通农民工的境遇。


“战争”一般的春运


有句话说: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 。

 

因为广东是全国春运的主战场,而广州火车站又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




铁道部每年都要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支援广州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州站每年春运的难度和艰巨性,就像是打一次重大的战役。



在经历了一整年工厂的辛苦生活之后,人们挤在这里就是为了能够回家过年。


每年都有大量逡巡在火车站,带着大包小包衣着“邋遢”的农民工。


好好过个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希望,没什么比回家过年更重要。

 

“在外面挣得再多

过春节都不回去看一下

(就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导演开篇就把镜头对准了广州火车站。


而拍摄期间恰好碰上了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


大半个中国的铁路都瘫痪了,有60万人困在了广州的火车站长达一周时间。



人们怕错过每一个回家的可能,于是带着行李,昼夜守在车站。


这种迫切回家的心情,蝉主和大家一样也是深有体会的。


另外我还特意查询了下,那一年广州火车站平均每天的滞留人数达15万,最多的一天有24万人,而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那是什么概念,可能几个数字说明不了什么,但你可以感受这张动态图~


人头攒动像蚂蚁


人群中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地上到处是被踩掉的鞋子。


在火车站滞留的场面中,蝉主留意到一个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背着一个比她身形还大的包。

 



刚从人群里挤出来,一边抹眼泪一边喘气。


可是她一秒钟都没有停,又再次扎回人群中。




因为她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如果她错过了这一列车,那就意味着两年都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而在广州火车站的60万农民工,中国几亿的打工人口,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痛楚。


然而艰辛的春运并不只是滞留与晚点,磨难的还有中国特色的“难买票”


“代票点没有票

火车站也一样没有”


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夫妇家住四川广安区回龙村,距离广州2100公里。


要知道中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张昌华夫妇回一趟家等于是跨越了一大半的中国。


要坐三天两夜的火车,还要再坐长途大巴,接着坐船,辗转好几次。


黑压压的人群


污浊的空气

昏暗的光线


有外国观众看过后告诉导演:“这简直就是在打仗


即使是范立欣,在没有拍摄这部影片时,也想象不出不少外来打工人春节回家这个过程是那么艰辛。


“走了一个星期

坐七天七夜”



归途,路在何方?


十几年来,张昌华夫妇每年能一家团聚的时候,就是春节。


张昌华作为中国式父亲:


沉默,不苟言笑,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任。


里面他说过最多一句话是:


“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行”



陈素琴则是中国式母亲:


絮絮叨叨,总有操不完的心。


“还是要努力学习,要看书哦”



而他们的女儿张琴:


叛逆,向往自由和浮华。


“打工虽然痛苦,但是比学校里好一点”


在90年的时候,张昌华夫妇离开家去到广州制衣厂一块打工。


只有一个目的:多挣一点钱。


每天在制衣厂下班后两人蜗居在阴暗狭窄的住处,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每年春节的团圆。



在离开家时,女儿张琴只有八个月大。


所以女儿张琴是外公外婆带大的。

 

在女儿看来,她的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她爱。

 

因为他们每年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呆在一起。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张琴对父母的认知都很淡薄。


所以在打工潮的背后,直接催生了另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从小我父母就没在身边”


张昌华夫妇常年不在家,春节回家也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这就是两代人相处的窘境。


这种令人心酸的事情,并不是个案。

 

这是现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出牺牲。


“我是掉着眼泪出去的”


身不由己

生活所迫


说起对女儿的愧疚,张昌华这样解释当年的“狠心”。


当时他家里的情况是明摆着的:


三间土坯房,种的粮食仅够维持生活。

 

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一直没有答案:不打工没钱,打工却亏欠了孩子?



然而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了对父母的抗议。


在一次争吵中,两代人的矛盾被激化,父女的问题真正放在了台面上。


张琴自称“老子”,激怒了张昌华,一向隐忍的父亲动手打了女儿。




张琴对着镜头大吼:


“这才是真实的我,你们不是想看真实的我”


最后张琴还是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


当张昌华夫妇知道女儿辍学来广州打工,心都碎了。

 

感觉16年所有的付出仿佛一瞬间都化为灰烬。


“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张琴认为她的父母对她做所有的事情就只是寄点钱回来,然后在电话那头永远唠叨:要好好学习。

 

但对于张琴这样的留守儿童来说,有亲人的地方才叫做家 。


“只是我不想见到我爸妈”



看不到的未来


像张琴这个年纪的农村孩子,他们也并不大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但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离开毫无希望的农村到城市打拼,也就变成了工二代。


片中张琴的故事,就是真真切切无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缩影。


两代人的矛盾是尖锐的,但各自的出发点却又相似——改变。


“反正对于我们来说

自由就是快乐”


在中国经历现代化的这个过程,背后还有很多让人感到阵痛的故事。


在纪录片中,两个小宝宝直接躺睡输在日夜运转,轰鸣声巨大的机器厂房。




因为打工的父母没办法让他们在城里上学,也没有更多时间照顾他们,所以就把他们带到工厂里面。


幼童在厂房玩耍,和过往的工人混杂在一块。



其中有一个镜头扫过工人搬运的纸皮箱,蝉主眼尖,看到上面赫赫写着几个英文“MAKE IN CHINA”。



处处都在表明中国是个加工大国,一个“中国制造”商标后面可是无数劳动的双手和灵魂。


蝉主对一张剧照印象特别深刻。


张琴站在Prada的橱窗前,奢饰品和普通打工妹子形成刻意的对比。



农民工花费掉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可是到最后他们像一块电池一样,用完了被扔回农村,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留在城市里建立新的家庭。




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往往片面地认为农民工带来了脏乱,见到农民工就赶紧躲开。


这些问题促使导演范立欣开始思考农民工的问题,希望拍摄一部反映农民工生活的纪录片。

 

导演范立欣本人对流动人口特别有感触,他北漂了十几年了才拿到暂住证。


他说:

“我们去乡下做新闻

然后回到城市不过几个小时

但这却是一个农民工

希望一辈子改变的命运”



关于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然而广大电影院线几乎长期与纪录片绝缘,至于独立纪录片,走进院线公开上映更难。


与那些充满了特效的影片相比,《归途列车》十分朴实、简单。


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一句解说词,冷静客观的记录着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


《归途列车》的英文名叫“Last train home”,意思是要赶上最后一班火车,才能回家见到亲人。


“买不到票

马上就要过年了”



纪录片中的三年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变,北京奥运、南方大雪灾、世界金融危机等。


在高速行驶的归途列车上,一家三口两代打工者,遭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


城乡差距、留守子女、金融危机和失业保障等等。


而张昌华一家的命运,就是中国无数打工者的缩影。




将打工与家乡连接起来的,便是春运。


春运不可避免,而铁路运输还只是春运的一角 。


只是这种心酸,底层的人体会更深更多。

 

这一家的无奈与尴尬,却是整个中国的无奈与尴尬。

 


我们与家相隔千里,在外辛苦了一年,都是为了家的温暖而打拼。


“赶上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这个希望,


说渺小却又庞大,说卑微却又很矜贵。


只要走进车站,所有人的眼光都一致,那就是回家的方向。





  


蝉创意是一个全中国最糟糕的公众号,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微博:@蝉创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个人微信:harace

加入组织,后台回复“招人”



/ 推 荐 文 章 / 别 再 错 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