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究竟是华人骄傲还是辱华?

蝉主 蝉创意 2022-04-09

↑↑↑

近几年,不论是电影还是动画,披着东方文化口号来赚钱的作品并不少。


其内核大多数都是把一些文化符号来进行东拼西凑。


例如口碑大崩的《花木兰》《尚气》等等。


幸好,皮克斯的新作《青春变形记》并没有落入这种敷衍了事的困境,相反还拿下了烂番茄95、豆瓣8.2的好口碑。



《青春变形记》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华裔导演:石之予


石之予是皮克斯32年来首位华裔女性导演,同时她也是皮克斯第一位执导动画长片的华裔女性。


2018年,石之予的第一部作品《包宝宝》以《超人总动员2》贴片动画的形式在北美同时上映,第二年,她就凭借《包宝宝》拿下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石之予特别擅长刻画传统的中国家庭故事。


也正因为如此,刻板印象、丑化中国家庭、辱华,这些骂名一直伴随着石之予:


“拍的都是假华人文化”

“作品都是一些刻板印象与理想意淫”

“太谄媚了,就这么喜欢对美国文化进行谄媚和效忠?”



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动画,他们看不见其中蕴含的文化包容与开放。相反是以狭隘的自我认知去批判导演,去找污点,这是可悲的。


她为什么是华人骄傲?


石之予作为首位华裔女性导演加入皮克斯,前后先参与了《脑筋急转弯》《超人特工队2》《玩具总动员4》等动画的制作。


而亲手执导的,无论是《包宝宝》还是《青春变形记》,故事都是根据石之予自己的成长所改编。

石之予1989年生于重庆,两岁时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



父亲是四川美术学院的特聘的外籍专家,母亲则是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


石之予小时候作为独生女,当着家庭里的乖小孩,接受着来自家庭的无数的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爱,让她开始无法释放天性。



石之予从小喜欢写作和绘画,爸爸是她的艺术导师,妈妈则是鼓励她写作。


因为同人圈,她彻底爱上了日本动漫,也非常热衷于创作同人漫画,她会在自己的秘密速写本里创作,而这一爱好,也被石之予融入了《青春变形记》小美的爱好之中。



石之予目前这两部作品都在传达着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包宝宝》带来一种爱的冲击与思考;《青春变形记》则是讨论在探索如何在爱父母的同时,还能忠于自己,并和朋友维持关系。


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的《包宝宝》,讲述孤独的华裔母亲在拥有了包宝宝后,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母亲把孩子当珍宝,给予了自己所有的溺爱。


但母亲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想再被自己管束的时候,母亲的控制欲使得她失去了理智,由爱生恨,最后将包宝宝一口吞下。



《青春变形记》则是讲述一个生活在2002年的加拿大华裔女孩。


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影片,是关于发现真实的自我并选择接受,其中还探讨了母亲过激的爱与控制欲,主人公对于青春期产生的自尊心和羞耻心等等。



两部动画都是之予内心的经历,有依有据,并非为了票房市场而捏造出来的。


她的作品最令人感动之处在于,她把中式家庭里那种矛盾的爱用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给刻画出来了,并且告诉大家为什么激进的会给我带来痛苦,成长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家人、自己达到和解。


虽然动画都带有很强烈的东方文化属性,但内核所讨论的,是在各个家庭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属于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家庭普世的情感,怎么就刻板了?


石之予作为华裔,家庭的文化根源还是属于中国,中式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她。


从小作为乖乖的中国小孩移民到加拿大,她除了要面对传统家庭的成长烦恼以外,还要经历一些移民小孩的内心挣扎。


或者说不仅仅是移民小孩,是全世界很多小孩都会经历一种认知的冲突。


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要肩负起传承家族传统的使命,但同时又要确保祖辈为移民做出的牺牲不会白费,正如石之予所说的:


“你在一个全新的国家接触到各种精彩的东西,在两个世界里左右为难。”



有人觉得《包宝宝》很残忍,是一种猎奇式的丧偶式育儿刻画。


石之予移民加拿大后,对西方文化的事物产生了兴趣,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有隔膜,但父母总有一种不会表的爱,石之予妈妈曾经对她说:


“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的人在哪里。”


《包宝宝》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石之予从头到尾都并非想要批判传统的华人文化,而是希望把一种特殊的、矛盾的、甚至产生吞噬的情感进行述说。


在短片中,她用美食来隐喻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而包子恰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食。


包妈妈对包宝宝的爱,隐喻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包子,父母就像是“直升机家长”。



《包宝宝》中一些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也被石之予沿用在了《青春变形记》中,例如小熊猫、寺庙、汉服、妈妈的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女性等等。


小熊猫原产于中国,身上有红色和白色,既是中国红,也是加拿大国旗的配色。


石之予希望这只可爱的小熊猫被看见,于是便在这基础上开始了小美的故事。



素材都源自生活,电影中,小美和家人经营家族的祠堂,其实是之予小时候和外婆曾经在寺庙中生活过,石之予向外婆学习着如何正确跪拜,她们还会一直制作蜡烛,然后卖给香客。

寺庙中会有植物油、角落里藏着清洁工具等等的细节,石之予都很清楚。



小美内心最大的挣扎源于她一边想做妈妈的乖女儿,一边又想释放代表自我的野兽。


这一点来自妈妈现实中对她深沉的爱和高期望,石之予曾经给圣诞老人写过信希望求雪,结果她妈妈假装成圣诞老人给石之予回信:


“你的成绩让我很满意。”



《青春变形记》的主创团队都是女性。


哪怕她们不是东方家庭长大的,她们也理解母女之间的矛盾关系,因为照顾孩子是比工作还要费神的事,她们也是第一次当母亲。


即便不是第一次当母亲,存在的疑虑也非常多,也需要不断学会沟通。


因为家庭关系是一种普世的情感。



石之予成长过程一直同时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她明白好的故事并非只局限于一种文化,而是可以做到文化融合和交流。


正是因为她价值观和创作理念,才有了寓意深刻的动画,甚至皮克斯的作品中留下了带有传统文化的中式印记。



狭隘式的认知,只会造成文化孤岛


石之予的作品其实大部分观众看了都会产生共情。


但她受到的争议不仅仅来自国内的“丑化”“刻板印象”等等,其实西方市场中也有观众也无法认同,认为多伦多的小孩并非这样叛逆。


这一争议现象,也很好的反映了,石之予所展现出来的故事与议题,是世界性的,而并非独属于中国话题或者西方话题。


于此之上,我们对这类作品,该看到的难道不是背后的包容和多元吗?


为什么总有人拿着放大镜在找不同,然后扣上“辱华”的罪名呢?


或许石之予想表达的也没那么复杂,她只是希望讲出自己的故事,我们也并非要带着一种民族主义去看待,正如石之予所说:


“这不是一部中国电影,这更多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是一封写给青春期、女性共同生命经验的情书,只是主角碰巧是一个华裔女孩。”



如今作品一旦涉及中国元素,总是难以避免地被套上辱华或丑化中国的标签,被认为是刻板印象,谄媚国外市场。


他们甚至没有认真看过作品,也没有去看背后真正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他们盲目跟风,于是一种民粹的爱国情绪被无限放大。


正如我们看到网络上的撕裂感愈发严重,他们喜欢高喊口号,狭隘且过激地做着一些事。


当一个华裔女性在做融合东西方文化作品时,却总有人以狭隘的眼光来审视,背后蕴含的文化融合早就已经漠视,只希望在作品上找到污点然后表达着自己某种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终究是希望找到一种能更好表达的共通性,而不是增加某种刻板印象,增加对立,甚至说谄媚。


核心聚焦于家庭关系的电影,过去最经典的是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我们一直在拍一直在讲故事,是因为这个议题从未离开过我们生活。


但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改变,不管是现实关系,还是故事的表现手法。



因为石之予,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讲述中国家庭关系的作品。


甚至在主创全员女性的条件下,出现了更多元更细腻的情感,它们被看见、被尊重与被重视。


虽然动画中的温情无法到达现实的每个角落,但基于我们的现状,充满疫情、战争的环境,能有这样的动画作品来连接不同文化,是弥足珍贵的。



点亮“在看”,

不要让狭隘阻碍了进步

蝉创意是一个全中国最糟糕的公众号,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微博:@蝉创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至邮箱:pr@chanchuangyi.com

加入组织,后台回复“招人”


/ 推 荐 文 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