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印象》历史文化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第六期):海张五修独流炮台
海张五修独流炮台
鲁德人
早年间有一句歇后语:“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桩。”说明海张五把修炮台当作非常容易的事。
海张五,名叫张锦文,字绣岩,绰号海张五,相传为独流人。《天津县新志》记载:其先世贫寒,“幼孤无业,日游荡市里间,然极知有母”。一日归家,母亲不悦,“讽之发奋,乃思树立”。后徒步闯关东,依靠家乡人生存。其为人干练,“使之有所经济,无不胜任愉快者,以是乃渐信任”。其未曾读书,却足智多谋。时闻长芦引岸许可承运,其“长驱并驭,大展操奇计赢之术”,一跃成为巨富。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军静海,逼近天津。海张五与天津知县谢子澄组织团练,招募津勇,并撰《平贼裕国十二则》,绘炮台、炮架、铁齿鞋图式,呈送地方。为加强天津的防御,其承担河北虹桥炮台和大营炮台的修建工作,还参与稍直口抗击太平军的战役。
太平军退守静海后,长芦盐运使杨霈谕饬,请海张五在独流修筑炮台一座,要求这座炮台“高一丈六尺,宽厚皆二丈,马道宽六尺”。海张五遂命手下刘开禄前去独流主持炮台修筑,所有工料皆由海张五准备。数日,炮台修成。为加强对太平军的攻势,钦差大臣胜保从海口调来八千斤大炮,安装船上向太平军进攻,后“屡言船上开炮不得力,欲移置河岸”。由于炮身过重,移动困难,海张五购置四根大木,制成炮架,派64名津勇,将大炮搬上岸,固定下来。每天开仗,先行开炮,海张五派二百人轮流更替,工食犒劳皆由其掏腰包。后来,杨霈称独流炮台仍需加高、加厚,海张五遂派刘开禄等带领人夫、物料前往,炮台增高一丈八尺,炮台后身增厚八尺,左右增长八丈,当天告成。胜保见到独流炮台后,又令海张五“于梁王庄大营建造炮台,并赏赐张之子张汝霖六品顶戴”。随后,海张五亲带人力、物料前往。适逢天津知县谢子澄阵亡,海张五悲痛之极,也无心督造炮台,随即回天津赶办祭筵。翌日,胜保督促炮台工程。海张五派手下何珍带人前往,“是夜鸠工,二日告竣”。太平军发现修筑炮台,“屡次攻扑,枪炮齐施,大小铅丸如雨,直落身旁”,所幸没有伤亡。炮台建好,但炮只能攻击一面。为此海张五又制作活炮架,“尤为灵便”。
海张五所建的两座炮台备受清军欢迎,十二月十四日,杨霈来谕,独流还需要建三座炮台。海张五没有迟疑,“虽所费不赀,而情实难却。随派人夫携带物料前往,即日告成”。
咸丰四年(1854)二月初九日,奉上谕:“五品顶戴张锦文着加游击衔,伊子军功六品顶戴监生张汝霖以同知尽先选用,仍赏戴蓝翎。”对张氏父子襄理军务给予奖赏。从《张公襄理军务纪略》记载看,海张五在独流一带修的几座炮台,每座仅用数日即修成。可见“小事一桩”之说并非虚妄。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办好全运会
喜迎十九大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明静海”
投稿箱:jhwangxinke@163.com静海宣传网:http://www.j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