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看静海】天津日报:城乡跃动“志愿红”——静海区多措并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如何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静海区持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4+N”志愿服务体系、培养高质量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服务平台搭建,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3月3日,在静海区召开的“迎朝阳 再出发 情暖静海”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上,一大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获得表彰,荣誉背后凝结着全区志愿者一年来的足迹。
榜样引领有温度
各机关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协会依托各自专业特长,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开展活动5000多场,参与志愿服务38万人次,服务群众50万人次……登录天津志愿服务网可以发现,2021年静海区志愿服务综合指数连续数月在全市排名第一,同时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服务典型。
据介绍,近年来,静海区将“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优化服务格局。4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进小区、下乡村、赶大集、送服务”,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窗口服务单位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推动以供电公司、区医院、海关为代表的11家“天津V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组建互帮互助服务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退役困难军人等群体进行“结对包保”帮扶。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都成了文明实践的自发性阵地,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被激发,积极性、自觉性大幅度提升。
天津市优秀志愿者徐庆星,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捐赠藏品建设宫家屯村烈士纪念馆和村史馆,着眼工艺传承、支持创建村芦苇艺术馆,开展党史宣讲29场次,吸引100多个单位共1.3万人次参观学习。
与爱同行志愿者服务中心承接的“黄手环伴您回家”项目荣获天津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期间,共发放黄手环3000余支,受益老人3000余人,让更多老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接受、领取并主动佩戴黄手环,为老人铺就健康回家路。
国网天津静海供电有限公司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 帮扶志愿行”一对一助学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到静海区实验小学,为学生们送上“用电安全+生活安全”的课外知识,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
“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这是所有志愿者的共识。从天津市优秀志愿者到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再到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社区,他们既是最美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也是志愿精神的传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初心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精准服务有力度
“张大爷,我们先走了,下次看您再留下吃饭。”刚刚帮张文祥老人疏通了家里堵塞的下水道,华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五色花志愿服务队队长高卫东便急匆匆地跑下楼。
在“情暖静海·万名志愿者服务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高卫东带领服务队的队员,整天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服务“一老一小”、给居民代买生活物品、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整……“堵门留吃饭”这种事,大伙儿隔三岔五就碰上,用他的话说,就是“文明实践暖人心,老百姓高兴,咱们干着心里也舒坦。”
如何点燃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静海区对接群众美好生活需求,4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专业志愿队伍应运而生。
金海园社区“暑托班”、吕官屯村“敬老节”、医疗保障局帮扶困难老人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汇聚起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特色亮点的百花齐放。只要群众“说”,我们马上“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打通了供需对接壁垒,实现了线上“点单”闭环,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今年年初,天津突发疫情,全区3000多名志愿者迅速集结,坚守在各乡镇村(街)的核酸检测采样点,认真做好排查员、信息员、心理咨询员,成为防疫一线的“生力军”,吹散疫情带来的寒冷和阴霾,传递着力量和温暖。
“静海义工”“萤火虫”等民间公益性团体围绕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送新风等主题,顶着寒风奔走在大街小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 2021年以来,静海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万名志愿者服务群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新风的影响力持续“升级”。
乡村振兴有高度
静海区着力在“统起来”“沉下去”上下功夫,实现志愿服务精准供给、文明思想分众化传播,将优质资源送到基层一线,与“三下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活动相结合,推动科技、教育、应急等与文明实践建立长期的合作、支持关系。
每逢周末,家住锦绣家园小区的张春亮总会在区人民健身广场看到“小红帽”进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他既羡慕又敬佩。“今年我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为更多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张春亮在心里定下目标。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精神。
时下的静海,几乎每天都有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奉献在寻常巷陌。“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一理念在静海区已深入人心,更成为大事小情面前最暖心的话语。
从乡村到城区,志愿服务在静海区已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注册志愿者16万人,志愿服务队伍900多支,参与志愿服务人次达38万人次。
一条条道路平坦宽敞,住户庭院干净整洁……走进静海区杨成庄乡宫家屯村,一幕幕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宫家屯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号召人人动手、家家参与,村民逐渐养成了环保自觉。同时,“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农村污水管网加快改造、清洁能源取暖有序推进。
“环境好了,日子也就越来越红火。”宫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宫家屯村红色文化旅游、芦苇画等特色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红一绿”的发展模式,给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
民风淳、乡村兴,静海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圈粉引流”,移风易俗打造文明乡风。各乡镇街道坚持“‘党建+移风易俗’模式,以党员骨干、退休干部、乡贤为主体,用‘党风’淳化‘民风’带动‘新风’”,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静海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任务,以乡镇(街道)、社区、邻里之家三级联动网络为基础,将各级阵地打造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把党的理论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随时随地开展高质量宣讲。同时,依托全媒体传播优势,打造“走心”短视频、开展网上“云宣讲”,党的鲜活理论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身边、村民心头。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是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党政干部进网格、党员报道入社区,形成文明实践责任‘包保网’,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让大伙儿都有机会为静海发展‘出力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刘会松说。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