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臂抱胸代表拒绝?|默克尔的心理顾问教你解读身体语言
自我成长-微分析系列 01
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第9篇文章
在这里,读懂心理
说起身体语言,不得不提一部美剧,一部港剧:
美剧是《lie to me》,一共出了三季,那个脾气古怪、弯腰弓背的莱特曼和他的小组,似乎可以洞察一切;
港剧是林保怡、黄宗泽主演的《读心神探》,虽然有抄袭《lie to me》嫌疑的争议,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优质港剧,一时间很多人通过该片介绍的“读心”测度身边众人。
这两部可谓开启“民智”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许多人了解身体语言,探测身边人是否说谎的“教材”,也培养了不少人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比如,以下这些身体语言的解读,就流传很广:
摩拳擦掌,是因为精神紧张;
眼神抽离,是因为看到自己不想看的,想逃避;
双臂抱胸是设置自我保护的屏障;
脚的方向朝向门口,是因为迫不及待想走;
还有说谎时,眼睛朝向什么方向,
这是个很多人都纠结不已的话题。
市面上有大量类似的书籍,然而,在有“30年行为研究专家”、“20年政治领袖行为教练”之称的德国心理学家乌尔里希 索罗曼看来,这些解读是一种“生搬硬套”,并不符合身体语言的本质。
比如说,许多经常谈及的“双臂抱胸代表拒绝”,在他看来,也可表示:
感到寒冷后想通过拥抱自己取暖;
站久了,想换个姿势;
想对外展示自己的强大;
在效仿他人……
在他看来,身体语言的构成因素太过复杂,既有当事人自己的因素,也有偶然性因素,还有团体、文化影响等的因素。
不应用“机械”的方式来判定,做了什么行为就是什么意思,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对身体语言进行解读,是脱离实际的。这个观点也是他最新出版的中文译著《你一动,我就懂》全书的中心思想。索罗曼把对身体语言的解读分为两种视角:
►一种是照片式的视角。
类似于我们在《lie to me》里经常看到的,莱特曼拿着一张张照片,从中解读他们的微表情。市面上大多数的身体语言读物大体上都采用了“照片式的视角”。似乎每一种表现都固定的表达了一个意思。
然而,照片式的视角忽略了人的多样性和个人的独特性,没有认识到身体语言的丰富多样性。通过照片式的视角来观察身体语言,已经把观察对象从人移到了照片上,把观察的目的从理解这个人转移到了侦破一个密码上。也由于照片式的视角让人自认为侦破密码就大功告成,从而会忽略很多信息。
►另一种视角索罗曼没有为其命名,我们姑且称之为索罗曼模式的视角。
这个模式,不提供给我们现成的答案,更多是让我们考虑交流中的交互、文化等对一个人非语言表达的影响。用索罗曼这本书的章节名表达,就是“身体语言并不存在唯一性”。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但是记住了这句话,基本上你也把握住了这本书的要义。
这多少是有些让芸芸众生沮丧的一个结论,我们还指望通过这些容易掌握的结论来判断别人有没有对我们说谎,对我们不耐烦,对我们出轨呢!这下倒好,被这个德国老头弄的都颠覆了!
索罗曼还不忘在书中用科学的语言来表示对捕捉微表情的不屑。他说:
哪怕这些解读有一定道理,微表情出现的时间也只有八分之一秒,指望通过学习一本微表情的书就能看穿是“天方夜谭”。“如果对方还注射了肉毒杆菌,脸部根本展现不出自然、本能的表情,一切就成徒劳了”。
那么,作为一个身体语言领域的专家,索罗曼是怎么观察身体语言的呢?
虽然索罗曼否定了身体语言的唯一性,但是《你一动,我就懂》还是提出了一些考察身体语言的框架。原书写的比较散,我初略地把“索罗曼模式”整理如下:
运动
运动主要考察的是人的身体运动和性格特点的关系,当然这是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我理解下来,索罗曼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做的各种动作,与这个人的性格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观察人的视角。他举范冰冰的例子说(这也是这本书独到之处,所用案例多为中国明星),很多人觉得范冰冰是个很会作秀的人,比如她目睹车祸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并支付费用。但在他观察范冰冰的身体语言后发现,她的动作“轻松”,靠的不是演技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她“女王般的姿态”并非刻意装出来的。而她敢于公开这件善举,也是源于她的自信和勇气,这是符合她的个性特征的。
索罗曼在一再强调不要机械解读身体语言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个观点,不要以为你可以通过刻意的修炼,隐藏掉那些微动作、微表情所泄露的你的内心世界,因为一个人在压力情境下,会打回原形,人可操控的范围是微乎其微的。他举了他的客户,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例子,虽然作为大国女领导,默克尔每次在压力情境下,也会做出她特有的“默克尔三角”的手势,和瑜伽姿势有些相似。当然,这也流露出来默克尔在这样的公众场合,经常是处于紧张状态的。
另一个值得提起的是,手势往往具有模仿性,当人们试图走进一个团体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学习使用这个团体的固定手势。这一点表明,身体语言是相互之间影响的。
身体的内生循环
索罗曼提出,在无意识状态下,人常常处于“半自主身体反应”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很放松,但是实际上却伴随了紧张,比如上半身稳如泰山,下半身的双脚却不停晃动。索罗曼指出,可以通过这这一点的观察,察觉出人们想隐藏起来的“真相”。比如,特别紧张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可能特别喜欢寒暄,比如通过对互动方的“问候”来压抑自己的紧张。
他举了一个关于互联网自拍的例子。时下,人们常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等各种自拍,自拍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希望展示出来的形象。然而,这一点恰恰泄露了自己的“真相”,这不是自我的一种表达,而是刻意的营造,或者掩盖自己不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身体的外生循环
索罗曼构建了一个“植根—呼吸—交往”的体系来表达外生循环。植根这个词很难理解,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人比较本质的部分,属于本能。呼吸是索罗曼观察非语言表达的重心之一。他在提到呼吸的时候举的一个例子,恐怕很符合许多人的状态。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于控制自己的呼吸,以便于压制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小孩子往往习惯用哭声来吸引人注意,但是没有人注意他的话,孩子就会憋住呼吸,压抑情感发泄,久而久之,长久的呼吸不充沛就会导致自卑。而这一点如果衍生到人际交往中,则会由于在该宣泄情感的时候不加以宣泄,给人产生性情冷漠的印象。
索罗曼据此还提出一个心理治疗的取向,就是身体取向治疗。通过对人身体的观察,通过打开他们的身体密码从而解读他们的内心密码,以充分认识来访者,也让来访者能充分地认识自己。当然,这就更难理解了。
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却不容易懂,可能和德语翻译成中文不够流畅也有关系。不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要记住一下几点,其实也就很有收获了:
►不要草率地通过按图索骥式的身体语言解读书来理解别人和自己。
►不要试图通过模仿或回避某些动作来表达或掩饰自己。
►身体语言没有定势,但有规律可循,可多从其运动状态、手势、呼吸等加以观察。
►身体语言也是人际的产物,所以与什么人相处,就会有不同的身体语言。
相信,了解到这些的你,对于身体语言这门学问,已经比只看《lie to me》的人要领先一大步了,虽然好像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也许这也是心理学的奥秘所在。
你一动,我就懂
作者: [德] 乌尔里希•索罗曼
作者介绍: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行为教练、30年行为研究专家、20年政治领袖行为教练、德国生物能分析协会主席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年:2016-7
心理好书,我们为你推荐
心理好书,我们浓缩精华
在这里,读懂心理
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师 Arthur Chen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Clara Tang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请和微信后台联系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欲加入一杯咖啡读书组
请点击下图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点击阅读原文,看八月卷首语:初心易得,始终难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