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老师癫狂言行背后,是被忽略的教师群体心理危机
自我成长专刊
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
AC专栏
近日,湖南某市一名女教师在办公室辅导学生作业时,情绪失控,不仅辱骂学生,还加上了肢体动作,掐脸、扯头发……这一幕被同事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引发社会舆论强烈的反弹。
老师打学生,并不是什么“奇闻”,人们对这样的现实也有基本认知,也让不少成年人回首自己不堪的学生时代。但是,一段当下真实的视频显然更具冲击力,谁都不会觉得这样的“教育”可以被继续。
目前,涉事老师已经暂停工作并接受调查,学生也接受了心理辅导。
影视明星马天宇也专门发声,称“这是根儿坏,情绪不稳定及神经病不适合做老师的工作。”
事情再详尽的原委不再赘述,网上流传的没有给学生脸部做模糊化处理的视频,也不建议再继续传播,以免给这几个学生及家庭造成二次伤害。
但是,我想邀请大家稍微按捺一下怒火,一起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这些年,很多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颇为担忧,因为目之所及的是,身边越来越多学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出现了心理危机,而且愈加严重。
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事情,人们首先会做这样的归因:
1、这个孩子的家庭,即其父母有不可辜负的责任,亦或者是他们的教育失败了。
2、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了,一点都碰不得。
然而,这样老师暴力虐待孩子的视频,直白地告诉我们,还有第三种可能性:
3、他们在学校遭遇的不堪。
与学生之间的校园霸凌不同的是,来自老师的霸凌,更有可能是这种不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生存,像那位被女教师暴力虐待的女生和男生会面临多大的内心冲击,他们每天是抱着怎样的心情走进教室?
这些年,我们总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其实恐怕更需要关注的是老师的心理健康。
事实上,如果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恐怕是很难真正获得解决的。
1月去世的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先生,在1968年通过学校实地实验,得出了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效应揭示了,如果学校教师能够以善意、更具期许的眼光看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校里表现得更好。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善意、积极看待,甚至是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看待学生,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变得更糟。
有专业心理工作者据此将这一效应推及到现实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上位者如何对待下位者,具体可见《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一书。
由此可推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的背后,很可能是许多教师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的反映。
就像视频中这位老师,我们可以从道德和职业操守等角度抨击她,但是不能无视的是,她在视频中所呈现的状态,已属情绪崩溃,整个人是失控、癫狂的。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观察,这个老师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恐怕是比较严重的,属于需要被重点关注的群体。
那么,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还有多少镜头没有捕捉到,但已经或者即将情绪崩溃的老师呢?
他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此事,改变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路,从教师端入手,或许才是解开问题的钥匙所在。
而且,因为长期忽视等因素,恐怕老师群体的心理危机比学生的更严峻。
我看到不少人支持马天宇的说法,即像这样有情绪问题的人,不适合工作,至少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我想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因为好像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了。
我得刺一下有这样想法的朋友:
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即便一个人有精神疾病也有工作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不能进行精神疾病歧视。
他们需要的是接受治疗,而不是让他们的社会功能进一步限缩。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在这个维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社会似乎用一些机制排斥精神疾病群体,比如通过“隔离”手段,让自己免遭其害。
但是电视剧用一个个鲜活且具有戏剧性的片段告诉观众,因为过于对立、恐惧,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更多人不敢面对疾病,疾病恶化,进而造成更多社会问题。
因此,在这个当下,我想为这个女教师发发声:
从职业伦理的角度,她确实做错了,需要受到惩处,但是她更需要的是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特别是情绪管理方面的治疗,我们也要保留她治愈后可以继续工作的可能性。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始终是我们社会应该坚持的方向。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追问一下,这个女教师又是怎么得病的?
我们可以接受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教师群体造成的,那么也可以继续推演下去:
教师群体的许多心理问题,恐怕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导致的,至少他们也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这些年,教师承受了大量的KPI考核目标,承受了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管理、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压力……
最近,知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就指出,近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每天要完成各种任务过多,包括各种活动、检查、APP下载、打卡、拍照、公开课等……
我们一方面说要给学生减负,另一方面老师的负担却大大增加,疲于应付这些行政压力,导致他们连做好本职工作都不容易,自己的情绪问题都很严重,谈何育人、谈何情绪稳定?
这个女老师的癫狂言行,只是这个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教师内心世界外化的写照,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隐秘的真相。
(知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
简而言之,我们不为这位女教师该承担的责任推诿,也不能让其他更需要承担责任的人躲在幕后。
再次,更重要的是,或许这样癫狂的精神状态并不罕见。
一个朴素的观察是,这些年很多人的情绪状态都变得更加激动、更不可控。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像女教师这样,可能随时发飙、崩溃的同事、朋友、家人。
我们不能如此淡漠地说,你们就不适合工作,不适合在我们身边出现。
甚至,可能你我在某些时刻,会化身癫狂的女教师,亦或者在即将成为她的边缘徘徊。
我们更不能如此淡定地说,自己就不适合工作,不适合生存下去。
当这样的情绪状态具有一定的人群广度,甚至也可能在我们身上重演的时候,恐怕这才是我们在女教师殴打学生这个单一事件之下,更需要直面的普遍性心理危机。
也是处于这个原因,我特别为那位曝光这一事件的老师担心。
很多人都在表扬他或她的勇敢。在看起来“万马齐喑”、“事不关己”的学校里,是他(她)举起了手机,拍下了这一幕,从而让这件事得以曝光。
但是,当大家在用“勇敢”这样的标签去定义这样的行为,似乎也暗示这件事其实是充满风险的。
我看到有关方面已经表态,说不会为难这位曝光者,我们希望这句话可以算数。
但是,我还是想提醒这位曝光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比自己想象中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加多一些才行。
生活并不是爽剧,不太会有那种一巴掌打得坏人嗷嗷叫,然后全世界都来支持你的事情发生。
我们作为看客,当然很容易一边倒叫好,但是如果我们也身处其中,只需想想自己的“社畜”环境,便知道,很多事的走向,恐怕不太会如我们的意。
之所以那么多人爱看爽剧,恰恰也是因为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才在虚幻的剧情中寻求一些精神宽慰。
究其原因是,处理一个癫狂、社死的女教师是容易的,但是诞生这个女教师的土壤仍在。
只要这个土壤不发生实质改变,谁都可能会变成下一个女教师。
这才是这一事件背后真正的问题。
须知土壤是不容易更换的,甚至自己就是土壤的一部分。那些土壤中生存,或者从土壤中获益的人,不会直面问题,反而会把问题遮盖起来,对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方法便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勇敢的同时,一定要更加清醒,得搞清楚自己真正在对抗的是什么。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是被人随便算计的代名词。
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要一击即中,要让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形。
女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是发生在学校的办公室,背后是一段伟大人物的格言。
我把视频放大,终于看清了白胡子伟人相片下的这句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这句话,配合这段视频,戏剧效果拉满。
据说。事后有人威胁过发出视频的老师,说女教师的做法,虽然有点过,但是也是让孩子们提前适应社会罢了,因为生活是很残酷的。
如果属实,这当然是托辞,也是她人性卑劣的证明,但是恐怕也说出了部分真相: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并不会爱你,甚至会因为你的好,妒忌、暗地使坏、想法设法让你过得不好。
像这种直冲过来的身体和语言凌辱,只是明箭,数不胜数的暗箭才是难防。
所以,我们要心存善良,但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他人的善待。
那种因为是教师,因为是某种身份,所以一定要善待我,是过于理想化的天真想法。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便是能够接受对这些理想化人物其实也很平常,也有自己的烦恼,甚至也有卑劣一面。
他们可能连自己都没有被善待,自己都不能善待自己,怎么来善待你呢?
这个社会并不都是良善之人。善良一点解读的话,他们可能也是自顾不暇的苦命人。
以我的生活经验,女教师这样的人并不少见,而且他们估计更聪明,善于在镜头面前伪装他们的丑陋面孔,反而会装得洁白无瑕、楚楚可怜,让你时时挨刀,还要有苦说不出。
这就是你面对的生活海洋,是风高浪急,是波涛汹涌,是险象环生,即便平静如湖水,也有无数暗流涌动,麻痹你的神经。
伟人提的“意志力”,我理解就是抗挫力,即可以面对这些人性卑劣,但是不被打败,出淤泥不染的能力。这一事件中的每一方,其实都需要这种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恐怕是当下更为稀缺,也更为需要的:
与其期盼他人的精神稳定,不如做好准备,去迎接生活的疾风骤雨。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