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去西山,访一访让王贞白发奋的光阴故事丨《声画上饶》第14期
『声画上饶』
▼
第14期 去西山,访一访让王贞白发奋的光阴故事
去南楼,品一品让陆游向往的春酿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在白鹿洞书院求学的诗人,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声把他从书海拽到现实的世界中来,诗人一抬头才发现,又一个春天已走到草木深处。
时间流逝得何其快啊!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乐府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李白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这流水般的时间,一去不返,如何也抓不住。它匆匆地从指缝里溜走,从书本上滑落,从树梢上掠过,与每个生命擦肩而过。
奋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很有时间紧迫感的王贞白触景生情,在大好春光中写下千古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将时间和金子放在了一起,创造性的手法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新境界。于是,时间不再是某种虚空缥缈的存在,而是真真切切可看可感的珍贵事物。好学少年的神来之笔,朗朗上口却又饱含力量,它带着书香,跨越千年的时光,穿过江南的烟雨,在人们耳畔回响,在心中激荡。
王贞白,生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此时,战乱频仍,晚唐风雨飘摇。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王贞白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原本严肃的科举这一年却起了风波。市井议论纷纷,举报信蜂拥而上,有人以为这次考试存在“猫腻”。碍于舆论的压力,朝廷推翻已经放榜的结果重开殿试。原录进士25人,最后只留下15人。而王贞白两度折桂,可以说相当厉害。
登第后,边疆报警,外虏入侵,王贞白毅然投笔从戎,前赴边塞,灭虏征敌。这是他儿时的梦想。
壮志热血,策马疆场。出征前,写下“微功一可立,身轻不自怜。”这一去就是真刀实枪的好几年。“忆昔仗孤剑,十年从武威。论兵亲玉帐,逐虏过金微。”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27岁的王贞白授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此时距他考中进士已经七年了。在政治上,王贞白有着鲜明的立场与决心。“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然而,朝廷从上到下一片腐败,壮志难酬的诗人决心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弃官归隐。这一年王贞白还不满35岁。
归隐之后,满腹经纶的王贞白并没有“躺平”,而是投身于家乡的灵山秀水,在永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山斋书舍,传承讲学之风,弘扬圣人之道。他将满腔的热情和抱负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使“四方学者多师之”,为世人所推崇。
唐灭亡以后,王贞白没有再入仕。惜时的他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经常和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江西四大诗人”。手编所作诗300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7卷,在《全唐诗》中存诗1卷。五代人孟宾于《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明代李奎赞王贞白的诗“联芳李(白)杜(甫),并驾韩(愈)柳(宗元)。”由此显见王贞白在唐末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王贞白病故,朝廷敕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道公祠”,墓葬于广丰城西门外城壕畔。
西山草木葱茏,西溪水波荡漾,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自王贞白创办书斋后,西山观办学之风昌盛,先后办有丰溪书院、师范讲习所、复南中学等,西山观今为广丰中学(省级重点中学)校址。
一句诗照亮一座城。作为光阴文化发祥地,广丰区把打造光阴文化与弘扬广丰人创业精神深度结合,积极策划“光阴文化”旅游品牌,在丰溪河畔规划建设了光阴文化园,打造了光阴文化长廊。900米的光阴文化长廊里镌刻着王贞白的诗歌和古今中外珍惜时间的诗句名言。日升月落,丰溪河滔滔地唱着光阴的故事奔腾向前。
流水不绝,精神不枯。穿越千年,光阴文化这颗传统文化宝库里的明珠,依然熠熠生辉。“天地迫,光阴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惜时如金”的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入到国人的精神世界,激励着人们以梦为马、长风破浪!
来源:上饶交通音乐广播
文稿:邹萍艳 戚虹鸿
播音/制作:杨超
海报:邵冠岚
初审:黄昱艳复审:李倩男终审:谢华杰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