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中国考古百年 | 考古?你也可以!快来一起开启中医药文化“考古”之旅吧!

江中青年 江中青年 2023-03-09



中医药文化“考古”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一百周年

当人类的过去逐渐被厚厚的黄土覆盖

是考古学家凭着一腔孤勇,前赴后继

于漫漫黄沙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

从岐黄问道到杏林春满

中医药文化成为五千年文明中

一颗璀璨的明珠

和小编一同开启

中医药文化“考古”之旅吧~




杏林拾典


岐黄之术——中医理论

岐黄是岐伯和轩辕皇帝的合称。相传中华始祖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雷公等常常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并予以阐明。其内容大多收录于《黄帝内经》。后世出于对岐伯和黄帝的尊崇,以岐黄之术作为中医理论的代称。


青囊——医书

青囊是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华佗游走各地行医时,常把自己积累的行医笔记装在一个青色的布袋里。华佗在被曹操杀害前夜将自己毕生的心血装进这个袋子里交给狱吏,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所学流传于世。又因《青囊书》为华佗所著,故借青囊代指医书以示纪念。


杏林——中医学界

三国时期董奉途经凤阳时不忍百姓因战乱而贫病交加,于是因地制宜鼓励当地人种杏树致富。为此他定下两条规矩,一是看病不收费,但病人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杏树,重症者5株,轻症者1株;二是杏子成熟时节路人可自行采摘一斗杏子,留下一斗米。他把这些米都用来救济了大量的贫民。这个故事流传至后世,被明代名医郭东等效仿。为表尊敬,人们常用杏林称颂医生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


杏林历经千年

当然不是只凭故事

我们还有许多传世经典

快来看看吧~




悬壶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成书于西汉。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难经》


《难经》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它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81个问题重点讨论并整理成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成书于汉代。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方剂理论,对药材进行搜集,并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分门别类。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立发展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泛黄的纸页

承载的是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

是医者那份从未改变的初心




大医精诚


黄帝——针灸之祖


传说为少典与附宝之子,居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五帝之首,被尊为“人文始祖”。其著作《黄帝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规范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路线,论述了经脉病症、诊断及治疗,针灸处方的配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法,且内容丰富,切合临床实际。为针灸发展奠定了基础。


葛洪——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炼丹家、医学家。其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首次记载了天花(天行发斑疮)、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张仲景——医圣


张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此外,该书还确立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创造大量剂型,记载很多有效方剂,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


李时珍——药圣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其著作《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打破了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16部共60类,系统地记述了药物知识,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


传承岐黄之术

谱写杏林华章 

让中医药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

我们一直在路上



往期回顾






2021年11月16日/第2266期

编辑 | Doreamon 审核 | 致辰 慕

共青团江西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官方微信平台

江中青年 在您身边

欢迎投稿

 邮箱:804184411@qq.com

今日编辑

今日审核

今日审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