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宴 | 2017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召开
2017年9月23—25日,为期3天的“2017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开幕。本次讲坛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风景园林》杂志社共同承办,浙江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本次讲坛邀请到17位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内外风景园林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会上,400余位风景园林教育、科研、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行业媒体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参与了“城市中的自然”这一议题的思考,畅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景园林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演讲。
嘉宾合影
9月23日上午,讲坛开幕式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主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先生与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相继致辞,均高度肯定了北京林业大学在推动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刘先生认为现代城市化背景下,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离不开风景园林行业的支撑,并期待本次讲坛能促进行业的研究与发展;宋校长表示,此次讲坛议题非常重要,城市建设应以自然为美,并希望此次高峰讲坛搭建的交流平台,能将信息传递给更多业界人士。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先生致辞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致辞
讲坛环节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先生,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规划和土地利用系主任狄德瑞奇·布鲁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先生,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硕士课程项目主任罗德·巴内特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
孟兆祯院士,中国·北京林业大学
Prof. MENG Zhaozhen, Academicia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hina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独特优秀的中国园林
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and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The Unique and Great Chinese Gardens
孟兆祯院士对中华民族园林特色之根本的深刻见解令人敬仰,其慷慨激昂的演讲感染众人。中国园林将社会美融入自然美,创造园林艺术美。孟院士通过以都江堰水利工程、泰山、杭州西湖为代表的中国园林,阐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结合中国园林营造,深刻解读了中国园林“借景谋旨,问名心晓”“借景额题,体宜楹联”“借景布局,经营位置”“兵不厌诈,景不厌精”“栏杆信画,因境而成”的传统设计手法。
狄德瑞奇·布鲁斯教授,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规划和土地利用系
Prof. Dr. Diedrich Bruns, Kassel University, Germany
关于风景园林研究中“城市中的自然”这一命题的探讨
Addressing “Nature in the Cit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如今,风景园林研究面对着自然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城市化、人类健康问题等诸多挑战,狄德瑞奇·布鲁斯教授展示了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于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设计纲要的提出,风景园林与人类健康福祉的关系,风景园林的无形价值,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等。但以上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风景园林研究需要坚实的专业储备及实践基础。最后,教授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对风景园林研究作出贡献以面对和解决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王建国院士,中国·东南大学
Prof. WANG Jianguo,
Academicia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自然中的城市”VS. “城市中的自然”——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
"City in Nature" VS "Nature in City"—Observing Natural Phenomena, Suit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王建国院士结合实例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前工业时代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持着共生的良好联系,城市布局结构肌理需要向天人合一的法则学习,构成自然中的城市;自然秩序与人为驾驭等量齐观时期的城市,强调城市规划设计的人为秩序不可以无限放大其作用;面对现代城市扩张时的问题与挑战,“自然中的城市”逐渐演变为人们对“城市中的自然”的向往和需求。他认为上述演变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宿命;必须倡导绿色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准则;探索了小规模城市(镇)中保护和维持“自然中的城市”的可能性等,引人深思。
崔愷院士,中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Prof. CUI Kai, Academician,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China
从景园建筑到绿色建筑
From Landscape Buildingt to Green Building
崔愷院士解读了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体验馆的营造策略,分享了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中的游客服务中心、园林艺术馆、体验馆、清泉阁、赛歌台等建筑的具体设计。崔愷院士通过诸多实践项目向大家呈现田园景观中的建筑如何成为绿色建筑,建筑是如何融入环境,最小干预现状,与之共生。他认为,无论是田间农舍还是园中亭榭,无不是借势、借景、借风、借荫,是简朴的、有智慧的、低能耗、无能耗建筑;提出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是尊重环境,建筑消隐;分享了绿色建筑不是标榜绿色技术建筑,而是看到绿色、享受绿色的建筑这一新的绿色建筑理念。
罗德·巴内特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
Prof. Rod Barnett, Washington University, America
非人类的都市主义:一种情感基础设施
NONHUMAN URBANISM: an infrastructure of affect
罗德·巴内特教授从皮埃尔·贝兰格(Pierre Belanger)的“景观作为基础设施”的概念展开,利用景观基础设施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学动态地连接起来。进而他提出一种新的尝试与思考方法,介绍了他的一个叫做“雷达”(Radar)的小型项目,项目由一系列调查组成,从各个角度探讨人与非人类因素之间的情感联结。在这个项目中,公共空间是一个可被设计的领域,人类与其他非人类因素是一个可见的整体。他希望这个项目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创造新的更加自由的空间。
23日上午演讲结束后,李雄教授、狄德瑞奇·布鲁斯教授、王建国院士、罗德·巴内特教授就“在一个城市中自然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和“城市中的自然是什么内涵”各抒已见,引人思考。
9月23日下午的讲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主持。日本东京大学景观教授横張 真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马蒂亚斯·科道夫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恩瑞克·巴特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香港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马修·普赖尔副教授、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沈悦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
横張 真教授,日本·东京大学
Prof. Makoto Yokohari,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在变化的城市气候条件下重新定义城市中的自然——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其他
Redefining Nature in the City under the Changing Urban Climate—2020 Tokyo Olympic Games and Beyond
横張 真先生引入对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马拉松项目赛道微气候的评估体系,进而提出气候变化这一因素对于城市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义城市中的自然。他通过对东京市中心近期的若干个重建项目的分析,讨论了应对城市气候改变的解决策略,其中包括保护城市中自然开放空间的方法。希望以奥运会为契机,规划城市中的绿色网络能成为东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马蒂亚斯·科道夫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Prof. G. Mathias Kondol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merica
河流与社会连通性
Rivers and Social Connectivity
马蒂亚斯·科道夫教授以河流为切入点,分析河流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功能的转变,重点强调河流在人类和自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河流对于振兴区域发展有独特的潜力。并通过滨河改造项目的讲解,分析河道人类对于河道横向与纵向连接性的利用,河道项目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性的转变,同时,河流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试图通过人类对于河流横向纵向及竖向层面的利用,以探寻城市增强社会连通性方法。
李雄教授,中国·北京林业大学
Prof. LI Xiong, Beijing Forestry Unviersity, China
北京市中心城自然系统的动态演变与优化调控策略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Optimal Regulation of Natural System in Central Beijing
李雄教授以详实的内容、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了北京市中心城自然系统的优化策略。首先介绍了北京的建城史、历史上的北京中心城的山水格局;阐述了北京的绿色运动,包括绿化隔离带建设、四大国家公园、北京市海淀区绿色城市建设、百万亩造林工程、绿道建设、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分析了北京市中心城自然系统的动态演变,包括北京中心城自然系统构成、面积变化,自然系统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自然系统之间的转换等;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中心城绿地理想格局的构建目标、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等。
恩瑞克·巴特约教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Prof. Enric Batll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UPC), Spain
融合公共空间与自然:作为巴塞罗那主体结构的绿色空间
MERGING PUBLIC SPACE AND NATURE. Green as main structure for Barcelona
巴塞罗那的街道、广场以及公园都是城市区域公园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使自然、公共空间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恩瑞克·巴特约教授向我们介绍如何使绿地系统成为主要的城市格局,以巴塞罗那多个绿地改造项目为例,解释景观干预如何保护、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绿色基础设施质量,进而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
吴庆洲教授,中国·华南理工大学
Prof. WU Qingzhou, Th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天人合一与天府蜀都
Philosophy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Capital of Sichuan
吴庆洲教授指出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成都平原的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是成都成为天府蜀都的关键。吴教授就成都城市水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了城市水系的完善促进了成都的昌盛和发展,使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繁华都市;论述了成都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天府蜀都,成为生态之都、文化景观之都、蜀文化之都、文化艺术之都、繁华之都、戏曲之都和游乐之都,这都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合一的结果。成都古城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借鉴。
马修·普赖尔副教授,中国·香港大学
Prof. Mathew Pryor,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城市之上的自然:屋顶农场如何使城市重归自然
Nature Above the City: How Rooftop Farms could Re-naturalise the City
马修·普赖尔副教授以中国香港铜锣湾希慎广场(Hysan Place)的屋顶农场为例,探讨在高密度社区中如何将城市的屋顶空间作为屋顶农场,将自然带回城市的中心地带。基于一系列土地利用、社区数据、人群调查以及文献研究,分析天台耕作在香港的开发潜力、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进而讨论屋顶农业如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农业景观,以推动城市生产进程,启发未来城市建设。
沈悦教授,日本·兵库县立大学
Prof. SHEN Yue, Universityof Hyogo, Japan
都市中的绿地再生与建材的循环利用
Case Study of Restoring a Green Open Space in City and a Recycling Scrap Material
沈悦教授认为生产、消费、还原这3个环节参与城市系统的循环过程,指出还原在城市中应用得非常少,值得反思。一方面,沈悦教授就城市中的绿地再生,分享了东京大手町CBD绿地与日本兵库尼崎市中央绿地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就建材的再利用,以“淡路瓦”废品利用的庭院建设为例进行了详细解读。
9月24日上午的讲坛由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沈悦教授主持。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克里斯托弗·马金科斯基副教授、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先生、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风景园林系约书亚·塞拉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风景园林系丹尼尔·勒尔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演讲。随后,在讲坛的闭幕式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对与会嘉宾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整合,并肯定了此次讲坛的举办对促进业内交流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克里斯托弗·马金科斯基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Prof. Christopher Marcinkoski,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merica
为什选择风景园林?——(非洲)投机时代的城市化
Why Landscape? Urbanization in the Age of (African) Speculation
我们正处在一个“投机性的城市主义”时代,克里斯托弗·马金科斯基副教授通过对过去十余年在非洲进行的百余个新城项目的图集分析,概括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以及潜在的后果,进而得到启示,我们需更加注重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而非结果,不仅仅依赖于可量化的指标。接受投机活动中的动荡和风险,将其作为重塑当代城市设计和规划实践的基础。
陈跃中总裁,中国·易兰规划设计院
CHEN Yuezhong, Principal of ECOLAND, China
都市空间的自然渗透
Integrated Design
陈跃中总裁对如今城市化模式进行了思考,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阐述城市化过程如何与自然共生。宏观层面上,提出“大景观”理念,主张用生态景观体系来构筑城市的骨架,强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如环太湖生态规划研究等;微观层面上,指出细致的设计能够让场地分工更为明确,由此带来井然有序的空间关系。基于国情,总结了在中国从项目策划阶段到施工实施阶段的十大步骤,尤其强调了场地设计方案阶段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麓湖红石公园二期——竹隐园项目。
约书亚·塞拉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
Prof. Joshua Cerra, Cornell University, America
构建城市的社会与生态弹性
Buil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Cities
城市由相互不可分割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组成。约书亚·塞拉副教授从城市生态设计、自愿合作管理策略以及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3个研究领域,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将公众参与和设计过程相平衡,注重规划设计对社会和生态的长期影响和适应性,进而更好地将社会和生态结合。
丹尼尔·勒尔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Prof. Daniel Roeh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Canada
作为中国城市综合雨水管理工具的生命屋顶
Living Roofs as Integrated Stormwater Tool for Chinese Cities
丹尼尔·勒尔副教授从世界不同城市面对的暴雨危机事件展开,提出作为雨水管理的工具的生命屋顶概念,解释其运作机制;其作为低影响开发(LID)策略一部分,对于城市及生态系统的益处。通过绿色屋顶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及近10年来北美城市中生命屋顶雨水管理效益的总结,最终提出雨水管理的未来发展目标和策略。
王向荣教授,中国·北京林业大学
Prof. WANG Xiangro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hina
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
Nature System Outside and Inside the City
王向荣教授从中国东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出发,展示了广袤土地上具有不同乡土特色的景观;如今,更多的人工控制的系统取代了原来的自然和半自然的系统,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绿地的生态功能在减弱,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开始分离,城市内外的自然开始破碎化。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王向荣教授就如何保证城市的生态安全,提出了构建城市与自然系统之间平衡的4大对策:保护(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水网系统的完整性、荒野);修复(棕地的更新、湮没景观的再生)、转换(时空连续性)和整合(完整性)。
在1天半的时间内,面对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城市中的自然”这一议题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思考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的自然不仅关乎城市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本次讲坛上很多学者拓宽了“城市中的自然”研究的思路,谈及自然的人化、自然的社会化问题等。自然的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内涵却非常丰富,“城市中的自然”的实现需要更完善的研究去支撑,以推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
本届讲坛是继2015、2016年2次高峰讲坛后的第3次,前两届高峰讲坛的主题分别为“风景园林的多样性”“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连续三届讲坛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本届讲坛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与会代表积极学习行业前沿理论,及时记录演讲人精彩语汇,纷纷表示非常珍惜这种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并对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与高峰讲坛同期进行的2017青年风景园林师圆桌论坛也是精彩纷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青年风景园林师代表12人各抒己见。9月25日进行大会的参观考察活动,恰逢北京国际设计周,参会代表有幸加入这一设计盛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参展项目“北京绿廊2020”也于同期开幕,本刊将另外报道,请持续关注。
微信编辑:刘昱霏 张雯娟
文字供稿:张雯娟 刘昱霏
摄影:刘昱霏 张雯娟 刘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