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8-01 专题导读 | 风景园林生态表达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1期 P14-57、P83-94


从技术生态到人文生态,从物质生态到精神生态,从经济生态到政治生态,从文化生态到人类生态……泛生态化和生态常态化是这个时代的属性。“生态” 如同 “功能” 一样,是任何一个设计不必言说且需脚踏实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从常识性问题和设计师的责任来说,生态是无需 “表达” 的——设计师以 “有为” 的设计创造 “无为” 的生态表达,是设计的自由王国之境。欲达自由王国“无为”之境,“有为” 的生态表达是必然之径。生态表达(ecological expression)常见于植物和医学研究者中,通过分子化学和基因等展开,研究物体本质的表达。借其对 “本质的表达”,风景园林生态表达专题意欲探索风景园林所应有或需要的生态表达。风景园林的本质是空间,风景园林的生态是空间的生态。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否适合或者是风景园林需要的生态?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怎样的生态教育?风景园林自己的生态是什么?风景园林需要怎样的生态语言和表达?本期刊文分享了不同作者的思考。

——专题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蒙小英教授


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刘京一 林箐* 李娜亭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从地图叠加法到GIS


 詹姆斯·科纳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


从生态学语言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转化途径

岳邦瑞* 费凡

本研究旨在探索景观规划设计领域中的生态知识(生态学语言)与生态实践(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之间的转化关系,希望通过一套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简单有效的转化途径推进这一学界持续讨论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相关综述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三层次研究体系,从而确立了应用基础研究在转化过程中的桥梁地位。然后通过剖析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开展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经典方法,发现从生态学基础研究通往生态规划设计应用的桥梁是“空间导则与空间格局”的提炼,基于此提出了T-P-C的转化途径。最后,通过T-P-C途径的指导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5步骤转化方法。研究希望通过这5步骤的转化方法,引导更多生态学基础知识能够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地转化到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之中。

国内外学者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描述


动态均衡理论的图示模型


基于空间生态特性的景观图式语言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王云才

图式语言是基于景观空间的生态特性而建立的一种表达景观地方性和空间逻辑的新范式,是以图式为基本语言符号研究景观空间由基本空间、复合空间到整体景观空间的基本语汇与基本逻辑关系,并为塑造新景观提供语汇、语法等图式语言体系的支撑。图式语言研究是采用了景观空间原型与高效空间、空间选择与样本分析、空间抽象与图式提取、图式语汇与空间逻辑以及图式语言体系构建与验证的研究方法。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自组织协同理论与逻辑设计、空间生成过程与空间推理以及景观的多重表意与语用学等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基础是景观空间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演变性决定的,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综合。

典型景观空间从遥感影像到图式的提取过程


基于城市空气调节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研究

吴远翔 刘晓光 吴冰 袁雪娇

在中国城市高密度开发的用地模式下,依靠城市内部的有限绿地很难达到空气净化的自平衡。城市周边的绿地、水体等绿色基础设施在提供清洁空气、消解空气污染物、调节城市气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从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视角切入,以哈尔滨为研究案例,以ArcGIS为数据分析平台,提出市域尺度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的方法:1)空间单元识别:以局地环流理论为依据,根据地表覆盖与植被类型数据,识别出绿色基础设施的3类空间单元;2)城市风场分析:通过对一年四季典型月份的气象统计和基于风环境模拟软件CALMET的风场模拟,得到哈尔滨的典型月份风环境图;3)空间体系表达:根据城市风环境图,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在调节城市空气中发挥的作用,得到GI的空气调节空间分布体系。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制订区域生态绿地保护策略的依据,并在城市风环境分析、城市风道规划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

研究区域地表覆盖数据图

CALMET风场模拟分析


江南圩田的法与式:生态系统服务与空间形态增效

汪洁琼 唐楚虹 颜文涛*

以江南圩田为研究对象,文章阐释在风景园林生态的语境下,以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为“法”,以空间形态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观点。通过“水—绿—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传统江南圩田原生空间形态的整体解读,剖析其间蕴含的8个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反思当下圩田地区建设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探讨传统江南圩田生态智慧对当代圩田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给予的启示:“顺水而为”适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及与水相协调的传统社会治理系统。

温州三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评价


雨水花园设计的生态表达

蒙小英 邹裕波 赵雯

雨水花园设计的生态表达是对雨水花园设计中有雨水花园特色的生态性要素和有雨水生态特征的设计表达方法的探讨。雨水花园设计中有特色的生态过程主要有雨水处理的生态过程、花园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态过程以及人感知雨水生态的精神生态过程。基于现阶段雨水花园设计实践,在生态综合效应下,建构了由有特征的生态性要素、生态显露设计和生态技术联盟组成的雨水花园设计生态表达图式。

衡水格雷服装产业园雨水花园观赏草秋景


阿普雨水花园植物


拟自然水景的水均衡分析及水量设计研究

周虹宏 白新祥*

低影响设计和开发(LID)雨水资源,有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景减量设计,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水景海绵体。将水均衡法运用于水景参数化设计中,构建拟自然水景水量平衡方程式,探寻汇水区雨水汇水量最佳值,进而为水景水量设计提供参考。由水均衡法核心思想质量守恒原理,即区域总输入水量等于总输出水量,提出拟自然水景水均衡分析方法,并以习水箐山森林公园主入口景观区为例,探讨水均衡分析在水景参数化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汇集及损耗示意——箐山森林公园主入口鸟瞰


原始场地季节性雨水景观


城水互动: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

李恒 王向荣*

成都水文化源远流长,城市水利自古蜀先秦至后世明清的持续建设,带动了历代兴盛。唐宋是古代成都历史上内部水系变革的最重要阶段,唐代的大规模行动构筑了“二江环抱,两水夹池”的结构体系,宋代在此基础上修补完善,又形成溪渠密布的水网,城市水利系统成熟完善。在此背景下,河道突破基本功能成为框定城市的自然骨架,园林依水而建营造出大规模的自然空间,城市环境的总体风貌也随着水网体系而确定,推动了内部自然系统的嬗变。本文梳理唐宋成都水利建设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探讨水系与自然系统的内在联系及深刻影响,最后根据目前成都颁布的规划办法,结合内部河流现状及古代历史经验,提出思考借鉴。

唐宋时期二江的改动带来深刻影响,贯穿后世,传承至今,城市格局及景观风貌以此为基础延续展开


清代金沙寺、大佛寺依二江建设,可窥测唐宋成都因水而就的自然园林


宁波月湖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流变研究

刘琪琪 王欣*

宁波月湖是以月湖为中心开辟形成的湖泊型公共园林,然而不同于大多数湖泊型公共园林,月湖是园林史上少数存在于城内并发展为人文地标的公共园林。月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极盛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作为唐代开辟且至今现存的公共园林,月湖的发展经历了城市公共园林形成的4个典型阶段,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及其产生文化的发展有实证意义。本文结合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江南地方志图文,梳理了宁波月湖的园林建设历程,并重点从外在形式和内在驱动两方面归纳了月湖公共园林演变的动因机制,提出了园林与城市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观点。

北宋时期月湖想象复原平面图 


西湖与宋代明州城街坊的空间关系

A :西湖;B:子城;C :鄞县县衙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8-01 刊首语 | 王向荣:生态无需表达

《风景园林》2018-01 目录 | 风景园林生态表达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8年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魏丹柠

校对:张雯娟


扫描二维码进入《风景园林》杂志社官方微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