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奖银奖作品解读 | 2017“百思德”杯新锐设计竞赛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8期 P52-58




连续4年推出的“百思德”杯新锐设计竞赛积极紧随风景园林设计热点,为全球40岁以下青年景观设计师创办以“数字花园”为主题的新一届竞赛。从“当代乡村景观”到“海绵花园”,再到“土壤花园”和“数字花园”,主题紧跟学科前沿,不断变化,吸引大批新锐设计师碰撞火花,贡献智慧。

日前,2017年竞赛结果已公布,颁奖典礼将于9月8日(本周六)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请跟随《风景园林》,一起来学习金奖银奖获奖者的设计构想吧!

金奖/Gold Award


作品名称:无尽花园——理想的着陆


参赛者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参赛者:李佳岭,关培婷,任道怡

金奖获奖者

李佳岭

关蓓婷

任道怡

金奖


评委寄语

评语1:

这是一个立意高远的设计,也是一个有哲思的数字艺术作品,我甚至觉得这还是一个有着很高审美趣味的“数字教堂”。它的文本里说,全息投影将花树的状态放大,一棵树开花了,全世界都随之开花了。

——庞伟

评语2

此方案设计形式较为新颖,构图简约,加上构思很有特色,造型独到,整体上创新性较强。

——何昉


作品解读

我们思考在技术不断进步的现实下,设计师如何平衡技术、人、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是当下无可回避的语境,旧的事物被取代,新的事物诞生,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正在经受巨大挑战。

花园的本质是什么?当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于树下畅谈哲思,花园便是理想世界在人间的投射。在这一语境中,我们尽力诠释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事物状态。通过将时间上的无尽和空间上的无尽,两相叠加之中,得以实现精神的着陆。

技术的发展不会改变人们对理想生活追求的初心,我们相信技术发展的使命之一必然是和艺术共荣,创造理想生活的图景。


空间拓扑学

拓扑空间是一种数学结构,具有如收敛、连通、连续等概念。莫比乌斯环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这样的变换叫做拓扑变换。

我们以莫比乌斯环作为空间拓扑的原型,在与场地结合过程中调整修正,得到了方案形态。

莫比乌斯环生成的过程,也就是方案生成的逻辑。

拓扑变换所生成的空间具有不可限定的特性,完美的展现一个“二维空间中一维可无限扩展之空间模型”。这也是我们方案试图竭力呈现的内涵。


空间游走的限定和无限

回顾中西方建筑营建史,毋庸置疑的共性是这两者所汲营的空间均是限定性的。被奉为圭臬的“当其无,有室之用”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均是强调空间如何在限定中产生。而我们所要解决的矛盾,是在一个设计条件给予的有限场地(350㎡)范围内,创造尽可能“无”的空间。那么这个“无”的范围和境界,可不可以大一些,再大一些呢?

“∞”的符号忽然间和拓扑意义上的莫比乌斯原型重叠了。

我们期望于打破于原有的空间限定关系,通过连续不断的游走创造绵延不断的空间体验。从而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为之赋予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的叠加。

于是花园和场地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相互渗透融合的对位关系。


互动橱窗系统和三维成像技术

“互动橱窗系统”是一套基于光学原理进行人与投影互动操作的软硬件集成系统,应用的纳米电容感应与光学投影,通过粘贴光学成像薄膜实现成像。利用数字三维扫描对花树信息技术收集、计算,得到花树生长模型。半透明墙体表面的光学成像薄膜,在人触摸时发生交互,静止的墙面出现花树数字影像,形成花海。人们可以看到这一株花树在以往任何时间的数字影像,也可以看到根据数字模型技术对它未来影像的预测。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跟随一年之中太阳的不同角度,花树在热感应界面上形成不同位置的投影,花树类比晷针、围合界面类比晷面,热感应装置记录树影位置,根据内置模型和数据计算得到花树状态(抽芽、开花、落叶等),在“无尽花园”内部同步形成全息投影。

当一棵树开花时,全世界的花便都开了。


结语

技术的发展不断打破重塑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回归于花园的本质,试图寻找精神和物质重叠的理想花园。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世界,与此同时人口的不断扩张,自然的空间被不断挤压、折叠,技术发展带来的是空间形态的不确定,我们期望借助于数字技术,重塑花园的本质,在有限的场地之中,通过拓扑的空间结构,形成无限的空间体验。

我们期望时间和空间在游走中绵延,人在无尽的游走中回归沉思和静谧。创建艺术与技术共荣的理想世界—无尽花园。


银奖/Silver Award


作品名称:湖畔幻影


参赛者学校:北京林业大学

参赛者:谭立,钟誉嘉,李鑫

银奖获奖者

谭立

钟誉嘉

李鑫

银奖

评委寄语

评语1:

立足“人与自然”,对当地季节气候、野生动物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将研究成果结合并反馈至全息投影,构筑一系列“人与自然”充满趣味和诗意的互动行为。设计师期望数字技术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从而重新唤醒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切合本次大赛 “数字景观”的主题,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孟建民

评语2

往昔的诗意是通过文字和在脑海中虚拟得以实现的,数字全息投影为混合现实花园开辟了天地。花园不仅以实体的物,也以幻真的影构成,这是花园的“革命性”跃升,在数字时代《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应当离我不远了。

——庞伟


作品解读

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亦越来越疏离,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越来越薄弱。

我们希望把湖泊美丽的自然景色纳入到花园之中,让花园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个孤立的展园。

设计期望构建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反馈机制,产生多种充满诗意和趣味的互动行为。数字技术通过适当的设计,成为一种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唤起人与自然之间诗意而美好的情感。


全息投影屏

视线终端的全息投影屏是全园视线的焦点,其播放的动物动画将会根据周边环境因素的变化产生三种类型的反馈:A型反馈为休息与觅食;B型反馈为警觉与惊慌;C型反馈为逃跑和消失。“动物”的类型和反馈的动作基于对当地重点保护动物的研究,用手机app扫描和拍摄投影屏上的动物时,可以查阅到动物的科普信息。

全息投影屏本身亦是一个AR即增强现实的方式—即在现实的环境(自然的湖景)中叠加数字的虚幻(动物的影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互动。


反馈路径

人们通过一个起伏蜿蜒的路径来到湖边的投影屏前,全息投影屏在地形和植被的遮挡下时隐时现,产生空间和视线的变化。场地的入口和投影屏位于一个精心挑选的视轴线上,视轴线与湖的长轴贴近,保证投影屏的背后是最为深远的湖景。

投影屏将会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行为做出反馈变化,我们设计了6种反馈机制:雾、水、人的走动、风、声音和时间。

雾:路径的第一个节点是一片下沉的洼地,洼地将周围收集的雨水用于喷雾,吸引人们前来。此时人与显示屏上的“动物”均隐藏在“浓雾”之中,“动物”难以察觉到人的存在,因此将保持平静的A型反馈状态。

水:当雾气消失后,洼地会有积水,当人们去水洼戏水时会触发水下的传感器,戏水的活动犹如惊动了“动物”一样,使之产生警觉的B型反馈。

人的走动:在靠近动物的一段路径上,我们设置了一个压力传感系统。这段路径的路面面层具有一定的伸缩性,面层下间隔设置传感器,人走在路面上时控制中枢将对人的速度和踏步的频率进行判断,控制“动物”作出不同反馈。当人快速移动时,“动物”会作出C型反馈,慌张地“逃跑”甚至消失。当人俯下身子,蹑手蹑脚地缓慢前进时,“动物”才不会受到惊吓,保持B型反馈甚至转为A型反馈,最后“平静”地与游客“合影”。

风:投影仪安置在水面的浮岛上,浮岛通过一个三角形的支架与地面连接,使之能随风微微地摇摆。当湖面上起风时,投影的“动物”亦随之微微摇摆,使之漂浮不定,犹如幻影。

声音:控制中枢旁安装了音量监测仪,当周围的噪声超过一定阈值后,“动物”会选择逃跑或消失。如果在花园中过于喧闹,“动物”自然也会逃跑。不同的“动物”对声音的阈值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动物本身的习性。

时间:时间的变化由控制中枢决定,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全息板上投影的动物将会有变化,动物的种类取决于当地本土动物的生活习性。


体验与情感

人在路径中不同的行为触发不同的反馈,产生多样的、戏剧化的场景,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动物”的消失让人困惑和失落,“动物”的停留让人感到愉悦。这一过程使得人和自然在情感上被联系在了一起,产生犹如游戏般趣味的感受。多人参与时,互动的过程也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反馈机制都倾向于人的活动导致动物的消失。我们期望人们在行走在花园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充满诗意和趣味的互动体验,更能萌发一种对自然与生命谦卑、谨慎、温和与耐心的态度。



为更好鼓励青年设计师,同时探讨数字景观的无限可能,特定于9月8日(周六)上午北京西郊宾馆举办此次主题论坛暨颁奖典礼。论坛特邀请国内2位重量级嘉宾,为大家带来各1小时的精彩报告。同期,获奖者还会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设计心得。

请点击下方图片或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相关链接

2017百思德杯新锐设计竞赛结果


参赛作品版权归参赛者所有

文字编辑 刘昱霏

微信编辑 宋恬恬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