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聚焦 | 李雄 张云路: 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李雄 张云路 风景园林杂志 2022-10-29

为我国创造和建设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是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行业的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责无旁贷。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役,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三大人居环境学科的很多学者从城市规划、管理以及未来城市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风景园林》微信公众号近期将推送一系列健康公共空间与健康城市建设等方向的文章,特开设此专栏,为抗击疫情,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学术服务平台优势,集众智、积合力,传播优秀学术成果,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引言:庚子年初,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国,并波及全球多个国家。当前、正值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全力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在这场战“疫”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战斗者。对于风景园林从业者而言,从行业角度思考应对疫情的专业支撑,探索面向健康、安全、美丽、宜居的人居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公共卫生安全下城市环境的新挑战 ●

公共卫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时空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环境中都有特定的表征。但总体而言,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都基本遵循着从治病到防病、由个人卫生到公共卫生、从专业领域研究到社会通识普及的相同规律。但正如斯宾塞·约翰逊所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2003年的“非典”、近些年来日益频发的人畜共染流感以及2020年初肆虐全国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都呈现出了城市公共卫生防疫需求的新变化。从传染源来看,伴随城市的进一步扩张性发展,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境重叠为传染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的感染媒介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染疾病爆发的机率;从传染途径来看,高度发展的交通网络为疫情传播带来了空前的流动性。从易致病区域来看,城市空间是一个多维度复合的空间体系,包含了域内的建成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其中人与生物等。传统城市规划中尚不能预测潜在的公共卫生沉疴宿疾,如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等,为疫情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使得城市面对新型的公共卫生疫情防控难以找到重点和要点。

健康是人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基础、同样是城市的基础。不难看出,当前将城市建设成为可提供高质量公共健康服务基础设施的现实意义,已经开始大于限制城市规模而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面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和公共健康需求所呈现的新趋势,笔者不揣庸昧,希望以风景园林的学科视角,通过思考风景园林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尝试讨论风景园林在响应城市公共健康和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初心与使命。

河南邓州(张云路摄)



2 初心——支撑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

翻开人类历史,人类营造居住场所就是开始利用具有康健正向作用的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的结果。风景园林伴随着人类文明历久弥新,在人类历史长河里诞生、衍变和不断发展。无论如何去定义和理解“风景园林”,人和自然是风景园林探索的两个永恒的元素。追本溯源中国风景园林,从园囿到公园,从北方皇家园林到江南私家园林,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自然和绿色健康是中国园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通过自然环境的“外适”,达到人类健康的“内和”,这也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初心”。  

如果谈到风景园林与现代公共健康,在社会公众健康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以及特定的公共卫生安全与防控中,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为人民安全及社会安定战斗在第一线,但是风景园林师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营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和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发挥着积极作用。


2.1 空间VS政策

1)空间

风景园林为城市营造了绿色开放空间和城市生态环境。诸多研究表明,其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少环境污染、塑造空气流通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公共事件中为病源隔离、避险减灾场所、疏散撤离等方面提供了场所空间。19世纪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大规模流行病(如霍乱、登革热等)。2003年非典和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防控中,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隔离与通风。隔离需要空间、通风需要环境,而风景园林通过塑造空间环境为应对城市危机、塑造城市安全空间提供了缓冲与弹性,可谓“战略留白”和“平灾结合”。

2)政策

风景园林也可以通过政府战略或政策的形式来支撑公共健康。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意识到风景园林行业给城市、社会和公众带来的诸多健康效益,并将其列入城市公共卫生保障政策中,认为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绿地建设策略。在应对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健康的外部环境。在我国,健康城市、卫生城市建设引导中明确提出了绿色空间环境的要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将“公园”列为28种公共场所之一。同时医院、养老院等医疗康复场所的建设对于绿地空间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西方,诸如美国“2020健康美国人民”、新加坡“HLMP”计划等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中都强调了绿色空间对于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促进公共健康的良好效益。


2.2 要素VS行为

1)要素

塑造风景园林空间的要素,如山石,水体、树木、花卉、诸多生物体等综合作用创造了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园林空间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等多样的感官方式,让人接触具有生命或类似生命形式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了生理上和心理上与城市室内环境不一样的感受。这一过程能促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并加快对环境的适应,对于人体健康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如从古代的药草园、中世纪的修道院,到现在的森林康养基地,医疗康复与园林的结合更是风景园林通过造园要素促进公共健康的具体表现。

2)行为

风景园林积极影响公共健康的另一主要方式即通过塑造场所和路径促进有益健康的活动行为,包括步行或骑行、球类运动等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参与绿色空间中活动的人群健康。20世纪中期后,公共健康的头号问题逐渐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可持续干预的健康行为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当前绿道、步行友好环境、森林康养、园艺疗法等新的风景园林营造模式和空间形式正积极引领着全社会的健康生活行为和社交方式改变,不断提高着公众的生命机能和免疫力,也增加了社会交往,为建设“健康城市”贡献着力量。


2.3 景观VS情感

1)景观

人们对于健康环境的第一印象通常来自于视觉上的效果,优美的、赏心悦目的环境更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虽然不同人对景观美感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健康、优美的环境总能对鼓励人们健康生存、积极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促使人们开展健康的功能活动,形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诸多实践也证实了良好的园林景观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视力减弱、心血管疾病、亚健康等在临床上能够起到对疾病的控制和不适症状的缓解。

2)情感

人文关怀同样也是风景园林积极支撑城市公共健康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古典园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到现代心理恢复性园林景观对心理状态改善和场所感情培养,均体现出风景园林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仅为了追求空间形式和视觉美观,风景园林在心理关注和人文关怀方面让使用者得以慰藉。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品质的外部空间能够作用于人的感知进而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培养场所感情。可见医学和风景园林学有着共同的追求,风景园林为人塑造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医学则致力于为人们减少疾病、解决病痛,二者的结合将对公共健康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实现在康复治疗、修身养性中促进情绪抚平、痛感抚慰和人体机能的提升等。

 

3 使命——主动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

3.1 供给——提升城市绿色服务,建立城市健康格局

从主动干预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可以从近端和远端两个空间维度入手提供绿色供给。

近端维度供给即与城市居民具有高“亲密度”的城市绿地空间,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居民近距离接触自然的唯一途径,承担了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娱乐等实体环节,学界已有诸多例证证实了城市绿地空间对众多非传染性疾病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响应城市公共卫生格局的构建,风景园林师在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化布局,考虑“城市人”的实际活动需求以及行为模式,更应该考虑到传染病传播方式和环境隔离方式,切实通过城市绿地空间系统营造来提升区域性的公共安全应对能力。远端维度供给则是保护和利用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促进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环境接触,形成呼应健康需求的自然大空间。同时可通过科普学习所产生的生态美学意识形态,即内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引导城市居民建立健全完善的健康观和生态文明观。


3.2 防控——完善主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调控机制

从预防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角度来看,应该从绿地空间主动防护和应急调控两端出发,协同搭建一个有机能动、平战结合的弹性机制。

在主动防护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空间上受到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挤压的城市卫生隔离及应急避险绿地体系,积极主动地形成有效的防护格局;此外,结合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通过城市用地的不同业态以及城市居民的健康数据等反映区域健康环境状态的评价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客观反馈、动态更新的区域性“防疫需求”评价体系,既能支撑区域城市绿地安全防护的级别和规模制定,同时也能实现城市绿地环境提升改善的有的放矢;在应急调控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空间面积广阔,结构完整的优势,在城市绿地规划专项中增设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规划。通过对城市绿地的区域可达性、用地适宜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构建城市公共卫生应对防控的承载力评价体系,遴选出适宜构建临时应急医疗的点状绿地空间。其次,应充分利用卫生隔离绿地、河流道路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构建避免与公共路径交叉感染的线性特需路径空间,最终形成与城市绿地网络相得益彰的弹性网络结构,做好“平战结合”“刚弹相济”的应急准备。


3.3 调适——探索支持健康的景观设计,建立空间健康绩效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景观空间的健康影响分析,实现了生态系统作用于使用者“健康状态”的评估,准确地描述不同人群对绿地空间的健康需求程度。而进一步探寻景观设计与公共健康的关联特征,以解析支持健康的公共空间特征,并通过典型实证提出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景观设计研究实践中,可通过“场所-要素-健康”线索定位和识别支持健康的关键场所,并结合定量化平台展现不同公共空间的健康绩效强弱。通过对空间健康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景观空间要素与公众健康的相关模型,发现其支持健康、控制病源的关键要素和特征。最终从总体布局、功能类型、空间形态、各个空间要素等层面入手开展景观规划设计实证。通过反复调适方案,以期获得主动响应健康需求、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最优化景观效果。

 

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示意图(木皓可、章瑞绘)

 

4 结语 

我国著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说到,风景园林造园的总体目标就是不断满足人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提供既有利于健康长寿,又可供文化休息和游览的生态环境,这是风景园林核心的价值所在面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和健康风险,风景园林行业责无旁贷,也要发挥专业优势,针对公共健康需求加快研究,尽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未来的研究中,风景园林学科在不断完善自我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必然也将和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进行多学科交融,致力于提升生态公共健康服务的供给能量、丰富绿色健康产品、并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最终达成公共健康的目标。

 

谨以此文向战斗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注:此文将正式发表,发表前请勿引用


参考文献 ●

___

[1]陈子彦,邱冰.国内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健康研究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2):58-66.

[2]姚亚男,李树华.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关系探究[J].园林,2018(12):80-83.

[3]李瑨婧. 健康景观的衍变及其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马明,蔡镇钰.健康视角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研究:健康效用及设计应对[J].中国园林,2016,32(11):66-70.

[5]Gostin Lawrence O, Hodge James G, Bloom Barry R, El-Mohandes Ayman, Fielding Jonathan, Hotez Peter, Kurth Ann, Larson Heidi J, Orenstein Walter A, Rabin Kenneth, Ratzan Scott C, Salmon Daniel. 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of underimmunisation: a global plan of action[J].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20(1).

[6]Astell-Burt Thomas, Feng Xiaoqi. Urban green space, tree canopy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a multilevel longitudinal study of 46 786 Australia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9.

[7]Watts Rory D, Bowles Devin C, Fisher Colleen, Li Ian W. Public health job advertisement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 changing landscape.[J].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9, 43(6).

[8]Vanessa Heaslip, Mariam Vahdaninia, Martin Hind, Tim Darvill, Yvette Staelens, Daniel O'Donoghue, Laura Drysdale, Sara Lunt, Chris Hogg, Martin Allfrey, Briony Clifton, Toby Sutcliffe. Locating oneself in the past to influence the present: Impacts of Neolithic landscapes on mental health well-being[J]. Health and Place, 2019.


作者简介

___

● 李雄

男/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本刊编委会主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bearlixiong@sina.com


● 张云路

男/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本刊特约编辑/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zhangyunlu1986829@163.com


相关阅读 ●

___

● LA聚焦 | 王兰 干靓 杨伟光:发挥城市绿地效应,促进公共健康

● LA聚焦 | 龙瀛:经历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两次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十点思考|城市大数据、规划新技术、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的视角

● LA聚焦 | 徐磊青:社区生活圈就是防灾防疫圈




微信编辑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