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访谈 | 王向荣&林箐 | 2020ASLA获奖作品——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7个采石场占地近82英亩,每个采石场都提供了独特的地形,可在规模和稳定性条件迥异的情况下探索再生潜力。这些开凿在景观中的洞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位于峭壁上方的构筑物到位于采石坑内的下沉水生植物花园,其中一个坑中变化的水位使得浮动的亭子成为必要。场地中的高架通道架设于现有并仍在运行的渡槽上方,连接着这些截然不同的采石场花园,通过整体而连贯的设计使游客能够在潜在的灾害变动地质上方自由活动,不受阻碍地欣赏经过精心推敲而成的地面景观。”
——2020ASLA大奖评审团
Seven quarries across nearly 82 acres each provide unique terrains fo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regrowth within widely varied conditions of scale and stability. These voids carved into the landscape offer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rom cliff-top aerie to sunken aquatic garden within the excavation; variable water levels in one quarry necessitate a floating pavilion. A raised pathway above an existing—and still functional—aqueduct connects these disparate quarry gardens, elevating visitors above shifting and potentially calamitous ground fluctuations with a unified design that allows unhindered observation of ground that is now productive in a more thoughtful way.
- 2020 Awards Jury
多样化的基址和新的不同的生境条件给园博园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设计团队进一步深入勘察采石场区域,根据每个采石场的具体特征,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方式,创造出统一又富有变化的空间。7个采石场花园的设计是对场地空间的再设计和再组织,完全契合了场地地貌和场所精神,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废弃采石场的态度、对各种景观要素利用的方式、以及各种植被修复的手段,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崖壁未来稳定在什么状态,地下水位上升到哪个位置,这是设计的前提。但这两个问题在设计之初都没有办法解决,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数据。而园博园开幕日期已定,必须倒推设计和建设的时间节点,设计不能等水位稳定了再进行。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竖向数据和多次勘察的水位情况,对有水的采石坑做出基本的分析和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构思,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和冗余,以确保即使稳定后的水位与我们的判断有出入,设计方案也不至于彻底推翻重来。与此同时,我们还委托当地有关部门每半个月记录一次每个坑中水位变化的情况,以便能及时调整设计。
正在开采中的采石场状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现场的感受才是设计师最直观的感受。2016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正巧在南宁召开,我邀请几个老同学去到还未开始施工的园博园现场,冒着艳阳、顶着高温坚持把现场所有采石场都考察了一遍。同行的同学问我,每个项目你都这么看现场吗?我说这其实很普通,我们任何项目都是要这么看现场,对现场没有很好的了解,根本不可能做好的设计。正是现场考察和三维空间模型共同搭建起来的基础,令我们能在这么复杂的地形地貌之中做出合适的人工介入设计,让游客在我们设计的路径中感受到采石场的险峻和苍凉。
通过三维扫描获得地形空间的模型这一方法解决了我们不少困难,后续设计一直是在空间模型中进行的,令我们的设计一开始就能够非常契合环境。当然现场的考察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将现场与模型对照,寻找场地上哪些地方是需要作为主景的,哪些地方的观赏性是要去弥补的,哪些地方是可以做一些人工介入设计的内容的。其实对于场地,我们去过现场之后,心理就有预估了,回来后再到模型中推敲,这样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与环境融合的结果。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1
2
3
4
5
6
7
7个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看到这样的景观,我们突然觉得虽然是人工破坏的崖壁,但它和自然界中的山石、水面和植物其实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我们中国人喜爱画国画,国画主要是体现石头、植物,采石场跟这种中国古代的绘画其实非常接近。比如早已停止开采的1号采石场,坑内有一片池塘,周围一圈相对封闭的岩石,一些植物在岩石上生长,画面就像中国传统山水画。而且它的入口特别小,进去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世外桃源一般。2号采石场内有一池浅水,地表还有一些干的地面,比较适合恢复植被,所以我们进行了植被的恢复。3号、4号采石场内水面较大,主要设计观赏岩石和水的景观。另外一些采石场还有一些采挖设备,我们把采石的工业设备全部保留了下来,让它和郁郁葱葱的植物形成一种对比,变成花园中的工业遗迹。
所以每一个采石场我们都抓住了它的特点,比如7号采石场内留有大量原来自然恢复的状态,它和其他几个人工介入相对多一点或者说人工植被恢复比较多一点的采石场就形成了对比,让我们看到自然的作用。
这7个采石场也是一个整体,尽管每个都不同,但它是在同一个区域之中,岩石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每个风景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整体上来说有共通之处。我们通过路径的组织,设计语言的整体性,使得这7个采石场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场地内有一条存在了几十年的高架水渠,把当地的泉水打到外面,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或者为人们提供泉水,我们也充分利用了这条水渠。我们在这条高架上设置了一个空中路径,一方面有利于水渠的维护,另一方面是把7个采石场中的4个连起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高的视角来欣赏采石场。
所以通过这样一些的处理,也可以从整体上把7个采石场连成一体,形成统一中又有丰富变化的景观。
水渠栈桥将几个采石场联系了起来
问题3: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回来后我们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概念规划,在满足园林博览会的各种展览功能的前提之下,保护好这片丘陵如画的风景。对于第一次规划,我觉得做的是不错的,但是太单调,总觉得还缺少亮点或者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看地形图,发现整个园区的东南部有一片地形图非常破碎,我判断这里不是自然地貌。我特意要求甲方带我到用地东南区域调研,这里果然是一大片采石场,有些已经废弃,有两个采石深坑还在开采之中,眼前的景象让人吃惊。由于采石区域的地质构成为石灰岩,中间夹杂着黏土,石料只能用作道路基石,所以开采企业采用的是低成本爆破方式,对原有的丘陵地貌和植被造成了粗暴的破坏,崖壁破碎又危险。站在采石场底部,仰望高大破碎的开采面,仿佛落入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周围是被撕裂的世界。与此同时,在已经废弃的采石坑中,我看到一些乡土的先锋植物顽强地从碎石缝里钻出来,这让我们看到当地的气候和植物条件对于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创作一个生态修复与景观艺术互相结合的作品。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貌,这个地方不是大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于采石形成。采石对于如画的风景,是另外一种风景的介入,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做初次规划时,觉得风景太单调了,想要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很困难,而采石场就是在非常单调的地貌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貌。你可以认为它破坏了风景如画的地貌环境,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另外一种景观的介入,它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生境,它会提供有另外生物栖息的可能。如果对它采取工程化的方式复绿,我认为是把这种积极的东西全部抹杀了,是再一次的破坏,我坚决不赞成这种做法。还有很多人觉得特别危险,要把它填埋,当然这也是一种处理的手段,但我觉得这并没有解决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景观的多样性,而一定要把景观恢复成同一种面貌?这是我的思考,其实也是我的主张。
不可否认,采石场曾经是对这个地方环境的一种极大的破坏,但是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它使得新的景观面貌和新的生境产生。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用工程手段去应对,也不会把它填埋,而是会把它看成是一种积极的要素。这个地方已经存在了,我们难道还要把别的地方再破坏,填到这来?于是我们对于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思想就是:修复地貌,改善环境,用最少的人工介入把它变成风景,把它变成如画的中国式山水风景。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第一,要考虑原有的生境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恢复它时,采用当地的一些植物;第二,作为园博会的一部分,采石场花园需要展现一些生态理念和思想,不能完全按照自然演替的状况,我们需要考虑到它的示范性,在开幕时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告诉人们,一个以前被破坏的场地,最后能够改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和接受的新景观。
所以这就注定需要有人工植被的介入,而且是有一定观赏性的植被。崖壁上的环境没有做任何的改变,其自然演替的变化已经足够了。采石坑内部,还是需要有一些人为的植被恢复。除了被水淹没的区域无法恢复植被,剩下的区域我们尽量引进了外部的土壤,根据植物的需要,用不同厚度的土壤来创造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也为动物创造了一种生境,我们认为将自然的演替恢复和人工引入植被结合起来,展现给大家自然力量与人工力量的结合,也希望自然力量能够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有更加茂盛的生命环境。
总体来说,根据我们的预判,对场地进行不同的对待。我们看到这里有跟原本丘陵地方不一样的植物状态,也发现了不一样的物种,因为这样的坑塘地形在这个区域原来是没有的,坑塘、崖壁的地貌,创造了不同的生境,也推动了大范围内自然的修复,为整个片区提供了与以往不一样的生命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的物种可以更加多样化,景观也更多样化。
关于工程化措施,如果是为了安全起见,通过工程措施稳固塌方区域,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没有安全威胁的情况下,那么可以保持原本自然的面貌。自然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随地有风化、地质的变迁,雨水也会改变自然的地貌。采石场也是一样,在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把它全部稳固起来,自然状态下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人工设置的路径等都是尽可能放到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希望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状态。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第二,园博园举办了十几届,每一届总体上感觉重复的太多。对于南宁园博园,大家有共识,就是希望能与以往有比较大的反差。要是按照基本的展览内容和展览方式来设计园博园,要呈现出反差很困难,而采石场提供了机会,以往的园博园从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这么破碎的采石场。另外一方面,也给中国其他的采石场提供了修复的经验,使得园博园具有了更深刻的示范意义。
观景廊的遮挡使得道路上的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对面的峻崖
不同高度的栈桥穿越水面和树林 . 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
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采石场采用了工程化的绿化,也许是因为国家对这类场地有生态修复要求。这种生态修复是不是都要用特别工程化的手段,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项目也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在垂直的崖壁上打上一个个桩子,种出一道道绿色灌木?我相信日后还会有别的方法,可能也会带来不错的结果,兴许还能变成一种新的景观。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溪水阁图”
水竹居的地面、柱子和屋顶构成宽阔的框景,将石壁和瀑布纳入其中
每个奖项都有基本的出发点、价值取向和目标。有时候你的项目实施达到了相当大的完成度,取得了很好的景观的呈现,但是未必能够获奖,因为作品和奖项的价值取向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我觉得ASLA奖总体上来说引导或者推动着整个世界的风景园林往一个合适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它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尽管中国业内包括我们团队也做了相当多的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做得不错,但是并没有得ASLA奖,可能还是某些方面跟奖项的取向并不完全合拍,所以要得这个奖不是特别容易。能够获奖,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认可,自己的价值能够更好得展现出来,对于设计师来说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获得ASLA设计奖需要较高的完成度,很多时候初始想法非常好,真正完成则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项目本身背景,甲方,合作方,施工方,设计师自己,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这个项目达到较高的完整度。所以参选ASLA设计奖,受到的制约可能会更大,因为一个完整度较好的项目是来之不易的。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项目地点:南宁市邕宁区设计时间:2016—2018年建成时间:2018年面积:33hm²设计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王向荣、林箐设计团队:董丽、李倞、张诗阳,刘通,李洋,张铭然,华锐,韩宇,许璐,金佳鑫,赵真真,王譞,常弘,郝培尧,王美仙,李慧,郑晓东,崔庆伟,王晞月,张雪葳,王越,李恒,谭立,张雨生,满媛,李雯,杜红娟合作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南宁古今园林设计院摄影:孙国栋,李婵,周仕凡,林箐,王资清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