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20-09刊首语 | 郑曦:新公共卫生时代的健康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9期 P6-7


新公共卫生时代的健康风景园林

20世纪初,北京的公共健康一度与西山密不可分,原因是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具有充足阳光、新鲜空气、丰沛矿泉、秀美风景的山地环境有助于恢复肺结核病人的抵抗力。自民国初年开始,山地康疗在北京蔚然成风,高官富贾经营山居别墅,普通民众入住天然疗养院,距离市中心最近的西山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疗养胜地。在西山建设别墅与疗养院的最重要推动者是李石曾,他于1917年因自身疗养之需在碧云寺内建别墅“小南园”,还分别在碧云寺和温泉村设立中法大学附属疗养院,温泉村南的显龙山随后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来此兴建别墅。类似康疗设施还见于西山其他区域,如:1923年法国医生贝熙业在鹫峰脚下修建贝家花园;1934年静宜园内有8处民国政商人士所建造的半新式私人别墅,昭庙遗址和见心斋被用于开办香山疗养院;1935年八大处内有27处别墅和灵光寺天然疗养院;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康养设施在公有化后继续沿用,直至1976年皮内卡介苗接种和化学疗法在北京推广普及,肺结核患者不再需要住院,相关设施遂纷纷停业转产。

现代公园产生的重要初衷就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降低城市疫情的传播风险及其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率,为城市居民平等地提供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绿色休闲生活的自然环境。公园被看作是重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改善场所。而随着后续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疾病治疗,研发越来越多的药物,随之公园对公共健康改善的职能也越来越少被提及和关注。 

进入21世纪,新公共卫生管理理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更加关注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整体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通过更早的干预、引导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来提高社会公众健康质量,以获得更好的基础公共健康状况。这就需要多样化社会资源的共同投入,而不再将疾病治疗单纯看作是医生的职责,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将节约的公共医疗支出投入到更广阔的公共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中。风景园林是拥有巨大公共卫生服务潜力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的健康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提供绿色、舒适的户外场所,并在改善公共健康方面发挥一系列重要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涉及健康环境的营造、健康生活习惯的培育、社会交往的促进,尤其是在心理疗愈方面的价值更加显著。 

目前,“公园处方”成为一种健康城市策略而流行,通过公园牵引增加居民运动量,提供放松愉悦的心理感受,辅助治疗肥胖症、心脏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然而,哪些风景园林要素能够提升健康效益仍不十分明确。从现代医学的发展来看,基于“证据”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制定是现代医疗实践的关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转变,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为一门以依循证据为核心的科学,循证(Evidence-based)研究的有效性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风景园林同样需要开展循证设计,建立与公共卫生更紧密的联系,促进改善人民健康福祉。目前的研究包括通过环境模拟,利用机器学习或数学模型进行测试,或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为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预测不同自然场景对健康功能的影响,以及设计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让风景园林改善公共健康的功能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进而将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人、环境和经济持续平衡的绿色健康综合体。

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正在重塑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这种影响已从医疗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公园的价值愈发凸显出来。重建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的紧密联系,既面向未来,亦可看作是传统的回归。拥抱新公共卫生时代的到来,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更具健康机能,这既是风景园林的机遇,更是挑战。



主编:郑曦教授

2020年8月18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