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20-11刊首语 | 郑曦: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郑曦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11期 P6-7


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早在金代,北京初定为中都时,如何获得巨大的水源(尤其是漕运水源)是营城和治水的关键,时人的做法极具智慧,即将西山玉泉山泉水引入海拔50 m瓮山泊一带蓄积为水库,并挽而向南,人工开凿海拔52 m的海淀台地,导西山水系穿海淀台地引向东南,为长河。到元代,高梁河水系成为都城命脉,由开凿的长河和高梁河接引而成通惠河。广源闸是节制长河之水的关键,闸上游直通瓮山泊,并沿着引水渠到昌平白浮泉,闸下游经紫竹院、乐善园至西直门穿城而入,出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经通州八里桥与北运河相连,构成了引水贯都的大运河北京段。古时漕运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承载南北的物资转运,城中积水潭(又称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逐渐形成大都最大的商业繁华区,桅杆林立,舳舻蔽水。明代积水潭转变为城中公共性风景胜地,清初成为官宦公用的园囿并逐步恢复商业繁荣。积水潭前、后海相连处的银锭桥是衔西山、扼近水的风景佳构,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所在,对观的远山即为“西山晴雪”景,形成西山、积水潭和城中心码头商业区间的“山—水—城”互为因借之势。经大运河北京段持久的风景营构,沿岸风光旖旎,上游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下游营造琼岛春荫、太液秋风、长桥映月等诸多景致与胜迹。

通过人工对自然持久干预,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有效梳理,向着更有利于人居的方向引导与建构,形成区域风景系统。包括了自近郊延伸至城市的浅山体系、经人工干预整理沟通城市内外的水网河湖体系等,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本底。城市处于区域风景系统之上,依循着自然山水进行选址、分区营建,营造城内园林和城外风景,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互适应、耦合。区域风景系统的演变深刻影响城市的形态、格局与发展;而城市的营建与社会活动又促进区域风景系统的不断经营完善,达到动态平衡而持久韧性地发展,经过人工介入、人文渗透与自然系统相适应而重塑,最终形成自然与人文交织、风景与文化并存的人居环境。

可见,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不应是针锋相对,而应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区域风景系统体现了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生态智慧,构成了人居环境生态本底、风貌特色和安全韧性3方面的支撑系统,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载体。研今必习古,中国人居环境营建的时空发展脉络极为丰富与复杂,对区域风景系统营构传统中展现的人与天调的智慧与精妙进行解析,在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做好人居环境营建的传承,维护好区域风景系统的格局,让城市更生态、更具特色、更可持续,意义重大。

将区域风景系统提升到国土空间范畴,作为协调自然与人工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整合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关系,统筹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使城市浸润在自然山水之中,延续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的完整性,将更有利于实现持久繁荣发展。





主编:郑曦教授

2020年10月28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