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2021-03专题导读 | 景观人类学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03期 P10-45
景观人类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人类学家们转向景观研究所创生出来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期主题聚焦于此,目标是从空间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与上述人类学家的创新形成互文,用于探求在具体社区族群中的景观文化价值与象征意义。期待通过本期专题为景观研究中借鉴人类学方法进而促进景观人类学真正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共同领域、建立多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开展有益尝试,吸引更多学者加入这一新鲜探索之中。本期专题共收录了7篇相关论文,邀请国内相关学者共同探讨,其中4篇为综述性文章,既有从空间着眼的天津大学张春彦教授对法国、日本的风景文化研究综述,有北京大学宋峰教授从景观发生学视角梳理的景观在多学科研究中的差异与共性,也有将景观人类学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日本民族学博物馆的河合洋尚教授对人类学如何着眼景观进行的综述。另外3篇为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研究文章,其中,浙江大学傅舒兰教授以人类学解析神话结构的方法剖析西湖民间故事建构的地方景观意义,同济大学的郭建伟博士用人类学主位、客位研究视野对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类型进行研究,日本东京大学的陈昭博士通过明治神宫景观意义的建构与生产过程的逻辑辨析展现了景观人类学跨学科对话的可能。
——本期专题组稿人:北京林业大学徐桐老师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徐桐
Keywords
关键词
景观;地理学;人类学;景观人类学;文化转向;知觉认知;解释性方法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通过回顾地理学景观研究百余年来主旨的发展与转换,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左右,作为地理学领域的的景观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基本同时期,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了“空间转向”,这为彼此融汇交叉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最终促成了“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的诞生。当景观研究以“解释其文化、情感意义”为研究主旨时,建立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基础上的景观实在知识、抽象知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存在于具体族群情感、文化映射中的知觉世界的知觉知识。此时,有必要从建构此景观文化内涵、赋予其情感价值的人类集体内部出发,考察其映射至景观空间之上的情感、精神信仰等文化动机,也即有必要借鉴人类学研究成果,通过“景观人类学”这一新的交叉领域梳理,为“景观文化意义解析”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学术范式。
”1 研究背景
2 景观研究主旨的转换与发展
2.1 作为区域特性描述的“景观”概念
2.2 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景观”概念
2.3 作为“文化史”解析工具的文化景观
3 “文化转向”的景观研究及其主旨
3.1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
3.2 以“知觉知识”为主旨的景观研究
4 “空间转向”的人类学与景观人类学研究
4.1 人类学研究的视野与空间转向
4.2 景观人类学的方法学意义
5 结语
地理学“景观”研究的主要进程示意图
具有文化意义的印第安人(左)、中国人(中)、玛雅人(右)的方位观
人类学如何着眼景观?——景观人类学之新课题
著:(日)河合洋尚 译:边清音
Keywords
关键词
景观;场所;空间化;人工环境;人类学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人类学家之所以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讨论景观,是因为当时景观作为新的分析概念正广受关注。人类学着眼景观概念后,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也直面新的课题。由此可以探讨人类学应用景观概念的意义和可能性。
”1 序言——人类学与景观
2 景观概念的“双重”引入与展开
3 微观——宏观系统分析概念的再评价
4 结论——关于景观人类学之新的可能性
阿纳菲奥提卡(上方可见卫城)
修缮后的古希腊广场的希腊主义风格建筑
人类的风景认知——从边留久、和辻哲郎到法国拉维莱特学派
张春彦 钱丰 王玫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风景认知;人类学视角;风景起源;风景文化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边留久鲜明地指出,风景最早出现于中国。他认为罗马和拉丁文化拥有不可置疑的风景敏感性和风景文化,但他们却没有关于风景的思想,使用某个能够将绘画(或花园)的风景与场所或环境的形态合二为一的词语进行表达。
”1 建构世界——人类风土存在
2 环境表达——人类风景认知
3 风景文化——人类风景思考
4 结语
环境与社会躯体之间的关系——风土
风景与环境间的通态化
关于景观的反思——从对象到方法论
宋峰 史艳慧 王博
Keywords
关键词
景观;研究对象;学术术语;景观发生学方法;时空演变过程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景观)相关学科在承认景观是主体和客体及其互动关系的统一体的共识之上,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而发生学视角关于存在成因的探求不仅能够为学科自身提供另外一种认知角度,也能够为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建立基础。
”1 景观的定义——从对象到方法论
1.1 景观研究的对象及特性
1.2 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2 景观的发生学方法
2.1 方法的确立及发展过程
2.2 景观发生学方法的厘清
3 总结
景观发生学方法的确立过程
发生学方法下的景观研究示意
西湖民间故事构建的地方景观
傅舒兰
Keywords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文化景观;杭州西湖;地方性;民间故事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杭州市文化局从1959年开始整理,到1978年完成编选的《西湖民间故事》,是目前可接触到的较为完善的底本,40多年来畅销数百万册,具备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中收集的49个长短不一的故事,不仅涉及了杭州西湖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影响了当代人对于西湖的理解。笔者正是以这些当代收集重编的民间传说与故事为主要材料,通过考察故事的叙事结构与指涉景观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民间故事构建的西湖景观特征。之后再进一步将民间故事构建的西湖景观,与目前申报世界遗产所提取的西湖文化景观内涵做比较,讨论并拓展对“文化景观”这一概念范畴的认识。
”1 自然地形地貌的诠释
2 人工景观的构建
2.1 人神抗争的场所
2.2 造化功德的产物
3 文化标识的构建
4 结论
民间故事涉及的主要景观位置
基于“主位”与“客位”视角的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类型研究
郭建伟 张琳琳
Keywords
关键词
傣族;风土聚落;文化人类学;因应特征;空间形态;营建模式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具有独特的环境—文化因应特征。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发现傣族在地貌、形貌、定名基础上所创设的8种聚落类型,解析其以“山–林–水–寨–田”为立体生态体系、以水网和路网为路径、以“双中心”为重要节点的三方面特征,试图构建此类风土聚落的建成环境模型。
”1 文化人类学中的“主位”与“客位”
2 “主位”视角下的 8 种傣族聚落类型
2.1 地貌合宜
2.2 形貌适居
2.3 聚落定名
3 “客位”视角下的傣族聚落特征要素
3.1 “双中心”特征:寨心与寺心
3.2 区域与边界:“山 - 林 - 水 - 寨 - 田”立体分布
3.3 路径:“水网”与“路网”的编织
4 “主位”与“客位”视角在傣族风土聚落研究中的作用
5 结论
3 型(狮型)典型聚落——勐仑城子寨
6 型(羊型)典型聚落——勐海曼贺村
跨学科对话的思考——以“初诣”传统与明治神宫营建关系的讨论为例
陈昭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初诣;明治神宫;文化人类学;景观研究;跨学科对话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林地环境、造林专业知识、美学意识、环境体验、国家意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求索,这一系列人与非人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初诣传统与明治神营造彼此成就。同时,对充满反复与纷争的景观实践进行反身性思考至关重要。景观营建中专业性的知识生产与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意义符号、提供精神动力的过程。景观营建是景观生成的重要参与者,与更宏观的景观生成联动,塑造我们“看到的世界”,提供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1 跨学科对话的基础与课题
2 案例讨论:初诣传统的确立与明治神宫营建的关系
2.1 背景与视角:景观生成的“调和”
2.2 案例:初诣确立与神社营建
2.3 总结与启示:打开景观营建的黑匣子
3 延展讨论:体验背后的营造实践
4 结语:面向跨学科对话的新场域
林相演变预测图
明治神宫境内平面图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3刊首语 | 徐桐:探求景观的人文真实
LA研究 | 赵晶 傅凡 陈然 | “公共性”视角下西方城市公共园林的雏形及发展研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0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