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2021-07专题导读 |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7期 P10-106
专题1: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新时期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城市区域研究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区域观”为切入点,基于流域、气候带、城市群等开展韧性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体系研究,强化生态系统和城市空间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增强城市公共空间和自然、经济、社会的联系,最终实现“城市-自然-社会”空间系统的整体韧性和动态平衡,从整体上提高城市与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期专题学术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李翅教授
基于 InVEST 模型的闽三角地区沿海脆弱性评估及响应策略
罗紫元 曾坚*
Keywords
关键词
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管理;沿海脆弱性指数(CVI);生态修复;海岸线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本研究借助InVEST 模型分析闽三角区域尺度沿海脆弱性和人口风险,识取典型高风险的厦门市开展城市尺度的多情景沿海脆弱性分析。从地理特征、气候胁迫和社会经济3 个方面完善指标选取,基于模糊理论反映指标权重的模糊不确定性,细化厦门城市尺度的沿海脆弱性评价,并由此探讨了提升海岸韧性的规划响应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InVEST 模型分析闽三角区域沿海脆弱性
1.3.2 基于模糊理论分析高风险城市沿海脆弱性
1.3.3 基于多情景沿海脆弱性分析自然生境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闽三角地区沿海灾害风险空间分布
2.2 厦门市多情景沿海脆弱性分析
2.2.1 当前自然生境情景
2.2.2 无自然生境情境
2.2.3 生境修复情景
3 韧性应对海岸自然灾害的规划响应策略
3.1 保障生态安全的海岸带建设用地管控
3.2 开展多重缓冲的近岸规划设计
3.3 结合韧性修复单元开展海岸生态化修复
3.4 统筹陆海功能定位的岸线景观优化
3.5 建立沿海生境及灾害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4 结论
基于模糊逻辑归一化的厦门市各沿海脆弱性评价指标
台风期间河流湾口防洪压力示意图
用地开发强度对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影响机制测评
石铁矛 王曦 曹晓妍 初亚奇
Keywords
关键词
用地开发强度;城市绿地;渗蓄效能;影响机制;综合测评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为揭示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建设对于城市绿地的渗蓄效能的影响机制,调查选取例如绿地类型、容积率、开发年限、地形高程、绿化覆盖率、硬化比例等用地开发强度的相关因子,将土壤容重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据此提出有效提高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关键方法,为韧性城市的更新改造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背景与目的
1.1 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研究进展
1.2 城市开发强度对绿地渗蓄效能影响研究进展
2 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SPSS 样本可靠性验证
3.2 城市绿地滞蓄效能的宏观空间分布
3.3 城市绿地类型对滞蓄效能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城市绿地滞蓄效能的影响因子显著性对比
4.2 城市绿地滞蓄效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4.3 城市绿地水文韧性改造的关键方法
沈阳市及周边地区降水情况
SPSS 多元回归分析样本数据标准化残差分布
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市段为例
李翅 马鑫雨
Keywords
关键词
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韧性城市;黄河滩区;规划方法;情景预测法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考虑到滩区群众无法在短期内完全外迁的客观实际,首先论证了韧性城市思想在滩区城乡空间的适用性,并基于韧性城市的表征对滩区空间进行脆弱性分析。构建基于安全前提的滩区城镇空间可持续的韧性发展策略,针对性地提出空间发展的四大主要策略、10项具体的空间优化措施。
”1 研究背景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的相关研究
2.2 黄河滩区规划策略的相关研究
3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城乡空间脆弱性分析
3.1 基于韧性城市的滩区空间分析方式
3.2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空间发展的脆弱性分析
3.2.1 工程安全空间脆弱性分析
3.2.2 生态空间的脆弱性分析
3.2.3 生活空间的脆弱性分析
3.2.4 生产空间的脆弱性分析
4 新乡黄河滩区空间优化策略
4.1 建设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的基础设施
4.1.1 满足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4.1.2 发挥工程设施多重功能
4.2 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
4.2.1 强化滩区生态空间的串联结构
4.2.2 增加滩区生态空间的“并联”结构
4.2.3 扩展局部空间结构的冗余层次
4.3 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
4.3.1 丰富生活空间形态满足多元需求
4.3.2 发挥地方文化优势激发社区认同
4.4 构建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
4.4.1 分段配置多样化的产业职能
4.4.2 结合水患等级的生产空间复合利用
4.4.3 拓展滩区对外产业联动路径
5 结语
4 类滩区空间主要特征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
汪芳 胡文颖 高晨舸
Keywords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区域韧性;交通网络;城市聚落;区域变迁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随着区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等要素的变迁,以及现代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大运河与沿线交通网络及城市聚落之间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双向选择、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韧性,成为了运河沿线城市顺利转型,并融入新的区域发展体系的核心要素。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时间范围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来源
3 运河沿线城市及行政区划的时空演变
3.1 清代运河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民国时期运河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运河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4 运河沿线南北水陆交通的变迁
4.1 水运交通的兴衰
4.2 陆路交通的兴衰
4.3 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变迁
5 运河沿线城市与交通网络的耦合分析
5.1 区域尺度下的城市聚集特征及其与交通网络的耦合关系
5.2 运河沿线城市与交通网络空间距离分析
5.3 基于交通网络分析的运河城市分类
6 结语
各阶段运河沿线城市空间范围
各阶段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分布
基于森林景观恢复策略的庄园遗产景观设计探寻——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
王颜姣 (荷)斯特芬·奈豪斯* (荷)鲍勃·乌尔森
Keywords
关键词
多尺度设计;庄园遗产景观;韧性景观;设计方法;森林景观恢复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1 前言
2 森林景观恢复作为多尺度景观设计策略
3 庄园遗产景观——以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
3.1 巴克塞比克地区
3.2 设计挑战
3.2.1 庄园遗产景观与水文环境
3.2.2 庄园遗产景观与气候变化
3.2.3 庄园遗产景观与景观特征
3.3 森林景观恢复在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3.3.1 区域性框架的建立
3.3.1.1 生态
3.3.1.2 可识别景观
3.3.1.3 农业
3.3.2 在地尺度上的设计探索
4 结论与讨论
4.1 庄园遗产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4.2 FLR 作为设计策略在庄园遗产景观的应用
4.3 巴克塞比克案例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巴克塞比克地区区位图
巴克塞比克地区的 6 种景观形态
专题2:韧性山地景观
世界各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山地自然和文化环境造成了日益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突出风景品质的山地成为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水源地、居住用地或娱乐空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地震、雪崩、丛林大火、山体滑坡、洪水和其他破坏性水文地质过程,凸显了山地社会生态系统在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干扰之下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如何增强山地物质基础设施或人类组织面对冲击、干扰或压力时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城市发展,关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期专题收录5篇最新的研究性文章,案例对象来自中国、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作者分别从植被、水文、道路3个角度,探究如何维护或提升山地景观的韧性。在植被方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托马斯·A·克拉克评述了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及其提升方法,重庆大学副教授袁嘉等人聚焦山地城市江岸植被的修复策略。在水文方面,西南大学副教授刘家琳等探究山地公园的雨洪管理策略,四川大学副教授刘恩熙等则将雨洪管理研究扩展至市域尺度。在道路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正等从风景道角度探讨了都市区山地景观的合作规划与管理模式。篇幅所限,上述文章未能涵盖山地景观韧性的所有方面,有待相关专家和学者未来进一步补充。
——本期专题学术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李正副教授
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
著:(美)托马斯·A·克拉克 译:李正
Keywords
关键词
山地景观;全球变暖;碳封存;植树造林;碳平衡;温室气体排放;砍伐森林;反照率;碳中和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由于山地森林及地球上所有其他地球碳汇的封存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个碳汇的韧性。如果某些碳汇出现问题,其他碳汇可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化石燃料可以被其他能源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所取代,那么碳汇可能会承担较少的责任。”
”1 温室气体、反射率和蓄热
2 全球变暖的后果
3 碳封存与能源行业去碳化
4 作为净碳汇的森林
5 山地森林的碳封存效果
6 估算全球山地森林的净碳封存量
7 山地森林的能力:要点重述
8 结论性意见
山地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洛杉矶都市区圣莫妮卡山案例
李正 裴欣*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山地风景道;圣莫妮卡山;合作规划与管理;韧性;文本分析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基于廊道的山地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制衡不同外部需求,避免山地景观向极端化方向演化,既不至于过度开发而使景观退化,也不至于过度保护而导致荒无人烟。多方参与也有利于落实“谁受益、谁出资、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各方权责均在山地风景道规划和管理中得以明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2 研究发现
2.1 1920—1950 年:自下而上的都市山地风景道建设
2.2 1950—2000 年:政府主导的山地风景道治理
2.2.1 穆赫兰风景公园道规划
2.2.2 加州风景公路项目
2.2.3 文图拉廊道区域规划
2.3 2000 年至今的栖息地联系性修复
3 讨论与结论
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
袁嘉 罗嘉琪 侯春丽 杨柳青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长江上游流域;山地城市;城市河流;江岸景观;生态修复;韧性景观;植物设计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针对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中的复杂环境挑战提出修复设计技术体系,并在重庆主城开展实践与实证研究。修复后的江岸景观能够有效适应场地的复杂逆境胁迫,优化了江岸界面的观赏效果、物种流、营养流及水文流的交互作用与生态联系。
”0 引言
1 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中的复杂环境挑战
2 修复区域概况及修复设计框架
2.1 修复区域
2.2 修复设计技术框架
2.2.1 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
2.2.2 护坡立体生态种植
2.2.3 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
3 江岸景观修复效果评估
3.1 调查及统计方法
3.2 修复效果评价
4 结论
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
研究区域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
刘恩熙 王倩娜 罗言云*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韧性山地景观;雨洪管理;山地小城镇;海绵城市;多尺度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尺度依次运用ArcGIS构建海绵生态安全格局、采用SWAT重构汇水网络结构、借助SWMM实践海绵设施调控,验证了各尺度空间基于软件模型模拟调控雨洪的可行性,并提出多尺度防洪防涝生态策略,从而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宏观尺度:基于 AHP 的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2 中观尺度:基于 SWAT 的汇水网络布局
2.3 微观尺度:基于 SWMM 的径流控制
3 案例应用——四川省彭州市
3.1 研究区概况
3.2 宏观尺度:彭州市域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2.1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综合水生态敏感性评价
3.2.3 海绵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3 中观尺度:湔江龙门山镇河段汇水网络结构空间布局
3.3.1 土壤数据库的构建
3.3.2 水文响应单元的生成
3.3.3 输出变量分析
3.4 微观尺度:龙门山镇场镇海绵网络景观体系构建
3.4.1 地块概况
3.4.2 场地雨洪模型的建立
3.4.3 海绵方案总体规划设计
3.4.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 雨洪管理措施和策略
4.1 宏观市域——安全格局构建
4.2 中观镇域——汇水网络布局
4.3 微观场地——海绵设施调控
5 总结与讨论
彭州市行政区划图
彭州市地理信息与土地利用分类图
基于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的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研究
刘家琳 李武肸 彭子岳 刘兆莉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城市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水文 – 成本综合绩效;全生命周期成本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以主城区典型的山坡、山顶地貌的 6 例公园绿地为对象,提供低、中、高 3 种设计强度的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对案例的水文效能、全生命周期成本、水文-成本综合绩效进行评估,有利于在不同的管理目标或成本预算条件下,为方案决策提供韧性思路。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案例
2.2 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
2.3 雨洪管理水文模型构建与校对
2.4 降雨情景
2.5 绩效指标
2.5.1 水文效能
2.5.2 全生命周期成本
2.5.3 水文 – 成本综合绩效值
3 绩效分析结果与讨论
3.1 水文效能分析
3.1.1 径流出流总量削减率
3.1.2 径流峰值流量削减率
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3.3 水文 -成本综合绩效分析
4 结论
研究案例雨洪管理景观布局策略
研究案例不同策略下排水出口的径流出流总量削减率
观景之路——因斯布鲁克诺德凯特山脉峡谷的全景小径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
由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øhetta)为诺德凯特缆车线路设计的观景之路(The Path of Perspectives or “ Perspektivenweg”)沿着阿尔卑斯山的全景小径设置了 10 个建筑元素,充分展现了因斯布鲁克诺德凯特山脉的壮丽景色。
”鸟瞰
悬挑的观景台似从地形中生长而来
高密度城市边缘生态区的活化利用——龙华区环城绿道
魏伟 张一康 杨巧婉 程冠华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环城公园体系;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龙华区环城绿道在高密度城市的边缘片区,设计团队在考虑自然生态修复的同时,适当引入人类的活动,这样既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又能兼顾人类利益,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益处,驱动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具有综合效益,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1 高密度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不足的困境
2 环城绿道的提出
3 规划策略
3.1 链接
3.2 修复
3.3 缝合
3.4 激活
4 设计及实施
4.1 科学选线
4.2 在地设计
4.2.1 揽胜台
4.2.2 森林栈道
4.3 生态环保
4.4 活动策划
5 结语
轨道线下的绿道缝合了城市
随山就势的绿道选线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7刊首语 | 郑曦:将韧性作为设计的驱动力
《风景园林》2021-07目录 |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