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 |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
1 项目概览
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建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内,西部紧挨湿地栈道景观,东部为场地内的湿地科普区。建筑有机地嵌入进周边的自然湿地景观,其设计目标在于展现建筑由内部向外部的无缝延伸,体现空间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Atelier Folie)段威、郑小东设计团队结合实际需求,使用数字化设计工具,经过多轮方案的优化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兼顾美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的设计成果。
图1 项目鸟瞰图
图2 湿地科普馆与周边的村庄紧邻,成为乡村的新焦点
图3 环秀湖国家湿地科普馆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内
多年来,下营镇面临人口外流和公共设施老化的问题,但近期的区域规划带来了转型发展的良机。作为国家AAAA级湿地公园的一部分,环秀湖科普宣教馆专注于湿地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建筑设计遵循场地岛屿式布局的理念,与椭圆形的地块高度契合;控制建筑高度,与周边传统村落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同时,二层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俯瞰湿地全景的独特视角。
该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有助于下营镇的振兴与综合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吸引都市游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当地的科普教育和生态游览中心,该项目让游客在探索湿地生态的同时获取科学知识,也带动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增长。
2 融景:被风景包裹和限定的场地
项目设计之初,如同绝大部分景观工程先行的项目一样,建筑团队拿到场地的时候,已经是初步设计近乎完成的总平面格局。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区域的景观廊道,包含上下游近十个节点。本项目是其中一处较大的节点,设计地块坐落于画龙点睛的核心区,景观设计团队采用了一种生态而质朴的方式对河道进行了修复和景观化重构。景观的慢行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因此设计地块被限定于一个狭小的三角形地块之中,周围没有扩展的余地,这也为设计带来了驱动力。无法向外发展的场地条件暗示了我们向内寻找设计出发点的唯一方向。
图4 椭圆形屋顶带有强烈的雕塑感
作为科普宣教馆,建筑是为周围乡村居民和来访游客提供导览服务以及湿地科普教育的场所,这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场所,且应该呈现出融入当地乡村风貌的质朴形象。设计从内部的功能布局开始,将既有的设计红线完全利用起来,充分将建筑功能平铺在了场地之中。由于场地的进深较大,将建筑的空间格局设计为内外2个圈层成为了一种理性的选择;将不需要采光的多功能厅安排在核心位置,周围环绕展陈空间,让展览的流线围绕核心圈层自然地铺展开来。
图5 建筑平面图
建筑内部主要由居于中心的多功能报告厅和围绕其展开的展览空间构成。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于西侧,进入建筑后,可以看到直通屋面的环形坡道,这个坡道同时也成为了室内展览的引导路径。中心位置的多功能报告厅采用下沉式布局,在获得了更高的净高空间的同时,让坡道坡度更加平缓,同时为二层的屋面创造了足够的高度,这些都体现在了剖面的设计中。
图6 建筑剖面图
建筑采用了大跨度的玻璃幕墙立面系统,实现了室内展览空间与外部园林景观的空间交流。重组竹的立面融合了材料的可持续利用特点和传统乡土特色,营造出质朴怡人的森林小屋氛围。屋顶由24根不同长度的钢结构桁架组合支撑,形成流线型的屋顶曲线,将二层走廊下方的空间围合起来,有效扩大了室内展示使用面积。建筑内部设置了湿地动植物的图片展板和实物标本展示,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环保科普学习场所。
图7 玻璃幕墙立面系统,实现室内外空间交流
图8 建筑内部展示动植物展品,环境宜人舒适
3 借景:路径的引导与意外的凝视
建筑的屋顶覆盖着一个具有较大进深的场所,居中的下沉多功能厅为二层平台的营造提供了条件。为避免建筑内部成为一个无趣的流动空间,建筑设计期望营造一种意外的惊喜和发现的体验。建筑外部的环境给了我们提示,在场地西南侧有一处山丘,望向它的时刻似乎获得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体验,因此设计将其轮廓纳入到建筑的景观之中。
图9 通过螺旋坡道通向二层平台
图10 阳光透过屋顶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二层平台可以远眺山丘
设计团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内部上升的环形斜坡,连接一层空间和二层的开放平台。自然光线经玻璃幕墙过滤进入室内,营造出流动的光影效果。二层的圆形大采光顶提供了独特的观赏视角,屋顶由东向西逐渐下倾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水。同时这也带来了复杂的屋顶檩条的布置问题,为了确保望向山丘的角度合适,屋顶的开口偏向西南侧,使屋面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双曲面,由两轨三维曲线扫掠而成。为了保持外墙与外部圆柱网架的高度一致,且使幕墙高度一致、便于加工,设计团队精细地调整了每一根柱子的位置,并绘制了数十张剖面图进行分析。
图11 方案生成过程
屋顶的凝视,让这个二层平台成为了一个具备某种静谧感的场所,隔绝其他景观要素,仅保留天空与山丘在视野内。夜晚,这里则成为观赏银河的绝佳场所。
4 点景: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屋顶的形态既是一种几何逻辑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被精准控制的柔性形态,与周围的山体轮廓融合在一起。在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上,坡屋顶作为一种无组织排水的传统方式被广泛采用。坡屋顶的形态设计随着功能的需求和本身几何形态的走势营造了一种陌生感,使建筑本身也成为风景的一处焦点。在建筑材料上,设计团队采用了更加具有乡土气息的木瓦作为屋面材料,这是一种涂抹了疏水性涂层的有机建筑材料,其底部则附着沥青涂层,使其防水性能并不比传统的瓦或金属屋面差,保证了其功能需求。
图12 屋顶与远山的轮廓融为一体
图13 夜幕中,屋顶散播出淡淡的暖光
图14 环秀湖湿地科普宣教馆与周边景观无缝融合
图15 屋顶由24根不同长度的钢椽支撑,屋面顺水条引导了排水走向
图16 房顶的木瓦屋面顺着椽子缓缓向下伸展
夜幕降临,屋顶平台成为了观赏星空的绝佳场所,限定的空间和静谧的氛围让建筑成为了风景的窗口,建筑的内部空间为风景提供了一层新的“滤镜”,同时,建筑也被风景所包裹。
5 向景而立
从广义来说,风景建筑不仅是以建筑所处的环境、位置、功能来定义,更是以其“动机”来定义的。将建筑放在更加谦虚的位置,以更宏观的场地景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以环境营造为建筑设计的核心,以此动机作为出发点所建造的建筑,都是风景建筑,或者说,上述动机是风景建筑面临的核心问题。向景而立,是风景与建筑相互关系的最佳诠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建筑作为古典园林四大要素之一,在中国古典造园中往往承载着点睛与承景的作用,作为一种看与被看的载体,居于园林中的建筑(构筑物)似乎拥有一种双重身份:既是承载功能的空间,也是与风景紧密依存的视觉焦点。这是一种双关的照应,即“向景”与“景向”。建筑面向环境,照应风景的起伏变换,让渡最佳的窗口给最精心营造的景观。风景建筑首先是风景的导航处和承景物,这即是“向景而立”。
Folie在法语中有“点景”建筑的含义,一般指较小的、不强调甚至不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它们常常充满想象力且富有异国情调,这里的Folie是一种实物上的指代。但是,Folie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半透明的包裹”,这从类型上解释了风景建筑的内涵:营造一种具备透明性的包裹,透过建筑营造的“滤镜”看风景,让风景多了一层新的意味。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Atelier Folie)的目标即是营造既能融于景观、亦能为风景增添新意味的建筑。
图17 竹制贴面立面平衡了耐用性和自然性,营造出温暖而质朴的氛围
图18 椭圆形的屋顶
项目名称: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设计单位: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Atelier Folie)
联系邮箱:atelier_folie@163.com
设计时间:2020年
建成时间:2023年
主创建筑师:段威、郑小东
设计团队:李雪、梁彤、单晓萌、杨媛婷、李昂、魏刘超、蔡昊宪
景观设计:彭蓉、苏博、商楠、孟羽嘉、朱维宇
结构:董朝林
摄影师:高寒
图片版权: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合作方: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景观)
客户:天津市蓟州区水务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Atelier Folie)简介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于2013年依托北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主要由郑小东教授、段威副教授及其研究生组成,专注于风景建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依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雄厚平台,近年来一直在设计实践与教学中尝试着与风景一起营造融入自然的建筑物。
Atelier Folie was established in 2013 relying on Beil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BLLA), mainly composed of Prof. Zheng Xiaodong and Prof. Duan Wei and their graduate students,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landscape. With the strong platform of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telier Folie has been trying to create buildings integrated with nature in design practice and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微信校对 边紫琳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