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作品 | 沙井古墟新生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8期 P51-57

韩晶  张宇星


沙井古墟新生

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23万m2。包括一条古老但已被污染的河流(龙津河)、一座上千年历史的石塔、几百栋老屋、几十处祠堂、古井和古迹。如今,街区中混杂了大量城中村和非正规社区,处于整体衰败状态。很多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空置,年轻人离开这里,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于此。受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和华润置地集团的委托,笔者团队主持了“沙井古墟新生计划”——对龙津河局部河段(总长约70 m)进行水体整治和景观微改造,同时在龙津河沿岸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微更新,主要包含4个组团节点:1)龙津河;2)戏台;3)废墟花园;4)山墙之家和老屋影像馆。此外还利用微改造现场策划了“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现场展览。


沙井古墟

微改造项目范围


1 微改造

1.1  龙津河

龙津河贯穿沙井古墟,是整个古墟的灵魂。在古代,龙津河曾是通航之河,船只可直接驶向珠江入海口,它承载着沙井古墟自北宋以来作为官盐场的历史记忆;今天的龙津河已成为排污渠,宽度狭窄(最窄处仅有不到2 m),两岸被高达1.4 m的栏杆封闭起来。沿河道路作为古墟的主要车行通道,严重挤占河岸空间,昔日小河流水的自然景观不复存在。


微改造前河流现状


首先,笔者团队采用低成本、低技术的方法对龙津河进行雨污分流,即用混凝土盖板将河道断面分为上下2层:下层作为排污箱涵,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排放到箱涵中;上层作为露天的雨水渠,在雨季用于排放雨水和洪水,在旱季则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引来处理过的回收中水。其次,设计取消了如铁笼般封闭的不锈钢栏杆,把部分非通行必要的道路宽度减小,退还给河流水体和河岸景观。道路宽度优化之后,增加了很多边角空间,并在此增设悬挑花池、美人靠座椅与岸边水榭。然后,将岸边新增边角空间的标高降低到地面以下,从视觉上拓宽了河道宽度。同时,选择局部地点设计了亲水台阶供孩子们在水边嬉戏玩耍。


雨污分流

龙津水榭

台阶

儿童们在龙津河里戏水


1.2  戏台

沙井古墟在20世纪80年代建有一个小戏台,位于龙津河畔,供原住村民们演戏、看戏之用。后来戏台被逐渐废弃,由于年久失修,成为一个没有公共属性的消极空间。笔者团队将这个废弃戏台转化为新的集体场域,让粤剧重新走进戏台。所谓集体场域,是指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社会空间,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正如Michael Glenfield在《布迪厄:关键概念》(Bourdieu: Key Concepts)一书中所说的:“一个结构化的社会空间,一个诸多力量作用的场域,一个力场。”

设计保持了原戏台的整体架构,将新材料与旧肌理编织在一起,利用本地废弃的旧青砖和老木头,对戏台原有的瓷砖材料进行局部替换,呈现出“百衲衣”的融合性效果。


村民们驻足观看戏剧演出

年轻人在戏台里弹吉他


1.3  废墟花园

戏台附近有一处建筑废墟,因长期荒废变成了杂草丛生的空地,成为居民种菜的场所。笔者团队利用废墟旁边公共厕所的屋顶,顺势设计了一个空中廊桥系统,包括大台阶、空中廊桥、脚手架海报塔、休息平台等。人们可以通过大台阶上到2层标高,近距离观赏历史建筑群(祠堂、家塾、老屋等),而在空中廊桥下面则完全保持废墟原状。设计在“观景”与“景观”之间建立了某种脱离关系,这种方法仅仅是经过特定的视线转换处理,通过改变“观看”本身,将废墟景观与观景行为融合起来,就创造出具有诗意的、戏剧化的日常生活新场景。


大台阶鸟瞰

空中廊桥

休息平台


1.4  山墙之家和老屋影像馆

山墙之家位于六角亭广场,是一栋村民麻将馆。笔者团队对这栋老建筑的立面进行了微改造,使用价格低廉的黑色穿孔铝板模拟传统建筑山墙,将其平行设置于原山墙之外(间距约80 cm),新山墙如同一个镜像,也仿佛是对旧山墙的提炼——由此唤醒并增强了人们对历史建筑场景深刻却早已熟视无睹的文化记忆。夜晚时分,山墙立面的灯光透射出来,如同一个戏剧舞台背景,打麻将的村民们无意中都变成了演员。


山墙之家


老屋影像馆原为一栋空置民宅老屋,笔者团队将其改造为临时展览空间。在老屋门口置入了一个由黑色钢板和半透明亚克力材料构成的“媒体”盒子,看起来像是村民自己搭建的“违章小屋”。盒子里面放置了一组屏幕,用于播放媒体艺术作品,村民们路过时,不经意就能看到他们。老屋内部设置了一个与原建筑脱离的钢框架系统,一方面作为对老屋屋顶和墙面的加固构件,另一方面也作为媒体展示系统,在其中安装屏幕、投影、灯光设备。这一设计在不改变建筑原有状态的情况下,巧妙融合了展览功能。



媒体盒子


2 城市现场展览

作为策展人,笔者团队策划了“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的城市现场展览,邀请23位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将蚝、盐、海这些本地元素与装置、影像、壁画、涂鸦、论坛、市集等艺术作品和公共活动融合起来,在微改造后的空间里陆续展开了粤剧表演、螳螂拳课堂、学术沙龙、乐队现场、古墟市集、互动工作坊、真人图书会,以及各种类型的村民自发活动,激活了潜藏已久的本土文化基因,使日常生活现场就地转换成为一种新场景。比如艺术家刘庆元的系列壁画作品,将沙井古墟最常见的日常场景(骑电单车的村民、坡顶老屋、南方植物、老人与小孩等)与超现实场景(飞碟、古琴、帆船、鲸鱼等)叠置起来,成为古墟日常生活长卷的画龙点睛之笔;归德盐场衙署遗址一角,艺术家吕晓正用透明亚克力做了一个蓝色立方体,模仿“一粒盐”,向历史悠久的沙井盐文化致敬。


现场展览

壁画系列(刘庆元)

艺术装置(吕晓正)


3 结语

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在收获本地村民高度认同的同时,也收获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相继荣获20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同时获得其中的两项大奖:遗产文脉中的新设计奖和可持续发展特别认可奖)、第6届霍尔希姆奖(Holcim Awards)、2020WA中国建筑奖、2022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奖等。正如亚太遗产保护奖评语所说的,“沙井古墟项目巧妙地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法,在关键地点置入最少量的设计介入和行动干预,使这个可追溯到清代中期的传统商业聚落重获新生。”




项目地址:深圳市沙井大街沙井古墟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 000 m2;场地面积3 000 m2

设计时间:2019 年 9 月

完成时间:2019 年 12 月

客户名称: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华润置地集团

设计公司: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趣城(上海)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张宇星、韩晶

景观协作:深圳大地创想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白羽、朱锐、快乐享印

获奖情况:20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历史环境中的新设计奖和可持续发展特别认可奖);第6届霍尔希姆奖(Holcim Awards)亚太区银奖;2020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佳作奖;2022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奖建筑表彰奖。


版面预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8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项曦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