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专题 | 王维奇 刘晨晖 陈延菲 张云路 |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11期 P28-34
王维奇,刘晨晖,陈延菲,张云路.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11):28-34.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
王维奇
男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刘晨晖
女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陈延菲
女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云路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成员 / 本刊青年编委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目的】城市绿地开放共享是源于人民生活方式和休闲运动方式改变的深刻变革,落脚于服务公园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宏观思维和细节考量,没有充分发挥公园开放共享的最大价值,因此科学系统总结其核心要义并提出科学路径,对于各地政府的落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各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系统提出公园城市目标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归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三大核心要义,即有温度的开放共享、有深度的开放共享和有维度的开放共享。同时从要义出发,分别从公园空间体系、产业、管理参与3个方面提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路径。【结果/结论】研究为全国各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和实现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城市;城市公园;开放共享;核心要义;科学路径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来,公园城市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愿景。公园城市强调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主张让绿色空间成为统筹生态、功能、景观、业态、活动组织等多维要素的集合体,从而聚集城市人气、活力,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城市发展。公园城市意味着不再将公园视作城市中的绿色孤岛,而是通过塑造公园的形态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公园体系与居民生活圈的耦合,让居民“出门见绿、步行入园”,以实现各类人群公平享受绿色福利。
202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3〕31号)以推行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从短期看来,溶解公园边界,打开封闭空间等措施,满足了后疫情时代下人民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从长远看来,该项工作旨在将公园绿地自然有机地融入城市系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向城市业态开放,向城市居民开放,是对公园城市理念中“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生动阐述和践行。因此本研究立足公园城市目标,以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为主题,在总结当前开放共享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后,提出公园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并制定覆盖全周期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科学路径,以期为各地政府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1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3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节奏和休闲方式。公共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以及户外运动等新型需求迫使现有公园绿地进行改变。而中国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更多着眼于空间和景观的营造,缺少站在大众需求角度的思考及提升措施。相比之下,历经城市化各个阶段的欧美等国已经在城市公园建设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路径。
绿色开放共享工作不仅是对公园城市核心理念的践行和深化,也是新时代城市建设中绿色空间品质建设和发展的全新路径。城市公园绿地除了满足居民日常休憩及观赏需求外,还应发挥更多元的功能属性,催生更多公园场景,扩大“绿”之体量,释放城市剩余空间潜能,从而满足后疫情时代下人民对于户外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更高需求。因此建设高质量、多功能、可持续的开放共享绿地,释放城市绿色空间潜能,是公园城市背景下响应时代之变、实现人民之需的重要民生工程。
2 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潜在的问题和隐患
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举措,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由于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考虑和设计,一些地区试点建设也暴露出了潜在的问题和隐患,如基础条件准备不够充分、场地运营模式较为单一和后期质量维护缺乏保障。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和反思。
3 公园城市目标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
3.1 回归人民,融入城市,实现有温度的开放共享
公园城市首字在“公”,强调公共和公平,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而公园布局与人民需求存在“想而不得”、“有而不用”两大矛盾,公园脱离于人民生活之外。因此要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的均好性、可达性和共享性。其中均好性强调多层级、多维度的开放空间体系和均衡的空间布局;可达性强调城市开放绿地体系与居民的生活空间、多元绿道系统的有机融合;共享性强调居民休闲休憩、运动健身、社交互动乃至工作学习的需求实现。把“人民”放在开放共享的核心位置,通过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与人民生活圈的耦合链接,将生活搬入公园,将绿色带进生活,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感和荣誉感。
3.2 多方参与,内外联动,实现有深度的开放共享
传统的公园开发模式无法形成经济自循环,不能实现公园的长效产出和运营。而公园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也是城市宣传推广的最佳舞台。引导多方参与,聚集公园外部的文体、娱乐、零售等众多业态,同时在公园内部延伸各类产业服务,使公园顺势成为企业的活体广告和代言人,最后形成公园新经济、新场景和新品牌。重新定义公园角色,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向产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多维价值的转化。
3.3 制度保障,公众参与,实现有维度的开放共享
现阶段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关于公众参与的法律条文尚属空白,公民参与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公民参与度不高、公众参与难以推行等问题。因此只有政府重视,发挥协调各方的组织力量,出台多方面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的合法地位和工作机制,才能推动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发展。以治理为目标,建立“营造方-设计方-运营方-使用方”的四方传导体系,包括政府监督引导、企业运营管理、高校研究指导、居民养护维护等众多内容,最终实现从共享到共护,再到共治的理想局面(图1)。
1 四方传导体系示意图
4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科学路径
基于公园城市目标,基于公园现有问题,从温度、深度、维度三方面出发,分别从3个方面提出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科学路径(图2)。
2 思路框架
4.1 空间无边界——实现公园和居民生活圈耦合
回归居民生活,首先在于形成覆盖全域的开放空间体系,填补高密度城区公园服务半径的缺口;其次在注重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的同时,精细化设计小尺度街区与小微空间,促进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的完美融合,实现市民需求和公园供给的耦合,从而实现城境业的高度统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2点。
1)开放街区,充分补绿。在空间利用上,突破原有选址的固有思路,巧妙地挖掘更多可利用的城市空间进行开放共享:首先,贯彻“开放式街区”理念,征求相关单位意见,鼓励封闭式单位大院、小区打开围墙,让内置绿地转变为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其次,进行补绿、插绿。而在空间塑造上,通过植入多元娱乐性的设施与活动,让市井生活融入良好生态。通过开放共享,将公园、社区、街道绿地空间无缝连接,使得公园不仅成为生活、生态的场景,也成为产业、消费场景。如上海新华路“新·境”口袋公园。
2)开放绿道,建设网络。依托绿道和街道,塑造“公共交通+慢行骑行”高效衔接的绿色交通体系,连接公园、社区。这不仅可以提升市民通勤效率,让“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而且与居民休憩游览、运动健身的游线高度适应,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娱乐需求。同时可依托沿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商业商务服务节点空间,营造绿道公园多方面体验,打造全龄全时生活性的活动品牌,真正践行“公园城市”将生活融入公园之中的理念。如上海百禧公园。
4.2 产业无边界——实现公园与城市业态联动
盘活城市公园资产,打造公园多样的功能特色,就必须要转变原有公园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门票经济的桎梏,利用生态优势聚集城市业态和人气,发展公园循环经济,实现长效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2点。
1)发展“室外商场”,促进价值共享。以公园为核心,在外聚集城市商业、公共服务、科研、文化等面向城市、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业态类型;在内依托小型组团,引入服务游客、城市的公共服务、文化、体育、游乐类的产品体系,实现休闲与消费的客流兼容并存,充分将已有的公共公园资源加以利用与激活。如深圳明湖公园。
2)发展“室内公园”,实现分时共享。在商业区内融入公园元素,打造类似公园的场内特色区域,如在商场屋顶建立花园、在零售店铺之间打造连续绿地等。该项举措的本质是令场内区域具备公园功能,并通过打造聚会休闲、亲子活动等相关场景,实现休闲生活与商业活动的耦合。如广州白云山下的“安华汇”。公园优质环境和城市多类业态的交叉融合,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践行了公园城市的建设目标。
4.3 参与无边界——实现公园和公民意志契合
“公众参与”是公园打造低成本、高成效管理维护模式的解决方案。突破现有的公众参与困境,需要“自上而下”的优化和转变,具体包括以下3点措施。
1)出台法律法规,保证参与权利。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公众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以条文的形式确定管理、资金、资格、招聘、培训、表彰、奖励、终止等内容,以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英国在196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案》 。
2)完善参与机制,明确责任体系。政府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集结企业、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等,形成政府、居民、行业专家、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共同决策议事的模式。同时在开放共享工作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专业人员对接,平衡各方权益,保障居民知情权。如深圳香蜜公园形成“政府+理事会+企业”三方联合的新型公园管理模式(图3) 。
3 香蜜公园管理模式
3)扩大公众参与方式,提升参与力度。志愿者服务模式是公众参与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根据志愿者的职业、年龄、性格特点进行专业细致分工,使不同人群负责包括但不限于导览讲解、环境生态治理以及自然科普研学等众多工作,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从而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增强公众主人翁意识。如上海四叶草堂的社区互助和志愿者联盟。
目前中国多个城市也在推行“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并配以对应的管理条例,如广西柳州市的“市民园长”管理模式、浙江温州市的“双园长”制管理模式以及内蒙古包头市推行的公园园长接待日等服务活动,进一步实现了公园的长效管理。
5 结语
面对这一时代深度变革的挑战,风景园林学科应进一步响应新时代提升公园绿地质量和实现绿地开放共享的新型要求,发挥多专业整合的核心优势,引导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合理规避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潜在的问题和隐患,明晰开放共享理念要义,实现城市绿地开放共享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最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和实现公园城市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引。
图片来源:
图 1~3 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王忠杰,吴岩,景泽宇.公园化城,场景营城:“公园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园林,2021,37(S1):7-11.
WANG Z J, WU Y, JING Z Y. Park Integrating City and Scenes Constructing City: New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Park City”"[J]. China Garden, 2021, 37(S1): 7-11.
[2] 秦尊文,聂夏清.我国“公园城市”内涵辨析与实践探索[J].区域经济评论,2023(2):89-98.
QIN Z W, NIE X Q. Connotation Analysi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Park City” in China[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3(2): 89-98.
[3] 彭楠淋,王柯力,张云路,等.新时代公园城市理念特征与实现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5):21-25.
PENG N L, WANG K L, ZHANG Y L, et al. A New Proposi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Park[J].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2022, 29(5): 21-25.
[4] 陈雷,展西友,张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7):1115-1120.
CHEN L, ZHAN X Y, ZHANG L. Review of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J].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21, 29(7): 1115-1120.
[5] SIVAN A. Reflection on Leisure During COVID19[J]. World Leisure Journal, 2020, 62(4): 1-4.
[6] Wang CY, Pan R Y, Wan X Y, et al.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Epidemic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5): 1729.
[7] 马晓暐.由当今疫情出发思考未来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20,36(7):20-22.
MA X W.Vision on Fu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rrent Epidemic Situatio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0, 36(7): 20-22.
[8] 郭炳南.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及其应用[J].中外建筑,2018(1):40-41.
GUO B N.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land System[J].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2018(1): 40-41.
[9] FAN Y L, DAS K V, CHEN Q. Neighborhood Green, Social Suppor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ress: Assessing the Cumulative Impact[J]. Health and Place, 2011, 17(6): 1202-1211.
[10] 谭少华,赵万民.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5):6-10.
TAN S H, ZHAO W M.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 of Urban Green Space[J]. Journa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7(5): 6-10.
[11] 赵鹏,李永红.归位城市 进入生活: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中国园林,2005(6):40-43.
ZHAO P, LI Y H. Homing in the City and Blending with Living: The Realization of Openness of City Parks[J]. China Garden, 2005(6): 40-43.
[12] 李凌月,李雯,王兰.都市企业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路径及其影响:废弃铁路蜕变高线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87-92.
LI L Y, LI W, WANG L.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and Green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Mechanisms and Impacts: Implic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Highline Park[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28(1): 87-92.
[13] 赵晓龙,王敏聪,赵巍,等.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1,36(1):47-57.
ZHAO X L, WANG M C, ZHAO W, et al. Evolution of British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Health and Well-Being[J].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2021, 36(1): 47-57.
[14] REGAN S.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Urban Task Force[J].The Political Quarterly, 2010, 71(1): 115-118.
[15] 苏坤,刘宇.城市枢纽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对公园开放性的影响研究:以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大阪的枢纽公园为例[J].美术大观,2019(10):101-103.
Su K, Liu Y.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on park openness in urban hub parks: an example of hub parks in Shanghai, China and Tokyo and Osaka, Japan[J]. Art Dazhan, 2019(10):101-103.
[16] 张静.重建城市中被“遗忘”的小角落:浅谈广州市花都区口袋公园的建设[J].低碳世界,2021,11(10):81-82.
Zhang J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rgotten" Corners in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in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J]. Low Carbon World, 2021, 11(10):81-82.
[17] 吕墨辰.城市临时性闲置土地的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LYU M C. Research on Productiv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Temporary Idle Land [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8.
[18] 刘宇扬,梁俊杰.曹杨百禧公园:融入社区的轻量巨构[J].建筑学报,2022(10):30-35.
LIU Y Y, LIANG J J. Cao Yang Baixi Park: A Lightweight Megastruc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nity[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22(10): 30-35.
[19] 王虹卉.公园旧功能改造与现有市场需求的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4):38-39.
WANG H H.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Functions of Parks and Existing Market Demand[J]. Beauty & Times, 2016(4): 38-39.
[20] 建筑中国网.深圳明湖公园|山水比德[EB/OL].(2023-06-25)[2023-06-28].
http://www.archina.com/index.php/works/index/show/id/15822.[lhc2]
Architecture China. Shenzhen Minghu Park | Shanshui Bide [EB/OL]. (2023-06-25) [2023-06-28].
http://www.archina.com/index.php/works/index/show/id/15822.
[21] 叶洁楠,章烨,王浩.新时期人本视角下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探讨[J].中国园林,2021,37(8):24-28.
YE J N, ZHANG Y, WANG H.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k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in the New Er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37(8): 24-28.
[22] 罗俊杰,张月明,曹磊.社区公园参与式景观改造与运营管理模式探究:以天津风湖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S2):122-127.
LUO J J, ZHANG Y M,CAO L. Study on Participatory Re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Community Parks: A Case Study of Fenghu Park in Tianji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 34(S2): 122-127.
[23] 唐斌,阳建强.英国城市公园政策及经验借鉴[J].中国园林,2021,37(1):105-109.
Tang B, Yang JQ. Policy and experience of urban parks in the UK[J]. Chinese Garden, 2021, 37(1):105-109.
[24] 孙逊.城市公园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以深圳香蜜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S2):5-10.
Sun X. Research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l of Urban Parks: Taking Shenzhen Honey Park as an Example [J]. China Garden, 2018, 34(S2): 5-10.
[25] 邓炀,王向荣.公众参与城市绿色空间管理维护:以坦纳斯普瑞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8):139-144.
DENG Y, WANG X 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Green Space Maintenance: Take Tanner Springs Park for Exampl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9, 35(8): 139-144.
[26] 45名市民园长即将走马上任为建设公园城市出力[N].柳州日报,2021-12-06(5).
45 Citizen Gardeners Will Soon Take Office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City[N]. Liuzhou Daily, 2021-12-06(5).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11刊首语 | 郑曦:城市的公园,公园的城市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11 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
学术主持人与您聊新刊 |《风景园林》2023-11 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
LA专题 | 陈朝晖 李帅 林宛婷 | 首善之谋:北京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LA专题 | 李云超 李雄 吴岩 王忠杰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
LA访谈 | 当代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与挑战——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前任主席詹姆斯·海特教授专访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刘玉霞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