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版 | 我害怕集体的遗忘”: 访“三下乡”暑期实践新安江移民调查团队

2017-12-24 blackberry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世纪网记者

傅靖雯



  

波兰名导安杰依·瓦伊达曾在八十岁的时候拍下《卡廷惨案》,他说,“我害怕集体的遗忘”。

 


在暑假,一群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也在抢救一段将被人们遗忘的往事。他们以“抢救记忆——新安江移民60周年调查”为主题,参与了“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1月22日,中国共青团进行通报表扬,对于在“三下乡”活动中获奖的团队进行了鼓励,其中就包括我院的这支团队。活动评选虽已尘埃落定,而获奖的他们,对于这段实践与回忆却仍感触颇深。


这支队伍,强势包揽“三下乡”暑期实践的三项奖


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办于1997年,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起,至今已有20年历史,被《中青报》称为“当代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品牌项目”。


这支队伍由方建移作为指导老师,由16传播学班的翁慧芳带队,有洪悦、李冰、陈子怡、李碧瑶、廉启盈、张静六名同学共同参与,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分别摘得“优秀视频奖”、“优秀通讯员”、“优秀指导老师”等三个奖项。


对于能拿到这三项奖,团队负责人翁慧芬同学说:“当时报名参加并没有想过可以获奖,算是意外的收获吧。”且这个奖对团队的意义很大,“给了我们充足的动力,同时也很欣慰为新安江移民争取了更多人的关注。”



方建移老师则表示,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记录和传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他希望这次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明白的。


追根溯源,了解移民历史


“当初选择新安江移民这个主题,是因为团队指导老师方建移老师也属于移民二代,有着移民情节。且团队主要成员都是来自杭州市周边县市,从小就接触过新安江移民,对新安江移民这一段历史有大致了解。”当谈及选题原因时,翁慧芬这样说,“以这一基础进行社会实践不仅是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同时希望让社会关注新安江移民这一特殊群体。” 


在这次实践中,调研团队首先通过查阅遗留文献、档案馆县志等方式收集背景资料,在后来的实地采访中,他们追根溯源,前往移民之初的淳安古城,之后又赶到千岛湖与已建设完成的新安江水电站。



(上图为淳安县姜家镇芹坑村实地拍摄)


共走访了湖州武康、富阳新登,建德市大同、卜家蓬等多个地区,采访了不同地区的移民者,并根据他们的回忆,寻找了各地还未被拆迁的当年的安置房。



(上图为1958年建造的移民安置房)


在采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问题,“老人有时会听不到我们的提问,或者我们理解不了老人说的点,但因全程都与指导老师一起,问题基本都能解决。”翁慧芬说。



他们的团队报告与视频作品,分为“新安江移民是特殊时代里的产物”、“军事化移民,一段诉不尽的苦历程”、“一场移民,生活好似“天上人间””、“此去匆匆六十载,勿忘慰藉他乡客”、“不负历史,不负人”等五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新安江移民的背景、经历、遗留问题和补偿方法。


移民——淳安一代人的回忆


1956年,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一五”计划起步,“建设新安江水库”赫然名列计划之中。于是移民成了首要任务——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次大型水库移民行动。29万人背井离乡,10万户家庭脱离故土,49个被淹没的乡镇,千余个无力发声的村庄。这并非人口的简单迁移,它牵涉广大移民生存基础的中断和重建,乡土、历史、文化、经济链条的遗失和续接。


调查小队成员们在调查中这样总结:移民时间仓促,人数众多,工作粗糙,补偿微薄——这些,都是空前的。成员们在档案馆内所找到的仅存的二十多张电子照片,记录着当年的移民者的匆忙与彷徨



“团队采访的对象多为七旬以上的第一代移民,他们虽然忘了生活上的些许琐事,但有关移民的记忆却一点也没有减少。采访过程中,他们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过往,开始时可能会比较淡然,但谈到自己承受的苦难时免不了落下眼泪。”翁慧芳说。


“住房是一方面,生存又是另一方面。” 小组成员张静这样讲。她在采访时,从一位移民口中得知,移民与当地居民也常有冲突。“一个移民要上山砍柴,当地人拦住他,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流血冲突。”而这样的事,并不在少数。



“多带好思想,少带旧家具。”——这是移民前期的宣传口号。为配合水库的建设进程,这场牵涉人数达数十万的移民行动需在短短四年内完成。“刚到新环境下分配的住房是临时赶工建造的,有极大部分移民……住处没有安排好……并且起初都是一家人住在当地社员家里的猪圈、牛棚等地。”成员们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


另有无数的移民者,因不适应移民后的居住地而再次迁移或回流淳安“回流到淳安老家后,他们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没有粮票布票,作为“黑户口”,只能一大帮人挤住在没有拆掉的“灰间”,在山坡的水沟旁用石块搭个灶台做饭。” 方建移老师告诉记者。


如今,如今


前不久,方建移老师和管理学院葛进平老师再次带领翁慧芬等四位同学去江西对74岁的方早德老人进行访谈。



这位老人是第一代移民者,15岁时回流淳安,16岁又与父母一起迁移到开化,9年后他再次迁移,来到江西上饶的铅山县。不惧条件艰苦,他通过不懈努力,当上了农技员、副乡长,退休后开始办企业,创办了如今总资产达10亿人民币的江天集团。老人在访谈中反复提及,只要肯吃苦,肯动脑筋,总有成功的一天。他说,他并不抱怨或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感恩社会,感恩所有给予他帮助的人。


“你听着觉得他们很不容易,但当我们问他们希望有什么补偿时,他们都认为,物质上的是次要的,心理上的补偿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希望政府能记住他们的贡献。”小组成员张静说,“我们自己身边也是有移民的,很多人就会说,他是移民,不是本地人。还是没有归属感,都这么多年了。”



(上图为还原文渊狮城的集镇)


“抢救回这段记忆,以“不负历史,不负人”的态度记住这一场浩浩荡荡的新安江大移民,记住为这一批为曾经的新中国建设付出巨大牺牲的近三十万的新安江移民者。”队员们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而这也是所有移民者的心声。


指导老师 | 焦俊波

责任编辑 | 程稳

美术编辑 | 苏莉

图片来源 | 新安江移民调查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