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来没有肠胃型感冒!
上吐下泻又发烧,常听到医生诊断是「肠胃型感冒」,其实,医学教科书上根本没有这个疾病。医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又该如何照顾?
这两、三年来,不论大人或小孩,只要感冒伴随着拉肚子或呕吐症状时,有些医生就会告诉你是「肠胃型感冒」,进入秋冬时节后更是常见。但什么是「肠胃型感冒」?有的医生说是肠胃炎,也有医生认为应该是感冒,让民众也被搞胡涂了。
肠胃型感冒可能是病毒性肠胃炎或感冒
其实医学定义上,只有「感冒」与「肠胃炎」两种用法。「感冒」(common cold)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包括打喷嚏、流鼻水、鼻塞)与咽部不适(干、痒、异物感)等症状。「病毒性肠胃炎」(Gastroenteritis)指的是病毒侵犯肠胃道黏膜,造成呕吐、腹痛、与腹泻。至于「肠胃型感冒」,则是医生向病人解释病情时创造的一种说法,每个医生使用的时机都不一样。
不少医师将它用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因为跟感冒一样是病毒感染引起,所以称为「肠胃型感冒」。引起病毒性肠胃炎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与腺病毒40型、41型等,好发于秋冬。
患者除了腹痛、呕吐与腹泻外,也会发烧、疲倦、肌肉酸痛,而且若是腺病毒或轮状病毒,也可能会同时侵犯呼吸道,引起患者轻微流鼻水或喉咙痛。
有医生认为,使用「肠胃型感冒」的说法,是为了和细菌性肠胃炎区分,因为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肠胃炎是吃了不洁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导致。
用「感冒」来解释,民众就能比较了解这是一种病毒感染,而且是经由传染而得到的。并且,民众也常认为发烧、疲倦就是感冒,因此用「肠胃型感冒」来解释病毒性肠胃炎的症状时,民众也比较可以听得懂。
另一种状况是得了感冒或流感,有时也会肠胃不适或轻微腹泻,有些医生也会向病人说是「肠胃型感冒」。
有医生说,一种病毒感染引起不同部位的症状是很常见的事,「肠胃型感冒」是用来解释同时表现在呼吸道及肠胃道症状的病毒感染。
民众常觉得发烧、喉咙痛、流鼻水等于感冒,上吐下泻等于肠胃炎,当这几种症状同时出现,就会不解为何自己一次得了两种病。所以,虽然医生在诊断上会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合并肠胃炎,但用有肠胃道表现的感冒来比喻,就比较能让病患理解。
不过也有医生认为,「肠胃型感冒」的用法并不恰当。有专家指出,「感冒」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病毒性肠胃炎」则是病毒侵犯肠胃道,两者各有明确定义,是不同的疾病,不适合混为一谈。
虽然,病毒性肠胃炎的患者也可能会发烧或刚好有上呼吸道的不适,感冒的人也有可能会拉肚子,但医生仍应该仔细判别,依照患者较明显的症状做诊断。
两者如果没有仔细区分,不会影响医生的处方与病人后续的照顾,但是因为这个名词容易造成混淆,每个医生对它的定义也不同,容易让民众最后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如果民众因为错误认知而有疑惑,医生更应该藉此机会教育,向病人解释清楚。
不管是「肠胃炎」还是「感冒」,都是症状治疗
只要是病毒感染,不管是病毒性肠胃炎还是感冒,医师的处置方式都是症状治疗。
当腹泻或呕吐严重时,医生会给止吐药,或是吸附剂、抑制肠胃蠕动的止泻药;如果症状不严重,也不一定需要吃药,跟吃坏肚子引起的肠胃炎一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预防脱水和补充电解质,食物也要尽量清淡,并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很多人得了肠胃炎会为了让肠胃休息,刻意不吃东西,其实不需要让自己那么痛苦。
可选择清淡、好消化吸收的食物,包括淀粉跟蛋白质类食物。如:香蕉、米饭(稀饭、白面条、馒头)、苹果、面包,也可以搭配少许盐、糖、酱汁、果酱,并减少摄取油脂较高或易促进肠胃蠕动的高纤维食物;较容易发酵、产生气体的豆类、奶类制品也先暂时避免。
儿童更要特别注意不可禁食,因为儿童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不足,进而抽搐,甚至休克、死亡,所以需避免身体过度虚弱。此外,传统观念会喝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但对儿童来说即使稀释一半依然糖分太高,且其中电解质浓度并不符合人体比例,建议购买专用的电解质补充液。
感冒时也不一定要吃药,最重要的是要多喝开水,多休息,通常3~5天后就会好转。若真的很不舒服,像是发烧、全身酸痛,医生就会开止痛退烧药,流鼻水、咳嗽,则会使用抗组织胺或止咳药水,同样都没有对付病毒的功效,只能缓解症状。
其次,病毒性肠胃炎或感冒都会传染给他人,要记得多洗手,而且是用肥皂仔细地洗,如果有上呼吸道的症状,也要戴上口罩,因为即使只是微量的病毒都能导致生病。
感染病毒性肠胃炎的孩童常用手抓屁股或把手放在嘴巴,没有确实洗手又再去玩玩具,父母帮忙收拾玩具或照顾孩子后,如果也没有洗手,就容易在吃东西时吃下病毒。最后,常常是小孩好了以后又换父母接着生病。
搞清楚肠胃型感冒是怎么一回事,下次再听到医生对你这样说时,不妨换你问问他:「我得的究竟感冒还是肠胃炎?」
(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