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十日不见"霾"

2017-05-09 Mia Liu 大Mia的时尚账号

 

一篇没事儿瞎随笔。


这次回国的第一站就是北京。

八年没来过的城市。


一座让人感受到希望和绝望,

旷野和困局的城市。

对于很多人而言,

它如《东京女子图鉴》中绫最后的选择,

厌倦的深爱,怕但也离不开。


八年前我年芳十八,还是个如花的小姑娘。来北京参加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比赛,我当时哄我爸妈说去玩,其实是想暗度陈仓,先斩后奏。结果恍恍惚惚在北京丢了钱包丢了身份证,去过派出所开临时身份证,也没忘和北京天安门合照。关于那个比赛,结果当然是没有入选。


那时候的烦恼是怕爸妈骂。

现在的烦恼是怕自己对自己不满意。


那时对北京的印象是:

地铁很多人,冷气很足,

有一站叫做公主坟,

是个悲伤浪漫的名字。

还有北京的孩子爱喝碳酸饮料。


因为地铁冷气很足,

所以那一年在北京我发烧了。


在美国这些多年,

我不记得有认真的发烧过。

突然间,想念发烧的麻木感。

 

(你猜我吃忘了么)


#北京十日


第一天迎着清晨7点的北京朝阳起床,看了个早间新闻,然后出门遛弯儿,悄摸摸的尾随提着布兜子的大妈走找到早点铺子,然后买了一兜子(上图)。快速的融入当地大妈的生活,并且初步摸清附近的路边摊布局。


这十天因为那些朋友那些际遇,对北京的好感溢出,直到现在离开在写字记录的时候也依旧在怀念,那种有市井,有古有新,有粗糙有细腻的矛盾感觉很独特。没有矛盾,没有摩擦就没有进步,就好像是齿轮,因为有凹有凸,不一样才有摩擦力产生前进的动力。于是在北京这样的社会中,可以多维度的思考,非常有意思。


也可能因为我是outsider,

局外人,旅人角度。

是我最珍惜的视角。


走在北京的街上,

我也能笑出来。


看着勤劳的人出摊卖货,

看着爷爷奶奶牵着孙子回家,

看着穿着校服的高中生肆无忌惮牵着手谈恋爱,

看着骑着小车的外卖小哥穿梭街头,

看着女孩迈出宅院来取快递。


这些东西生活在加州是看不到的,那种真实到冒着烟的生活感,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小时候也好像是小说电影里的描述。但我也知道,这就是生活常态,甚至是很多人想要逃离的生活,但在我看来弥足珍贵。有多少人想要追求远方,我眼里北京就是远方,对立面是出门见蓝天见白云唯独不见市井的生活。


生活地从来没有好坏,

只是选择不同。



#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国家满大街都是饭馆


北京满大街都是饭馆,琳琅和满目,熙熙也攘攘,我太喜欢了,油烟味也是可爱的存在。尤其是到了傍晚,大家都呼朋唤友找地儿填肚子。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中国人把吃上升到了一种精神食粮的境界,吃不光与吃有关,关于和谁吃,为什么和他吃。高兴了要吃,不高兴也要吃。



我看到北京有个餐馆就叫“局气”,

这里没有收费广告。

把吃变成文化,把局变成战场。



第一次喝北冰洋,

很喜欢。



我是在大西北长大的糙汉子,

在北京也能找到正宗的家乡味道。

这顿饭,我真的乐开花了。


 

#我爱北京的红墙



不单单的是红色。

是北京红。

#beijing red



#北京折叠


第一次听到《北京折叠》的概念是在锵锵三人行中,其作者郝景芳做客。这本书获得了雨果奖,对女孩郝景芳这种概念非常感兴趣。后来把这本书找来拜读,那是我重新对北京万象甚至是怪象好奇的开始。


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空间分为三层,

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时间。


反乌托邦式的故事架构。

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

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

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


他们被折叠。

魔幻也许更现实。


在这种折叠的情况下,无差别心就显得弥足珍贵。不管是对待小馆子里的服务员还是路边的环卫工人,拿着咖啡踩着高跟鞋噔噔噔匆忙的白领身影,抑或是偶尔听闻的权贵轶事还是亲身的体会,不卑不亢无差别对待,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的生活,容易或者不容易的。


往上看是目标,

往下看是生活。



就和我看到的画面一样。

一层层权贵或百姓,

还有像我一样的中产。


北京像是魔力容器,会折叠。

和谐共处,然后讨论所谓社会契约,

所谓公平公正。


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北京解读。

也是这次来北京最深切的体会。



北京还有很好的艺术氛围。

不管是现代艺术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近距离感受过朝阳群众的热心


那天我们在朝阳公园晒太阳,有外国人在玩飞盘,有孩子在放风筝,然后他的风筝就挂在树上了……树就在我们落座的位置旁边,那时小风徐徐,但是不足以拯救纠缠在树上的风筝。孩子的爸爸在那绕来绕去怎么都搞不定,我们也在那给他出主意,搞半天挺累人的,于是孩子爸爸去休息了。中场休息。


没过多久,国际友人们都自发来帮忙取风筝。

更有高人嗖嗖嗖爬到树上去试图取下来。



孩子他爸闻声赶到,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我们也在旁边站着给呐喊助威,

终于成功取下风筝,

男孩高兴了。


不分国籍的朝阳群众真的很热心。



 #法源寺


后来有一个下午我在法源寺静坐。


去过雍和宫,见过人流攒动,却渴望红墙树影斑驳,没有丝毫目光驻足在我身上的感觉。想去法源寺归根是因为李敖的书《北京法源寺》,让我好奇。都说李敖的这本书不能当做小说看,也没有求真的必要,我还是想要去看看,李敖的诉说是艺术的真实还是写实的存在。那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在胡同里面,我拐了好几个弯才找到它。门口有中年大叔大妈在烧烤,商量着要不要叫隔壁的谁谁谁也来吃,但是好像准备的肉不够多,正在纠结。


法源寺很静。

适合呆坐或者忏悔。

这种静让我找到了一种关联性,

无关于我从哪来,到哪去,

是一种有佛性的人性关联。



#北京女孩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Yves Bossart著。


“假设你在桥上,目睹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五个人,拯救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个人推下去,你会怎么选择? ”

 

“假设村里的理发师只能帮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帮会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谁来帮他刮?”


这些都是哲人的假设命题,用来思考。因为哲学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办法去论证思想,所以这些命题以开放的姿态,敲打你心我心。我觉得这本书的思想就像是北京,无从论证,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存疑的。


🙋🏻 🙋🏻 🙋🏻


欧巴就是我随手携带的这本书的朋友,让人喜欢的女孩,也是我官方认证的生命中的唯一的我会叫欧巴的女人。她没有时髦的背包,没有华丽的衣服,喜欢各种可爱的东西,有点二次元,但从事新华社的分析工作,所以她身上有两种气质组成,一半是学术,一半是疯癫。努力抛开所有的外在不说,我好爱她对于这个社会保持的清醒感和从容,在天地间寻觅到自己舒服的定位,尽管可能存在围城,但是多数时间是对于自己是满意的,这样的状态就很好。


她有多随性呢,

三年前我几天前还在纽约跟她吃饭,

过几天她就决定回国发展。

几顿饭的时候就能做别人几个月的决定。

 

她说因为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并没有很深刻的感受。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在二线三线城市混着,感觉太安逸了,对一线大城市莫名渴望,所以读研和工作都要选大城市。她说北京的感觉就好像是她工作的地方,一边走是小胡同的黄焖鸡米饭,往另一边走是西单商圈的小资餐馆。

 

“就觉得!北京!也是这样!”

她用了超多感叹号,都被我擅自修改了。

 

是啊所谓的北京女孩,

也可以是那些没有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女孩,

因为北京够包容,

因为"北京欢迎你"。


🙋🏻 🙋🏻 🙋🏻


女孩曹曹是和我从大学开始就一起吃串串香的好朋友,她从来都是我心中的大家闺秀,很通事理那种。她现在定居在北京,五年没有见过,再见没有一秒尴尬,怎么能这么快就抛开五年尘与土,没有任何沧桑,迅速回到大学时候的中二状态,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曹曹是我心中坚韧的女孩,让我安心的那种,总是觉得她在哪里都可以生存,都可以开花。她适合北京,因为一样大气。

 

我问她你和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

她说:我就是觉得自己适合北京,因为这个城市特别包容,有商圈,有胡同生活,有国家领导,有平头百姓,大家都能在找到自己的生活,传统又现代,跟她性格很像的城市。


她也说,

最爱我身上的矜持感和反差感。

看起来挺浪的,其实特别怂。

看起来挺酷的,其实声音很软。

看起来挺软的,其实女身男命。


我们的感情和感觉都没有变。

所有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用心。


🙋🏻 🙋🏻 🙋🏻


女孩花花来压轴,她是生活在纽约的地道北京女孩,她有着我认为的北京女孩身上的所有魅力。她说北京就是家是根,是朋友和亲人在地方,但是出国多年的她也觉得北京现在于她,亲切也陌生。北京在她看来过于方便,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但是很包容。在北京人面和情面尤其重要,然后下一句她给我的回复是“撑死我了…”,嗯我认真提问的时候她刚好回到北京正在大吃大喝。


因为她也是时尚从业者,我特别的关注她作为一个北京女孩眼里的北京女孩。她说北京女孩的风格不太"精致",甚至是刻意的不精致,但是很时髦,她们有主见不软弱。她们也文艺,因为她们天生幽默。


花花说北京的女孩土酷。

她就是我心中最土酷时髦的那个。


而幽默这个词,

我也觉得形容北京刚好不过。


就好像出租车上老师傅老是会调侃,

带着可爱的北京口音,

毫不见外的跟我说“姑娘啊堵”。



#北京观察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不爱听音乐。

北京的街上全是彩色自行车。

北京的天空也可以很蓝,五月初。

北京的女孩看起来都很自信。

北京的男孩我没注意看。

北京的地铁上人人手机。

#phonelife

 


北京很有”局”感。

北京让我存疑。

北京让我好奇。

感觉北京什么都有。

但我觉得北京不骄傲,

它谦虚,所以包罗万象。

 

好像北京讲圈子,

但其实也没有所谓的圈子。

它不想要圈子。

有圈子就是局限。

 

不想要局限,

因为想做野马。

就算没有草原。

 

我眼里的北京让我喜欢的不得了。

它与众不同,从古至今。



愿做十天北京女孩。

不见雾霾,

是北京对我最温柔的对待。

谢谢它。


越来越习惯于在高铁上,

飞机上,写文章,

假装是旅人,

呼吸在当下,

生活在别处。


比如现在我在南方的阴雨天,

写着北京的艳阳天。 

柳絮纷飞。


I do not like this particular side of you.

I like every side of you.



最后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今天大爷我上岗收停车费”



“诶那边的小哥挺帅啊”



“哎…今天停车费没收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管生活在哪里,

幽默感都是可以拯救世界的。

所有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用心,

和城市的关系也是如此。

你生活在哪,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 M ………………………


近期 文章 回顾

我把自己扒开了给你看(照骗+品牌)

我们应不应该向直男审美低头?!

2016年最受欢迎球鞋报告+2017年初更新(xoxo)

今年值得期待的那些电影/电视剧(近期定档总结)

2017年第一季度热门时尚单品报告


🍑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


🍑


微博@大Mia的时尚账号
Instagram@mialiuuu

长按图片读码关注

 We Are Not Basic Girl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