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微状态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和SSRIs疗效预测因子
山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发表文章分享
抑郁障碍表现出高患病率、低治愈率等特点,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探明其发病及治疗机制。众多研究提示抑郁障碍是一种大脑神经活动和连接性异常的疾病。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的脑电凭借低成本、非侵入性、即刻反应性、毫秒级的高时间分辨率等特性,在神经精神疾病等的脑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抑郁障碍脑电已被广泛研究,但以往脑电研究方法忽略了全脑神经网络的时间动态变化。脑电微状态是典型的电压拓扑图,反映了脑网络的短暂激活,可在拓扑层面对脑电进行连续时间分析,可补充研究疾病中持续精神活动的动态变化。既往仅有少数研究关注抑郁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电微状态,这些研究提示了抑郁障碍患者脑电微状态指标异常且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经治疗后可改变脑电微状态指标。但既往研究多集中在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被试的差异上,而关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 治疗相关脑电微状态研究却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静息态脑电微状态分析方法探索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及评估SSRIs抗抑郁治疗前后脑网络动力学的变化,以期找到抑郁障碍生物学特征指标及疗效预测指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IF: 5.067),题为“EEG microstates as marker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SSRIs therapy”。
抑郁障碍存在高患病率和低诊治率,为此探索抑郁障碍脑电微状态特征。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首发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的脑电微状态D的平均持续时间减少,脑电微状态A和脑电微状态B的频率增加(如组图1)。
进一步探索SSRIs治疗过程中脑电微状态的变化,发现抑郁障碍SSRIs治疗有效患者的脑电微状态变化结果示,与治疗前的MDD基线组相比,经过8周SSRIs治疗后MDD患者的脑电微状态D的平均持续时间和时间比例显著增加,脑电微状态A频率显著下降;脑电微状态D到A的转换概率显著下降,脑电微状态B到D和D到B的转换概率均显著增加(如组图2)。
相对正常对照组,经8周治疗后的MDD组的4个脑电微状态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如组图3)。
因抑郁障碍存在低治愈率,因此探索抑郁障碍脑电微状态对SSRIs药物疗效预测,发现临床治愈预测组脑电微状态D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未达临床治愈预测组,而其他脑电微状态的平均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临床治愈预测组脑电微状态C的频率高于未达临床治愈预测组;临床治愈预测组从脑电微状态D到B的转换概率明显低于未达临床治愈预测组(如组图4)。
以上结果提示,脑电微状态逻辑回归后联合指标对抑郁障碍辅助诊断及SSRIs疗效预测有一定价值,可能是抑郁障碍患者SSRIs疗效预测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指标,这为探究抑郁障碍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论文第一单位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作者为山西医科大学雷蕾博士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志芬主任,通讯作者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克让教授与王彦芳教授。本研究得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与精神障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原文:Lei L, Liu Z, Zhang Y, et al. EEG microstates as marker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SSRIs therapy[J].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2, 116: 110514.
文字:雷蕾
排版:毛悟宇
审核:李月 刘莎